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特色音乐课程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3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特色音乐课程建设

尹悦

山东省济南砚泉学校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双项推进,更多的初中音乐教师开始重视起“核心素养”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全面落实和应用,以之为基准的教学思路、策略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基于对以上趋势的认识,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围绕“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特色音乐课程建设”一题撰文并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希望能够给诸位自身的工作优化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音乐;特色课程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基于对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知识所形成的概念认知、技能掌握、习惯获得和情感存在而产生的综合应用、学习能力与意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乐长期在初中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配角”的角色,许多任课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自然也就没有投入相应的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音乐作为最能展现素质教育特色的窗口,课程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那么针对这一门课程的优化建设自然也就要被提上日程。对于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初中音乐教师务必要突出“核心素养”理念的多维化、全面化、趣味化和育人化内涵,借助不同维度的策略来实现音乐课堂的特色性和发展性塑造。

一、突出对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

微课是以短视频为载体,强调对课程要点内容进行突出教学的课堂模式,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主要的素材和技术支撑。初中音乐教师就要依托于微课所具有的信息,呈现多元化的优势条件,来实现课程教学的全面升级,使学生能够通过更为灵活的方式来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并充分体会音乐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一)利用微课教学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烈,经常会对符合自己趣味或超出自己常规认知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音乐是一种非常普及的艺术,绝大多数初中生都有着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或类型,因此很难通过一本薄薄的教科书来满足每个学生的音乐趣味。基于这一事实,初中音乐教师不妨依托海量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的快速信息整合能力,在微课视频中加入更多符合学生趣味取向和认知能力的音乐元素,通过这种方式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满足学生的趣味需求,并在客观上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助力。

例如在设计《华夏古韵》这一单元的微课视频时,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内资源的整理后,添加一些诸如《蜀绣》《江南》或《盗将行》等颇具“古风”色彩且深受学生们喜爱的流行歌曲及其MV,让学生在观看完课程讲解部分后还能通过这些内容来实现学习成果的巩固和趣味的满足,使学生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利用微课教学完善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初中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尚未成熟,更喜欢也更擅长通过感兴趣到来获取外界信息,且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出自己的学习潜能和灵感。基于对这一客观事实的认识,初中音乐教师应当借助微课视频在信息表现方面所具有的具象化、动态化和趣味化的优势条件,通过更有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来展现课程知识和技能,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消耗的智力成本,缩短课程信息从课本到学生脑海的思维路径,从而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音色”、“音调”和“响度”这三个基本概念时,教师可以制作一部微课视频,让这三个概念分别以拟人化的卡通角色形象出现在荧幕上,通过它们的自我介绍以及彼此之间所发生的故事情节,让学生直观而生动地理解他们的含义以及概念区别,并形成足够清晰、深刻的知识记忆。

(三)利用微课教学拓展学生的音乐学习平台

音乐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所能起到的更多地是指明方向和传授技法的作用,若要实现音乐综合素养的长效、稳健提升,学生们还必须在课下做好进一步的练习和回顾。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在这一方面发挥出微课所具有的信息长效保存和多元共享优势,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将所用到的微课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上,方便学生在课下随时下载、观看,继而将学生的音乐学习平台从课堂拓展到课下。此外,初中音乐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来布置“在线作业”,让师生之间的音乐学习互动变得更加方面。

例如,教师可以将每一堂课所用到的微课资源以及电子教案、课件、例题和答案等一并打包,然后上传到本班微信群文件或班级“云”空间中,鼓励学生回到家后随时下载下来做自主回顾,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则可反复观看、思考。这一方法同样可以为家长的居家音乐学习辅导提供准确而详实的参考资源,让学生的音乐素养成长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双方面的科学引导。

二、突出对分层教学理念的落实

由于诸多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综合影响,每个初中生在智力思维、认知条件、知识储备和兴趣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初中音乐教师要认识并尊重这一点,摒弃传统的“一刀切”思维,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学情的调查和利用,以更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去设计、执行教学策略。

