幼儿园在STEM教育理念下开展项目活动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幼儿园在STEM教育理念下开展项目活动的实践研究

江丽素

同安区兴国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开端,其发展速度及水平与其教育效果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教师一定要发展好幼儿园教育,确保幼儿园教育的质量,从而为基础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我国已经开始把STEM教育理念引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当中,改变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文章主要探讨幼儿园中实施STEM教育,并对STEM教育有关内容加以分析,希望能够为有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STEM教育

引言:STEM教育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工程教育、数学教育联系起来,以整体、联系的思维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因而呈现出综合性特点。在开展活动中,首先设定课程目标时,需要围绕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方面设定目标;在课程实践时,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环节,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在集体教学、游戏中,鼓励幼儿调查、记录、分享、评价等;在课程评价时,可以运用到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等,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幼儿全方位的素质与技能。在当前的新情况下,我国的学前教育正逐步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日益重视。幼儿科学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开放型的教育,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尤为重要。STEM教学思想可以让不同的专业之间发生跳跃性的变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整体质量。

一、完善数学活动,推动STEM学习中心建设

要想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推动STEM学习方式的建立,对教育的实践载体进行持续改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STEM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梳理数学活动的理论知识,优化数学活动中的组织策略,以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等,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小班年级组教师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围绕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一一对应比较物体多少、按数取物等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各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学习氛围。中班年级组教师围绕数的守恒、认识星期、了解顺序性、周期性等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故事情景、游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在游戏情境中孩子们产生兴趣,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大班年级组教师围绕5以内的加法运算、理解模式、创造模式等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们创设宽松愉快的教育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探究、讲述、操作,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做到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数学活动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幼儿初步的数学能力,幼儿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和思考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珍视生活及游戏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融合科学活动,提升幼儿探究能力

发展幼儿探究能力既是幼儿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STEM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需要教师在STEM教育的指导下将科学活动融入其中,促进儿童探究能力的发展。例如,大班项目活动《植物色素扎染》,通过探究生活中有哪些植物、水果、蔬菜的汁液可以做天然的染料?怎么提取植物色素?如何进行植物色素扎染?等一系列科学活动,孩子们在相互合作、认真专注,尝试用自己的办法获取到干净的汁水,可以看到孩子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取汁过程中发现了洞的大小和密度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汁水的纯净度,孩子们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再如,教师在幼儿园探究性活动课程指引下,以《乌龟》、《玩沙》等班级主题中开展相关的项目活动,如《为乌龟造家》中的生成的科学活动“制作屋顶”,需要涉及到测量、造型等;《堆沙堡》中生成的科学活动“干沙和湿沙”,探究其不同,及堆沙堡要使用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等问题。因此,幼儿在开展项目活动过程中,发挥想象力,调查资料,分组实验、多次探究等,可以使幼儿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探究某一事物,习得与之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过程中实践探究的各种方法,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三、整合科学探究情境,促进跨学科思考

STEM教育由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融合而来,强调跨学科。STEM是课程,课程需要通过筛选知识点,在情境中设计问题,揭示科学原理的形成等,孩子们了解后学会融会贯通,从而学会创造。由于儿童本身的年龄特点和科学认知水平等因素,儿童在进行科学活动时,需要有一些指导作为辅助,以帮助他们在正确思维方向下进行科学思维的拓展,调动现有的科学知识储备,对教学活动中科学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在认知冲突中产生特定的科学探究问题。所以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教师在进行活动之前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探究情境。科学探索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是一种将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的游戏,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科学探究热情,使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渴望得到充分的满足。例如,开展《沉与浮》的项目活动,教师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使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让他们充分体验沉与浮的科学乐趣。活动前,教师先为孩子们准备实验材料土豆、石头,气球,白菜,花朵,树叶等。教师用这些材料让孩子们亲手操作来探究物体的沉浮特性,知道哪些物体在水中能浮出水面,哪些易下沉。教师带领幼儿通过观看一段沉浮小视频后,小朋友们了解一些沉浮的原理,那么除了香皂能沉下去,还有哪些东西能沉下去呢?于是,纸船制作开始,有的折小船,有的折乌篷船,《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的活动要来源于生活,更要能应用于生活,进而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四、精选活动内容,培养幼儿探索意识

