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中的美育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3

音乐欣赏中的美育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发展研究

尹婷

(云南保山学院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在高校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音乐欣赏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提升也具备一定作用。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结合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艺术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音乐课程,优秀的音乐作品也为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因此本文结合音乐欣赏中美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为高校音乐欣赏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所借鉴。

关键词:音乐欣赏;美育;课程思政

一、音乐欣赏和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将不同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相互融合。进而帮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思政知识,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采用三全育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供保障。而且思政教育是目前新时期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在高校内,课程内容涵盖了全球化以来的不同思想,大学生在思想潮流的冲击下很容易被错误的思想所蒙蔽,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因此需要依托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观,从而有效甄别不同的思想内容。最后通过将高校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政课程可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通过对思政教育途径的创新,也有利于增强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二)音乐欣赏

在高校中通过音乐欣赏系列课程的开展,能够让学生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从而感受音乐作品的力量,并且在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的同时,了解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进而与作者产生强烈思想共鸣。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会获得音乐的陶冶,同时也能够满足自身的审美需要,因此音乐欣赏具备强大的审美功能。此外,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也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通过对大量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够进而将那份情感转移到现实生活当中。通过对音乐的热爱,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态度投身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欣赏具备极高的美育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在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形成精神品质。

(三)美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促进美的领悟与道德准则的领会

高校中开设音乐欣赏有利于让学生将认知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也就是能够让学生们在通过对美的领悟的同时,能够对道德准则形成更加形象化的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道德准则的认知,从而促进音乐美育价值的实现。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对美的领悟内化为自身的行动信条,从而加深对道德准则的理解。由此可见,美与道德准则之间是有共通性的,通过对美的赏析,可以扩充对道德准则的认知,进而强化学生道德意识。此外,一美誉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最高层次的积极情感,也就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只有当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达到统一的情况下,才能够使道德成为学生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只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成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向往,才能够在生活当中内化于行,所以高校通过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

2.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意志力

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性,愉悦性以及非功利性的特点,从而能够在审美自由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好,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将对音乐的美好感知迁移到生活当中的事物中来。在康德的审美理论中,审美能力也是一种判断力,通过审美能力对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加以沟通,能够同时提升理性认知能力以及道德判断能力。高校通过将美育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也能够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判断社会现象是否符合正向价值观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坚韧的道德意志力,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觉抵制黑暗腐朽的落后价值观,向往美好的生活和事物,追求美的艺术和优秀的文化成果,并将美好的理想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通过进一步的美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养成道德情感,同时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命令,从而推动学生形成道德自律。当学生具备了道德自律之后,心灵也会更加纯净,自觉抵制不良习俗与文化,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培养道德情操。

二、高校音乐欣赏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现状

(一)学生兴趣不足

因为思政课程的内容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较为枯燥,很多学生在进行思政课程学习时没有兴趣,以至于影响到了对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很多高校中出现思政教育课程上学生逃课的现象,或者是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的情况。而通过将音乐欣赏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创新的举措,但是由于音乐欣赏本身也存在一定难度。很多教师对于思政课程没有明确的了解,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程中进行渗透的同时,难以实现课程效果。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利用音乐欣赏进行思政教育的培养,因此学生也会对音乐欣赏产生误解,认为音乐欣赏是思政教育的平台,也影响到了学生上音乐欣赏课程时的积极性,如此种种,都不利于将音乐欣赏融入到思政教育之中。

(二)教师能力缺乏

教师的能力是影响着课程教学水平的关键,但是目前很多教授,思政教育的老师对音乐欣赏没有太多的了解,以至于在音乐欣赏中,融合思政教育时缺乏专业方法,不利于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理解。排有的教师只懂得音乐欣赏知识,但是却不懂得课程思政知识。而课程思政教师虽然在思政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缺乏音乐艺术理论上面的积累。而且音乐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的教育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音乐教育偏向于情感的表达,而思政教育偏向于理论的教导。音乐教育相对轻松,而且存在着具象化的特点,而课程思政的理论相对较为复杂,而且抽象化。因此将这两者融合起来的难度就大大提升,如果教师缺乏跨领域知识的积累,那么很难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因此可见教师缺乏专业性也是影响音乐课程融合思政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学校重视程度低

学校对于音乐欣赏融合课程思政教育重视程度的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源投入匮乏以及教学的观念缺乏正确的导向。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于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单一,而且在教学设备上也存在着欠缺,从而大大阻碍了音乐欣赏和思政融合教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目前音乐教育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性目的。音乐教育关乎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等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往往更加关注于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方面,从而忽视了思政教育的意义。还有的教师在进行音乐和思政教育融合时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办法全面关注所有学生的课堂状态,这样会导致一些学生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会造成较大逃课率,不利于学生的教育效果提升。

