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说谎的表现、原因和处理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8
/ 2

浅谈小学生说谎的表现、原因和处理方法

沈丽兰

仁化县董塘中心小学

摘要:学生说谎有时是因为懵懂,有时是因为害怕而选择逃避事实,但是无论如何,老师在处理这些说谎行为问题时都会非常烦恼。每次老师都会严厉的批评教育,也不容易让学生纠正这一行为。但作为他们的老师,在处理学生说谎行为时,首先要沉着冷静地分析说谎的原因,然后找到适合的处理方法,最后循循善诱,培养学生诚实做人的良好品行。

关键字:说谎   处理方法   诚实做人

如果学生偶尔的说谎举动,可以看作天真无知和爱幻想,或用来掩盖错误,保护自我。而若因生活学习环境和教育等原因,长时间说谎并从中获得好处,长此以往都通过说谎和欺诈的活动来实现自我的欲望。学生的说谎,是指一个人不能正视一些事情的行为表现。在各种利害关系之前,学生就会进行回避不利于、走向有利于的决定,由于长期不诚实而且说谎的性格触及到了社会道德、个人品质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品德障碍,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老师应把故意说谎和无心说谎区别开,对有心说谎的孩子一定要严格教育,而对无心说谎的孩子,则应积极指导。

一、学生说谎的主要表现

我班有个小男生,是个爱说谎的孩子。在一年级教他时,他就时常说谎,十句里难有一句是真话,而且屡教屡犯,经过教育,我想他总会有一定的改变吧,但一年过去了。它这爱说谎的行为一点都没有改变。这个孩子上课时常走神,但成绩还是可以的,他贪玩,调皮,有不少坏习惯,几乎每天都有班干部告状,他又干“坏事”了。但是他每次做了错事,找他谈话,他满口是谎言,当你查证后,他才非常不情愿的承认,如果你没有确凿的证据,那他就当没有这回事,死都不肯承认。要纠正他的行为,只有等待下次机会了。经过家访发现了许多家庭教育的问题,家长反映,在家里也是这样,但孩子还小,父母会选择相信孩子,或者会跟老师强调,说谎是学其他小朋友的,长大就会好了等等理由。根据这个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每次找爱说谎的学生进行谈话,分析整理了学生说谎的一些行为,特别是身体语言表现得非常明显。即使学生隐藏得再好,但是,说谎并不容易。谎言到底有哪些表现呢?

(一)手足无措。学生在说谎时,手和脚似乎无处安放似的,因为紧张有时还会指错方向,这边说错成了那边,双手一停下就会不断的扯衣服,似乎要把衣服抠出一个洞,双脚像热锅里的蚂蚁,巴不得老师赶紧放他走,很不自然的晃动。当然,随着他们不断的成长,高年级他们的这种下意识活动会慢慢减弱,人们需要注意更多不易于被发觉的下意识活动。

(二)揉揉眼睛。在出现危机或者自身处在劣势的情况下,眼神是骗不过人的,眼神是心理的窗口,透过眼神能够窥视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研究发现人在说谎时会有很多细微的动作。说谎时由于害怕被别人揭穿,心里都会突然产生巨大的焦虑、不安、害怕、内疚等情感感受。例如,学生在说谎时眨眼的速度会非常快,眼睛会转来转去看,不停的环顾周围环境的变化,以防不利自己的因素随时保护自己,眼睛都不敢与老师直视,会飘忽不定,以此来掩盖内心的不安。

(三)语不达意。人在犯了错误之后,心里就会陷入压力、不安、害怕、内疚等的心态过程中,人在他说话前,会产生强大的防备感,在说谎情况下,为释放心中的压力就会采取释放压力的行动,学生往往会不断的向老师说明好多的解释,以此来掩盖事实真相,因为有压力,所以会越说越不合逻辑。

二、学生说谎行为的分析。

有时侯学生用不当的方法隐藏了部分或整个事情。要矫正学生们说谎,首先要正确地分析说谎的本性。未成熟的孩子偶尔说说谎,也可看作天真童稚和想象,并用来掩盖错误,保护自我。但是,因为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等因素,长期说谎并从中获得了好处,今后常会通过说谎和欺诈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学生说谎,是一个不能正视某些事情的社会现象。在各种利害关系面前,如果学生选择了回避不利、趋向利益的选择,其实是有错的。由于长期不诚实,而且说谎的本性也触及到了道德、品格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品德障碍。教师要把有心说谎和无心说谎区别开,对有心说谎的学生一定要严格教育,而对无心说谎的人,则要积极劝导。

(一)推卸责任。有的学生说谎是为了躲避对别人的批判、指责和处罚,以规避自身对行为结果的负责。如有的学生因为不按时完成作业,为了避免受到老师批评,谎称自己身体不舒服,耽误了写;有的学生偷拿或者损坏别人的东西时,害怕受到惩罚,就会说谎是他人做的,与自己无关。一般说来,他们已具备相应的判断对错的能力,他们对自身由于难以自控所犯的错误是有认识的。但又怕遭到批判、责备或是惩罚,所以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来掩盖真相,甚至推卸责任。

