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进地方课程教育教学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5
/ 2

有效推进地方课程教育教学的思考

胡慧雯

金华市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   邮编:322207

【摘要】:《人·自然·社会》这门学科以其涉猎领域广泛,涵盖内容丰富庞杂为鲜明特点。该课对学生感知生活、了解社会,形成综合素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精准掌握教材主旨主线、升华内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拓展教学资源;建立评价体系不断革新教学方案等几个方面完善《人·自然·社会》课程教学,从而使学生真正喜欢本学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本学科课程教学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地方课程 新课改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引言:随着社会、科技和生活的日新月异,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人·自然·社会》这门充满地方化、生活化的课程教学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学生通过《人·自然·社会》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认知自我与他人,深刻感知生活、深入了解社会,答疑学生内心对于自我和外部环境之间的问题,解惑学生面临的生活及人际困惑。优质的《人·自然·社会》课程教学,能够极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综合发展,强化和健全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人格和正确价值观、世界观提供了良好的方式和载体。因此,在《人·自然·社会》课程教授过程中,应充分领会新课改的核心内涵,通过当下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充分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吸收程度,科学提升教学效果,不断延长教学成果在学生心中的后续影响力。

一、提炼内容务精准 深化内涵求升华

《人·自然·社会》学科包含的内容庞多,涉猎领域众多,涵盖了地方文化、历史沿革、人情风貌等多个维度。而教学时长、课时频次以及学生的学习精力均受到客观限制。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教师就要更加用心的研究教材,提炼教材中的核心内容、亮点内容和特色内容。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以学生的视角理解和领悟教材内容所要表达的核心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将教材内涵转化为思想认知得以升华。

(一)紧抓主旨 以线带面把控全局

《人·自然·社会》教材的核心要义是让学生了解成长地域内的历史渊源、风俗世貌、当下时事和发展趋势。在教材编排上,教材内容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图文相得益彰。教材内容安排上更活泼、更贴切、更符合学生兴趣点。师生阅读教材的可读性更强。“引文”+“正文”+“学习栏目”的行文格式增加了便捷性和趣味性。教材编排意图倾向于激发学生以活动、体验和实践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通过思考、探讨、实践等方式获得新知[1]。教师应有意识帮助学生提纲挈领的紧紧抓住教材主旨,从而灵活多变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突出特色 领悟内涵融会贯通

《人·自然·社会》之所以在新课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其强烈的地方色彩和与实际生活的强关联性。本学科强调人与自我、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看待人际关系,怎样认知应对周遭环境,怎么理解社会现象?这些理论需要鲜活的、熟悉的、与切身相关的案例作为载体。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总结本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的体悟内涵而不是停留于案例的表象。

二、更新方式“被”转“主” 拓展资源化感知

根据新教改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应该在充分熟知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设计形式多样、感官新颖的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要积极主动探寻不同维度的教学资源,重视教材重点难点,紧扣教材主旨,充分结合学情,研发出更贴合生活实际,更利于学生综合发展,更符合新教改要求的教学方案。

(一)创新多样性、丰富性教学模式

《人·自然·社会》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与一体的课程[2]。正因为这样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教师在教授该门课程时要开发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充当领路人、引导者的角色,改变机械单一的以“讲”和“灌输”为主的封闭教学模式,变为“参与”、“互动”、“交流”、“探讨”为主的开放教学模式。同时辅以网络、短视频、照片、分组讨论、辩论会等多种教学形式使本科教学趣味盎然、丰富多彩。以《家乡物产》一课做简要示例,笔者会设计如下教学方案。第一步,课前向学生布置搜集身边的家乡物产,鼓励学生使用照片、视频、图画等多种形式记录所搜集来的信息。第二步,课中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可以请学生将课前搜集的物产选取自认为最具代表新的一个分别进行展示和讲解;可以划分小组对物产从属性、功能、影响力等多个维度进行划分和比较,进而完成讨论;可以以实物形式请学生亲自对家乡物产进行解读和实操;可以以家乡代言人身份进行命题演讲等通过一系列互动性强、形式新颖的活动类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积极地教学状态。第三步,课后布置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向身边的亲人、朋友详细介绍自己熟知的家乡物产。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亲自体验或品尝家乡物产。

(二)充分拓展教学资源

教师不仅应该尝试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更应该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搭建更科学的课程结构,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因此,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成为当前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教师可从如下四个层面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挖掘。首先,以课本为基石,综合参考书、工具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教案等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资源。其次,紧贴生活实际来创造教学环境资源。通过生活化的场景来完成教学,改变以往刻板的灌输模式,开发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踊跃交流的教学环境资源。再次,本学科涵盖领域众多,与其他多个学科存在交集,做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合学科资源。最后,因《人·自然·社会》学科属地方课,地方属性极强。这非常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很好的开发实操资源。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能够高效的提升学生在人、自然、社会及三者关系方面的综合素养,满足当下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结论:综上所述,《人·自然·社会》课程教学,精准掌握教材主旨主线是核心要义,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开发拓展教学资源是根本宗旨,建立评价体系谋求长效机制是关键所在。教师只有不断革新自我教学认知,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才能保证学生喜欢甚至热爱《人·自然·社会》学科的学习,才能真正体味、领悟、深思《人·自然·社会》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高新磊. 小学地方课程中的合作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38):35-36.

[2]鲍巧萍.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人·自然·社会》课程教学初探[J].品位经典,2020(0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