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预设与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利用预设与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付家刚

大芦北口中心小学  天津西青   300385

内容摘要:由于现在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思维创新得以开发,学习眼光、意识的加深,离不开数学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还会随着学生不同意识的形成,预设随之变化。从而提高学生最大限度的思维活动的探究,意识的生成。使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有思考,有收获。本文阐述了预设与生成的意义、精心预设,巧妙地处理突发生成。

关键词:预设;生成;突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意识的不同,生成就不同,要求充分预设,一来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二来使得课堂灵动性,学生的意识更加清晰,课堂有了灵魂。

一、预设和生成的意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生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利用学生认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思维、知识,学会数学。”这就教师必须在研究教材、教法基础上,对学生的研究必然深刻,在教学的内容组织和教学过程安排同时,更要对班上所有人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想激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预设,预设要周全,不但包括学生正常的认知,也要考虑到非正常的认知。这样才能让课堂创造出更多的资源,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价值在充分地预设下的生成有效教学。它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学生发展的过程,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

二、精心预设,铺垫生成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数学设计不能是封闭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是主体地位,必须重视。而且还应在课堂中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由于学生的思维运转,生产性和不确定性就会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生成性。

“预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生成”。生成数学的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所谓预设,其实就是教学工作基本环节的必要环节: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充分理解新课标,掌握教材内容,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运用教学法,做好充分预设。

(一)认真钻研教材

    1、挖掘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

例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三者之间相同在于:解题思路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用除法运算,把单位“1”作为除数。三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把结果可以写成整数、小数或分数,中间的结果只能写成分数,最后的问题只能把结果写成百分数。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相同的地方,指出不同之处,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2、认真研究教材编写意图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内容“因数与倍数”,是让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结合原有的知识再进行动手操作,得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思考教材这样编写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整除概念不重要了?动手操作有什么意义?其中蕴含的数学素养又是什么?

(二)全面了解学生

以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为例,低年级学生能够用眼光看问题,想问题。但是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显得困难重重。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用数学的语言把问题表述清楚。这种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有直接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用,在建立生动的表象的基础上,促进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

(三)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会学习”,教学包括教师的教法,还包括学生的学法。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数师在设计教法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方法,由“要我学”的接受型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会”的自主型学习,由“学习个体”向“合作交流”转变,从而形成:提出问题——搜集资料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

三、教学中不拘预设,灵活应变生成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当教学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时,需要教师冷静对待,及时抓住学生有效的课堂生成,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引导,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

(一)充分预设

  1. 课堂教学前一定有预想。一方面教师根据教材预想问题、提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预想课堂上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在课上提出的问题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与教师的预想的问题的紧密度如何,创新思维的表现是否突出;有无意想不到的表现……等等。

有预想必然有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的环节既要符合预设性发展,也要符合课堂生成性的发展。符合学生个性的张扬及心灵的和思维上的共鸣。教师不但驾驭课堂引领学生,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把学生的至于教学的出发点和主要地位,学生随着教学设计的问题去思考、探究。其中避免不了有超出预设的范畴,意想不到的提出,充分展示了学生是具有鲜明的思想。教师就顺应学生变化、情景变化,而再次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创新。

(二)灵活应对突发生成

课堂上,学生因教师的教学设计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及探究,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抽象映像,便形成生成。再经过学生映像的印证,最后用完整的数学语言把抽象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生成精彩课堂。

课堂氛围越来越开放,学生思维也越来越广阔。学生可以从越来越多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面对学生发散的思维,当出现预设之外的思考结果时,教师是截断学生思维,把学生拉回预设教案?还是及时抓住学生思维中的亮点,适时延伸,拓宽学的思维和知识面?答案显然是后者。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学生参加漂流活动,同学们坐了8皮筏艇,一个皮筏艇最多可以坐6个人,问参加皮筏艇活动的学生共有多少人?突然,有学生说:“老师,可能只有47人。”。教师立即调整了教案,“疑问”的问他“你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似受到了挑战,结果他就说“题目中说最多可以坐6人,那么也可以坐5人。”顿时,其他同学一片哗然,思维开始跳出狭隘的题目本身。对啊,为什么一定要住满呢?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个教学契机,让学生小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参加漂流活动的学生可能有多少人。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提起来,兴致勃勃的开始讨论。

总之,教师对新课标深入研究,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到数学核心素养与教材的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将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设计。制定相应的核心素养培养计划,做好预设和生成,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渗透核心素养文化才能,教会学生学会数学,用数学的语言解决现实问题。因此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做好预设和生成,才能更好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参考文献:

1、《学习者视角下的学习历程分析 张春莉;陈薇;张泽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11

2、《解读小学数学教材中“核心素养”内容(一) ——“数感”与“符号意识”教学实操 》马增福 教育实践与研究 , 2018 , 第C1期

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周苗苗 考试周刊 , 2018 , 第A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