(一)完善对学生学情的搜集工作

若要实行富有质量的分层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们的个性学情进行广泛、深入而准确地调查。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很多初中音乐教师对学情搜集工作不甚重视,或者对“学情”的概念存在着片面认知——只将学生直接作用于音乐学习的乐感、节奏辨识能力以及声音条件作为调查对象,而忽视了对间接音乐学习要素的了解。对此,初中音乐教师应率先完善自身的学情搜集工作,一方面开辟出更多地了解、分析学生音乐学习条件的路径,另一方面将目光扩大到对学生多维音乐学习条件的关注上来,为每个学生勾画出一幅逼真且立体的“音乐肖像”,这样才能为自己后续环节的工作开展提供最为精准、详实的参考信息。

例如,教师可以在第一次给学生们上课时先不去直接进行课程教学,而以比较轻松的方式和大家聊一些生活性的话题,比如学生们喜欢的音乐、歌手,平日里都喜欢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听音乐,听音乐的时候喜欢做些什么事情,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大概判断出学生们的音乐爱好,而后根据这些爱好,进一步推断出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流派乃至音乐素养的高度,同时还能在交流中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性格和表达能力,这些对于后续的教学而言都是很有必要的。

(二)依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很有音乐学习的天赋,对一些知识、技能可以做到“一点就透”、“一教就会”;而另外一些学生可能缺少必要的音乐灵感,即便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也无法取得很大的突破。初中音乐教师要尊重这一事实,利用之前所搜集的学情信息将学生们按照音乐综合能力的强弱划分为两个大的档位,在课程的准备阶段根据课程内容、目标和每个档位学生的整体实力来制定不同的方案,既能够让高档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开发、释放,又可以让低档位学生实现最基本的音乐进步。当然,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保证最基础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前提,否则便会对教学的统一性带来硬性的负面影响。

比如在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首歌曲的教学方案时,对于处于较低档位的学生,教师可以只要求学生做到记准歌词和整体的曲目节奏,并能够在伴奏或其他学生的带动下实现“跟调”演唱;而对于能力较强、天分较高的学生,教师则可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他们做到对节奏、曲调的精准把握,同时试着结合曲调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演唱情绪,甚至鼓励他们设计、加入一些与本曲风格相搭的肢体律动,等等。

(三)依托学生的音乐趣味取向调整差异化教学方案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浓厚的兴趣,一门课程的教学才能够取得最为理想的成果。初中音乐教师在以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为主标尺制定教学方案的同时,也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音乐趣味取向的综合兼顾,在保证总体教学成果和目标的前提下尽量照顾每个学生的音乐“口味”,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获得更为良好的课程综合体验。这样一来,学生们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极大调动,自身所具有的音乐学习潜能、灵感也会被大大激活,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更为坚实的情绪基础。

例如在进行《环球之旅》系列主题的歌曲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曲目的教学后,根据学生们爱好的不同来为他们推荐对应的拓展练习曲目: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开朗,喜欢节奏明快、风格活泼的曲子,那么教师就可以试着带领他们学习《开普敦的春天》或者《伊比利亚之声》等快节奏的歌曲;而另外一些学生可能比较文静,喜欢那些风格含蓄、意味深远的歌曲,则教师就可以带领他们学习《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或者《千代田和仲之夏》等隽永、清新的歌谣;等等。

三、突出对传统文化的融入

初中音乐是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技法体系以及艺术审美情趣具有主要塑造作用的课程,同时也是最具吸引力和精神感染力的学科之一,在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笔者看来,初中音乐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应当重点以下列几点作为着手策略:

(一)对传统歌曲的介绍

歌曲是最为简单的一种音乐艺术,也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的滥觞。早在先秦时期,大量的民歌就在劳动人民的口中被广泛传唱——《诗经》便是脱胎于这个时期民歌的经典。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向学生播放一些传统歌曲的音频资料或亲自为学生演唱一段,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歌曲中所蕴含的独特神韵。

比如对于《春之声》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诸如《阳春曲》《绿枝弹磬歌》《苏浙潇山令》等唐宋时期以“春”为题材的民歌翻唱音频并播放给学生听,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总结一下这些传统歌曲在音乐节奏、歌词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并可试着让学生将自己学过的关于“春”的古诗词作为歌词代入到这些歌曲的曲调中再唱一唱。

