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幼儿的规则意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学前教育中幼儿的规则意识研究

赵健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幼儿时期是初步萌发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师应创新教学手段和策略,通过梳理榜样、宣传规则重要性等手段不断加深幼儿的规则意识,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从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对学前教育阶段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为幼儿健康稳定的成长奠定基础,形成保障。

关键词:幼儿成长;学前教育;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日积月累的缓慢过程。幼师应通过随机教育、多元化教育、以及家园合作等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规则理念,引导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独立意识,同时树立规则意识。

一、当前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现状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自我意识会逐渐觉醒。在幼儿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中,幼儿更愿意表现自己,也愿意得到别人的关注。他们会出现大声说话、不听话、随意走动等现象,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做的行为是违背规则的,没有明确的规则意识。如果幼师和家长没有针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不利于幼儿以后的成长与发展[1]。刘冰在其硕士论文《幼儿行为“失范”情境下的教师应对策略研究》之中明确指出了幼儿自身存在的79个失范行为问题,并根据真实存在的幼儿失范行为事件进行了论证。如幼儿随意讲话、打断他人、走动玩耍甚至打闹、争抢独霸玩具、随意扔他人的东西、损害他人或者公共物品等问题。[2]由此可见,做好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已然成为了我国学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常见问题

(一)幼师缺乏规则意识

部分一线幼儿园教师自身规则意识不足,同时对规则教育的要求也比较模糊。部分教师由于难以明确区分幼儿的“失范行为”与“自主行为”,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必要的指导与行为约束,最终幼儿便难以正确判断自身行为的规范性。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幼儿看到户外或者花园里有美丽的花朵,会产生好奇以及兴趣,便争先恐后地去摘花,教师对幼儿语言教育制止,禁止幼儿摘花,但未说明不能这样做的原因。

(二)幼师指导方法不当

成人在制定游戏规则时应该站在尊重幼儿得角度,顺应幼儿天性,切勿带入个人主义色彩。而应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日常活动中的高度管控、硬性禁止,往往会使幼儿表面上迫于压力、恐惧、害怕而遵守某些规则,但同时会打击幼儿对游戏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

教师自身规则意识感不够,师德师风建设出现错误认知,不能幼儿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没有起到榜样作用,最终影响幼儿得到规则感和社会性发展。

(三)家长缺乏规则执行力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父母的教育理念逐步更新,大多数家长家庭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了进一步提升,同时对社会性教育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部分家长对下一代虽然拥有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依旧重视幼儿各方面技能技巧的培养,注重幼儿的传统知识的掌握与了解。在培养幼儿的同时,过度保护,包办代替等现象不断发生,这又致使该类家长的教育行为与教育观念发生矛盾与冲突。[3]其中部分家长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时,不能正确认识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性,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忽视对幼儿行为的规范与约束。正是由于家长投入时间与精力的不足,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形成规则意识。

三、培养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对策

(一)立足一日常规活动,树立幼儿行为规范

在一日常规活动中,一线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强调规则制度,任何活动都应将规则放在首位。幼儿从进入幼儿园开始,便应接受规则制度的约束与制约,从而逐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逐步对规则制度有所认知。从长远角度来看,行为规范的约束对幼儿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未来境况。因此,幼儿接受系统教育的初级阶段,就应当受到严格的规范化教育,使其尽早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在幼儿的生活中,各环节都不开规则教育,作为幼儿园教师,更应将规则教育融会贯通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幼儿身边的规则,并督促幼儿时刻遵守规则。如:入园排队晨检,有序上下楼梯,排队取餐,排队盥洗,安静午睡,安静进餐等等。只有幼儿受到良好的规则约束,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才能够保证幼儿日常生活的有序性与规范性,避免幼儿受到不良行为与思想的影响,实现幼儿在家园生活中茁壮成长。

(二)密切家园联系沟通,进一步推进家园共育

在家园合作方面,家长首先应意识到幼儿规则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家长榜样作用。日常生活中家长有责任给予幼儿更多高质量的陪伴与教育,例如定期与幼儿一起玩亲子游戏、开展亲子阅读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兼顾工作与家庭,一方面应达到工作要求,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为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对幼儿负责,即必须履行对幼儿做出的承诺,不欺骗幼儿,在幼儿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家长要注意自身行为的文明性,讲求语言与行为之间的统一,做到“做文明事,说文明话”。如此,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幼儿会明显受到家长行为的影响,与家长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快速养成文明规范的行为素质。事实证明,父母对幼儿的影响不仅深远而且持久,能够帮助幼儿在短时间内树立浓厚的规则意识。此外,幼师也要发挥自身作用,辅助家长实行对幼儿的监督与管理。

(三)重视“榜样教育”作用,实现以点带面教育

日常生活中,成人应该充分利用“榜样示范”这一影响因素,通过教师、家长的亲身示范来逐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基于3-6岁幼儿善于模仿善于学习的年龄特征,有时一些成人往往未关注到的生活小细节,均可能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例如:教师在进区城自主游戏前,就应该遵守班级区域规则,将区域卡插好;教师看到教室里地上掉落的玩具或纸屑时,切勿视而不见,而是应该主动捡起来,将玩具、纸屑放回原位等。

作为幼儿的人生引导者与教导者,幼师有责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实行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具体而言,幼师不仅要将目光放在幼儿的长远发展上,为其成长做好打算,还要着眼于幼儿生活的细节之处,处处留心幼儿在生活中发生的琐事,并严格要求自身,为幼儿做出优秀的行为榜样。在此情况下,教师作为行为模范的“点”,会有效带动幼儿集体的“面”,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之中逐渐形成浓厚的规则意识,从而自主遵守班级中的日常行为规范,长久受到规则意识带来的益处。

(四)回归幼儿主体,师幼共同参与规则制定

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大部分幼儿都具有浓厚的实践与操作意识,喜欢参加自主性强、灵活性高的活动。因此,幼师不妨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要求,引导幼儿自主制定班级规则,使幼儿切实站在正确行为规范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从而设身处地地建设班级的行为语言规范。幼儿是班级的主人公,幼师只是培养幼儿的辅导者,在此角色关系之下,幼师应有意识地提高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向幼儿灌输“班级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正确思想,使幼儿能够独立自主地制定约束自身的行为规则,并严格遵守。

四、结语

学前教育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重要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甚至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配合,从而才能依靠耐心和恒心来帮助孩子受到科学的引导,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何夏蕾.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J].家长,2021(14):167-168.

[2]包新俊.探讨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J].新课程,2020(50):124.

[3]郭沈俐.探讨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家长,2020(1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