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优化设计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优化设计策略探究

石磊

清水河县第一中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011600

摘要:历史作业是教师对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及运用知识进行解答能力的检测,也是课堂教学的再补充与再拓展;使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接下来的教学方向。通过日常教学发现,作业减负经常被简单地执行为减少作业数量,减少作业时间。但这样的“双减”扭曲了减负的本意,同时也并未达到完成作业的效果。“双减”背景下,具有弹性、个性化、可行性的分层作业设计成为必然趋向。“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应更着眼于学生“人的成长”,关注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作业设计应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素养培育上双线并行。

关键词:双减;初中历史;作业设计;

一、设计激发兴趣的历史作业

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是作业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而不是被动接受和完成。这就需要我们打破“无选择、无差异”统一完成的作业设计。基于此目标我们必须做好学情分析,例如七年级学生,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从来没接触过历史,没有历史学科的学习基础,更别提历史素养,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思维也活跃,所以我们在课上及课下作业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做到少一点理论性和抽象性,多一点趣味性,师生互动多一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地去展现自己、展现自己的团队,学生获得的成就感越大,学习兴趣也就越浓厚,那么,课下,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作业中,积极地去完成作业,进而提高课下作业的质量,就需要我们在作业设计上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就要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例如讲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时候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前作业:(1)自己动手搜集和本节内容相关的视频,了解遗址发现的过程。(2)头盖骨的发现有没有历史故事。(3)探究头盖骨的发现到底有什么意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后获得的知识点记忆深刻,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向家长做一个介绍(关于距今时间、发现地点、体质形态的差别、生活特点等),这个作业看似简单,其实意义深远,通过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文本内容向父母介绍、讲解,既培养了学生概括提炼重要知识点的能力,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反馈了教学效果,这样的作业不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寓学于乐就是如此吧!

二、把作业融入情境

教师可以设置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熟悉、喜爱的情境中,就像带他们进入到动物园和科技博物馆一样,既感到新奇有趣,一切又自然而熟悉,此时教师布置的作业就会引发他们主动的深度思考。比如,《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可以将作业设计为:某历史知名教授说:考古是对以往生活的一种探测和寻找,所以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墓旅游观赏,揭开2000多年前两汉文化的神秘面纱。随后师生一同观看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挖掘汉景帝墓时的视频,教师边讲解边播放视频,然后定格视频画面:棺内的死者胸部有一片用细黑线绘制的高山、峡谷、平原、道路等图形的纸。纸,随处可见,学生熟悉,但在那个时期这种地方发现纸足够学生震惊,此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据历史考证,这幅纸质的地图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有关纸张的实物,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探究我国在什么时期就已发明了可以绘写的纸,最早纸的原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与改进的纸的原料与特点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的纸?这样的作业设计将课堂上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纸的过去和将来进行比较与鉴别,从而感受到我国两汉时期文化与科技的魅力,加深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再如学习七上历史《百家争鸣》———孔子和儒家学说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语文《论语十二章》的音频,接下来,再让学生跟随着朗诵者抑扬顿挫的朗读来自主地进行有关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学习,音乐徐徐轻送,文章朗朗上口,学生小声地跟读,这样,在愉悦的心情中学生学起来轻轻松松,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的简单容易。

三、自主作业

作业是学生的作业,最后得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学,这就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对自主性较强的作业,让学生自主地去选择、去探究、去学习。当今社会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一些教学手段再辅以好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我们的作业设计要重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地进行学习。

例如七上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这一课的预习作业可以这样设置:教师首先介绍本课的预习内容(三小节的基础知识点:时间、地区、生活状态)及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定任务,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寻找答案,小组交流、展示,教师稍做点拨,第一项任务完成,接着,学生再次阅读书本,仔细观察《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找出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遗址,并且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原始农业的集中点在哪里?有何相似之处?(2)思考原始农业起源的要素。(3)观察地图,思考影响两个典型的农耕时代生活方式不同的因素是什么。(4)绘制表格,用表格的方式体现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差异。这个作业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原始居民在居住方式、工具制造、养殖、制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训练学生的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居住方式、工具制造、养殖、制陶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们会发现我们的先民们是很聪明的,因地制宜,改造大自然,先民们的智慧来自生活,实践于生活,平凡的土地上培育了一群不平凡的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若效果佳就鼓励表扬,若效果不佳,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小组合作,学生间不同的见解相互碰撞使学生获得正确结果的时间大大缩短,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历史史实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只有让作业不再成为负担,而是“随风潜入夜”式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才能让知识从书本上的“负荷”转变为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真正使学生想学历史、愿学历史、乐学历史。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梁瑞仪.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