(二)对传统戏剧的介绍

戏剧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和典型代表,对传统音乐艺术的介绍万万不能脱离戏剧艺术而进行。初中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当前阶段的教学目标,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传统戏剧选段作为“引子”开启课堂讲解,而后在学生欣赏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一些戏剧文化常识,以便让学生对这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获得更多地了解。

例如在进行《化蝶》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除了可以将教材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经典越剧播放给学生外,还可选择京剧《蝶恋花》以及黄梅戏《小玉蝶》等作为“引子”,带领学生分别就不同剧种的戏剧在唱腔、扮相和服装等方面上的不同点,并可帮助学生试着学唱其中的几句经典唱词。

四、突出对节奏律动教学的开展

相较于小学音乐而言,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在专业性上有了较高的要求,其对学生们的意义已不单单是简单的舒缓情绪、陶冶心性,更要引导学生形成能够结合音乐艺术表现、传达一定美感的能力。可见,要想真正优化教学效果,初中音乐教师就必须要重视节奏律动训练。

(一)结合音乐节奏训练学生律动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基本条件,也是彰显音乐情绪和流派的主要标志之一,最能够唤起听众对于音乐的内涵理解与情绪共鸣。初中生对音乐的感知还比较朴素,节奏恐怕是其为数不多的凭借既有素养就可以捕捉到的音乐信息之一,教师应当以此为抓手开展节奏律动训练,以求使学生对音乐形成更加丰富的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应针对曲目的节奏来设计具有对应运动频率的肢体律动,同时带领学生进行分段律动训练,引导学生结合律动的频率来准确把握曲目节奏的快慢;而如果曲目本身的节奏分段比较明显,教师还可以在肢体律动的内容上设计出不同的单元,让律动对节奏的反应更加突出,进而令学生对曲目的节奏把控做得更到位。

比如对于电影《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曲,这首曲子的节奏就存在比较鲜明的快慢变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以击掌的形式来感知节奏,在曲目的每个八拍末尾击一下掌,让学生对这种训练方式和曲目的整体节奏形成一定的适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凭借个人乐感,在曲目节奏舒缓时击掌,而在节奏比较急促时轻拍桌面,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纠正,使学生对这首曲子的节奏认知更为具体。

(二)结合音乐音调训练学生律动

音调是音乐的“指纹”,几乎每首音乐的音调都是独一无二的,能不能准确把握一直曲子的音调是判断一个人音乐素养高低最直观的标准。对于绝大多数初中生而言,通过专业理论讲解音调显然不太现实,教师最好通过更为容易学习和掌握的节奏律动来帮助初中生形成音调感知的雏形素养。初中音乐教师的律动设计要体现出动作对音调的直接反映,利用肢体的方向性运动来提示学生音调的变化,并有意识地做一些重复性训练以巩固学生的音调感知效果。这个过程的开展最好同时伴随曲目的播放或演唱,让学生通过听觉和动作的综合作用来强化自己的曲调捕捉意识。

例如《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它的音调在曲目的不同阶段呈现出明显的差别。教师在带领学生唱咏时,可以通过摆臂的动作来强化学生对音调的感知:曲子一开始音调较低,教师的摆臂可呈水平运动;而对于“惯看秋月春风”这一句,音调开始快速上扬,那么教师的摆臂也可向上运动,学生在动作的带领下也自然会对音调做出相应调整。

结束语:

音乐是触及灵魂的艺术,也是引导人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的平台和窗口,最能够起到荡涤心灵、提升境界、优化素质的教育效果。初中音乐教师要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在音乐教学当中突出个性元素和对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势,依托微课模式、分层理念、传统文化和律动教学构建完备、牢固的课程教育体系,为学生音乐素养的综合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琨. 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J]. 读与写(上,下旬), 2020,(03):227.

[2]郑帅儒.谈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J].读与写,2018,(16):223.

[3]张玙.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北方音乐,2018,(20):135-136.

[4]李霞.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2017(09):75-77

[5]叶松.初中音乐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7(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