(二)内心脆弱。有的孩子说谎是用来掩盖自卑。这些孩子通常个性内敛、胆怯、自闭、懦弱等。在团体运动中往往显示出无能,因而有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常常会促使孩子们以说谎的方式来表达自我,或用优越感来掩盖自卑感。由于学生没有判断力,了解事情的能力很有限,所以有时也不擅长把幻想和真实区分,因此而出现说假话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而这种情况也在低年级中很普遍。例如小明因为看到小伙伴小东的父亲驾车到学校接自己非常得意,所以小明就对其小伙伴们说道。我父亲也有很多车子,待会就会来接自己,但实际上小明的父亲没有车,也不会开车来接他,就是不想让小东很得意,掩饰内心的自卑。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学生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讨好别人,自身的努力却达不到理想,因此会用说谎来标榜,满足虚荣。如通过说谎获得分数,或吹嘘自己,以使人刮目相看。

(三)任意妄为。有的学生说谎是为了让老师认可或者符合自己的需要,比如因为能够欣赏自己喜爱的节目而谎称功课已完成或老师没有写作业;为了到外边去玩就谎称学校举办集体活动要去参加等。孩子的这种说谎主要由于教师及父母过分专制,平时忽略了他们正常、合理要求的实现。

(四)心胸狭窄。有的人说谎是希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借别人的手惩罚对方,从而达到报复欲望。教师在处理斗殴或打架的事情上,也往往出现这样现象,两个孩子同时动手,常常是最先动手的吃了亏的孩子跑到教师那儿去告状,然后说谎别人也打了他,以便获得老师的帮助,惩戒对方。而此类情况在较为吃亏的人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因为自己无法同对手进行抗争,而试图借助他人的帮助,达到自身的报复欲望,从而寻求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在比较吃亏的一方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五)父母的教育方法严苛。未成年人影响不良,在广大少年儿童的心目中,家长与教师的形象都非常崇高,其行为和道德也时时都在潜移默化地负面影响着孩子们。由未成年人不诚实的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常常是大人们所始料未及的。更关键的是,最后可能把这个举动当成合理的行为并接受下来,在以后别人向他索取帮助时,他就会使用谎言来躲避或者抵制。

三、学生说谎的处理方法

面对问题学生,教师要讲究教育智慧,当知道学生说谎,你的反应是温和、平静地询问他事情的经过,让他有机会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先强调问题行为,再处理谎言。当他们做错事并说谎掩饰,父母首先要针对事件本身,给予孩子应有的教训或惩罚,然后才处理谎言。你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当你真的做错事,必须要面对和承担,这样更容易得到原谅。反之,利用谎言掩饰,不但于事无补,而且给人更恶劣的印象和难以再获得别人的信任。协助孩子认识到做错事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不可怕。说谎于事无补反而让自己处境更糟。反应温和并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当知道孩子说谎,你的反应是温和、平静地询问他事情的经过,让他有机会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如果家长不知道具体事实,但能猜测出来,就不要一味追问孩子,应直接说出你理解的真相,避免孩子想方设法诡辩,在说谎的路上越走越远。处理学生说谎还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先不要批评,而要冷静下来,用一种坦诚的、充满爱心、宽容的口气找学生交谈,使学生放松情绪,自由畅谈,并乐于与老师真诚沟通。老师在平常也要多注意观察,要善于联系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判断。

(二)使用惩罚的行为矫正技术。老师要耐心教育,并针对学生说谎的程度给予适度的惩罚,但不可过于严厉和苛刻,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其他的负面影响。可采取一些关系学生"利益"的惩罚措施,如取消某种活动、打扫教室一个星期等,但是必须在情感上给予学生温暖,表示相信他们一定能改好的,把尊重理解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但务必要使他们觉得说谎比认错人还倒霉,因此对说谎完全没有"兴趣"。总而言之,要使有说谎行为的孩子知道用说谎来实现自身的不良目的是一个出错的行为表现,是父母、教师和朋友所不可以发现的,鼓励他们要承认错误,表现"改邪归正"的信心。

(三)家长的角色定位很重要。第一要言传身教,家长要做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想教孩子做诚实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诚实的家长。父母在生活中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着儿童。这就要求父母在生活中,言行举止要诚实,给孩子做好榜样。第二要对孩子的错误处罚要适当。要是能孩子能自主接受,也应该从轻处罚,只要赞成他是出于其自主接受失败的后果;若不积极接受,还蒙混过关,也要加重处罚,要通知他,他还多犯了一次错。第三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通常,凡是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而可以随时宣泄自已的牢骚的儿童,通常都较为忠诚;反之,生活在父母过于严厉的管理下的儿童往往对父亲有较小的亲密性,而有较多的畏难情绪,儿童也往往因为逃避父亲责备而说谎欺骗。在看到小孩不老实之时,不必须要非追问个水落石出不行,也不必须非得要小孩确认自已说了谎,特别是当着客户。第四绝对不能随便给小孩张贴说谎的标记。如果看到小孩出现说谎的现象后,这时家长必须坐下来与他们仔细讨论,是不是应该重新制定一些规则,而不要给他们贴上"说谎"的标志,这会损害他们的自尊,使他们有负罪感和内疚感。第五: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和愿望。若条件允许,父母不要苛待孩子,在能力范围内满足孩子的要求,比如,玩具、文具、图书等,可以不附带条件地买给孩子。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不用说谎便可以获得上述物品时,他自然也就没必要说谎了。

参考文献:

[1]张明,主编.小学生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献给老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00期.

[4]张海波 《成长特别策划》广东省社科院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