三、高校音乐欣赏美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策略

(一)挖掘音乐欣赏课程内涵

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中很多作品能够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能够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因此,为了提升思政教育与音乐欣赏美育的结合度,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并且注重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挖掘。对音乐作品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把握。对于高校音乐课程开始而言,应该做到遵循马克思基本原理,依托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讲述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原理。此外还要让学生在理解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向学生细致的讲解作者的创作来源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情感。通过挖掘优秀作品中的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优秀音乐作品的美感,进而达到实现课程思政的道德教育目的。面对中西的优秀音乐作品,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教学材料进行深入加工,比如可以采用纵向比较法或者横向比较法向学生表述中外不同的音乐作品的不同历史表现和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从而让学生加强对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的,并且形成爱国主义情怀。

(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魅力

音乐作品中具备很高的审美价值以及无穷尽的魅力。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程的同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审美特点,选择合适的音乐知识和音乐作品,这样能够为学生之后对音乐形成精神共鸣打好基础。比如一些学生可能对于意大利歌曲兴趣很高,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喜好选择。你其能够表演的音乐作品,如果一些学生对古典音乐曲目比较热爱,那么教师可以选择能够符合现在学生学习进度的古典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学习古典音乐作品中能够达到情感共鸣,从而能够领略到音乐作品的魅力。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审美效果,音乐教师应该在平常的时候就对学生的喜好以及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足够的了解,进而选择合适的曲目。在选择音乐曲目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课程的要求,不应该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去选择,不要因为学生的兴趣限制了音乐作品的选择。在进行音乐作品的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的审美判断能力,能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美,甄别不同的音乐作品,只有在学生领略了音乐作品的魅力所在,并且深刻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才能够去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课程的美育效果以及课程思政融合的效果。

(三)借助互联网技术强化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高校音乐课程开设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欣赏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来达到对学生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引导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善于利用互联网挖掘网上海量的音乐素材,并且通过思政专题的形式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授课,比如说可以根据某个具体年代的曲目进行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教学元素,进而通过结合互联网声光技术从而将那些有思想性,艺术性,感染力强的优秀音乐片段具体地,生动地融入到音乐教学当中,通过创设积极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的影响,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欣赏知识以及思政教育理论的掌握。

(四)选择恰当音乐作品

鉴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人文特性,教师在进行音乐作品赏析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选择那些具备爱国主义情怀的音乐作品作为课程教学选择的音乐内容。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不忘初心》,《共圆中国梦》等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能够在进行音乐赏析的同时,感受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采用合唱或者是在校庆日的时候举办演唱比赛的形式来让学生们在活动当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积累舞台经验。此外,《我的祖国》《长相知》等音乐作品能够展现出丰富的时代精神,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美誉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时应该进行充分的采纳。通过进行优秀时代精神作品的赏析,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以往时代们人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以及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让学生赏析《长相知》《送别》等音乐作品,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的魅力,通过让学生感受到古风古韵,让学生激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五)注重音乐欣赏课程的情感建设

音乐美的内涵主要表现于音乐对社会以及自然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的心理体验表现出来的,而这份体验也能反过来推动音乐展现真善美。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应该注重挖掘音乐美的内涵,注重音乐中对人的情感活动的表达。这需要教师在音乐知识讲解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促使学生了解音乐中所展现的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心理态度,进而通过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感悟作品的人文精神,以及其中流露出的人文情怀。音乐欣赏中的情感建设与思政课程教育内容具备一定相通之处,因此教师通过将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体验进行传授也有利于学生提升对思想道德的感知。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程的建设当中要注重于对音乐美的内涵的挖掘,要推动学生将音乐作品的赏析体验转化为对人类精神的理解,促使学生产生同理心,从而形成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总结

本文对高校音乐欣赏,美育以及思政教育的融合现状进行论述,并结合美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出发展开对策略的探讨。音乐欣赏美育与课程思政融合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美育教学能够同时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以及道德认知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美的同时强化道德认知。从而在生活当中内化于行,提升自己的高尚品格。发挥音乐教育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为此,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应该积极探索。音乐欣赏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手段,推动美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胡晓勤. 音乐欣赏中的美育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发展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4(2):4.

[2]吴迪. 音乐欣赏课程中的美育渗透与融合研究[J].艺术评鉴, 2022(19):93-96.

[3]张凤环. 情感体验与美育渗透在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 2009(14):1.

作者信息:尹婷,女(1982.06.11—),彝族,云南个旧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琵琶演奏,古筝演奏,音乐欣赏;邮编:678000

课题名称一:云南省教育厅课题:地方高校公共美育课程思政“金课”建设研究——以《音乐欣赏》为例(编号:2023J1156 )

课题名称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欣赏》美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2060166025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