在STEM教育理念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具有整合意识,根据儿童对活动的需求进行设计,给儿童创设更多的参与机会。幼儿比较重视自然、社会现象,尤其是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是他们最喜爱的观察物。教师根据幼儿探索兴趣做内容整合,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幼儿探索意识。比如,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走进科学 玩转测量”实践探索项目活动。幼儿们在充分观察尺子、了解尺子的构成后,测量活动开始了。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测量对象,但在测量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同样的东西,却测量出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讨论,他们发现,原来测量的起点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要想结果一致,要从零刻度开始,如果是软尺,要把尺子拉直,再看结果。在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后,幼儿们尝试合作测量身高,并做下详细的记录。如果没有尺子,还可以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经过讨论后,幼儿们依据自己的经验,找来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用书本、用积木、用雪花、用手……他们发现了很多生活中的“万能尺子”。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知识建构必须有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幼儿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不仅对测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在这次测量活动中,不仅感受到了测量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小学学习做好了铺垫。

五、展开教育活动,以STEM工程理念为导向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改革发展,未来人才发展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教师应该借鉴STEM的相关教育理念,边学习、边践行和总结,持续开展STEM+教育项目的探索与实践,助力孩子学习品质的有效提升。例如,幼儿园大班开展STEM项目活动实践案例——《制作桥》,一起来看看在建构游戏中,教师是如何启迪幼儿思维、引导他们完成自主探索。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看到了用筷子做成的小桥都兴奋不已,充满了兴趣,回到教室也叽叽喳喳的讨论个不停,他们说要回去查查世界上有没有真的用筷子制造的桥。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大一班的孩子们开展了“桥”这一主题。桥在生活中再平常不过,那桥在生活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在“桥”主题开始之际,教师和幼儿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造在河上的桥有哪些?桥有多大?桥为什么这么牢固等等。有了这些提问后,开展“桥的解说员”活动,通过家园合作,让孩子们来做讲解员,介绍有关桥的知识,并通过调查问卷让孩子们了解各式各样的桥以及桥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后,一个孩子在我们面前用身体搭建了一座桥,其他孩子纷纷效仿和超越,就有了不一样的身体搭建的桥。孩子们通过画笔,来观察、临摹身边的桥,有了前期各项活动的经验铺垫,孩子们利用三角形稳定的特点来设计桥,用身边的材料造桥,他们有的用牙签、黏土、纸板等等,最后孩子们根据他们的设计图在建构区进行搭建银湖大桥,第一次完成,孩子们发现车无法从中间通过,不能像立交桥一样穿梭,大家一起讨论后,孩子们进行了改良,形成了二期立交桥。在此连续的活动中,我们从认识桥、感受桥、了解桥和造桥四方面着手,让幼儿主动探索,动手操作,了解三角形稳定的造桥原理,并能把它运用到实际搭建中。两个积木做桥墩,一张纸做桥,放上一块横着的积木为车辆,桥蹋了,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二次实验他们改变策略将积木竖起来,同时放下,桥面还是塌了。孩子们认为:桥面的纸太软,承受不住积木的重量,应该想办法让纸变得硬一些。于是,通过观察探索,他们进行了改良,有了第三次实验。孩子们发现纸通过反复折叠变成波纹段或水槽桥样,配合上重量比较轻的雪花片,可以成功使桥不坍塌。经过统计,发现波纹桥承重能力更胜一筹,可承受28片雪花片的重量。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收获,即便是遇到困难也能如工程师一般积极思考,攻坚克难。

结语:在STEM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日后的活动中,要以课程为引领,注重幼儿生活经验,为幼儿创设可探究的环境,并挖掘与利用社区资源有利于深化活动的开展,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的需求,促进幼儿的问题解决、创新思维、合作等能力的发展,助力儿童获得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莎莉·穆莫.早期STEM教学——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整合活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

[2] 时文静,徐力.STEM教育的特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以北卡罗来纳州数学和科学学校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0):70-72.

[3] 曹霞.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如何有效整合,培养孩子的“软技能”[J].奕阳幼教评论,2017(40):13-14.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依托自然资源开展幼儿园STEM项目活动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KYY2207)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