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化学“对分课堂”的有效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构建初中化学“对分课堂”的有效路径探索

刘基智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641500

摘要:什么是“对分课堂?”简单来说,就是初中化学教师基于“讲解、内化、讨论”的流程构建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它的建设与运用,既可以提升化学教学的细致性,也可以提升化学巩固的有效性,还可以增长初中生化学学习、练习、探究的实效性。化学教师想要将该“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则可以采用细化知识讲解、分段作业设计以及多层互动交流的方法作为辅助,在提高教学效率、质量的同时,逐步实现“对分课堂”的建成。

关键词:对分课堂;化学教师;方法;初中生

为了跟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脚步”,初中化学教师在落实教学工作时,不仅需要摒弃传统、守旧的教育观念,还需要立足“创新”角度,对教学相关的各要素做出不同形式的优化与革新。为了达成这一教育任务,“对分课堂”的构建便成了初中化学教师的不二之选。本文,也将围绕于此,简要分析构建初中化学“对分课堂”的有效路径,以供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参考借鉴。

一、通过“细化知识讲解”来落实“对分课堂”的“讲授”环节

“讲授”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该环节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生化学学习以及对分教学的效果。为了保障该环节的高效落实,化学教师则可以通过“细化知识讲解”的方式进行展开,在详细、精准的解读中让学生们坚实的知识基础、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酸碱中和反应”这一课程时,可以构建“对分课堂”来辅助授课。在落实“讲授”工作时,可以做出如下设计:首先,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一些与“酸碱中和”有关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并在讲台上进行演示,由此来引发初中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将他们零散的注意力尽数集中到课堂之上。其次,在课堂的教学阶段,教师需要先在黑板上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并以“定义”“表现”“化学方程式”“应用”四要素作为支线。每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就可以在对应的支线上填入相应的内容。再者,在课堂的练习阶段,教师需要围绕课程主旨以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来提出问题,并让学生们结合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尝试作答。最后,在课后的巩固阶段,教师需要将视角脱离“讲授”板块,并以“内化”的形式,设计多层段地巩固任务。进而,在细化的讲解与分析中,切实达成了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安排,切实实现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讲授”工作的高效实施。

二、通过“分段作业设计”来落实“对分课堂”的“内化”环节

“内化”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落实多对应着“教学体系”的课后巩固部分,因此,教师在落实该环节的工作时,可以通过“分段作业设计”的方式进行展开,让初中生们在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作业解析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教师在设计“酸碱中和反应”这一课程的课后作业(内化任务)时,可以将之细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理论内化”,该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重新绘制一幅思维导图,自设支线的名称,并对本课程习得的全部知识点做出梳理、归纳和总结,并使用不同颜色的写字笔来展现各个知识点的重要程度。第二板块“题目内化”,在该部分,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不同难度巩固习题来“帮助”初中生理解与记忆。比如,基础难度的题目,教师可以选取教材课本的课后习题作为载体;适中难度的题目,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图表或数据资料,让他们通过读图的方式判定题目,并完成作答;进阶难度的题目,教师则可以选取近三年的中考真题作为依托,让学生们尝试作答。第三板块“实验内化”,该部分,教师则需要让初中生们使用家中现有的酸碱性物品,独立操作,还原课堂实验实操的全过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追设第四板块“视频内化”,即,教师录制微课巩固视频,让初中生们在观看中,加强、加深知识掌握。进而,在层层递进的巩固作业中,切实提升了初中生课后学习、复习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切实实现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内化”工作的高效实施。

三、通过“多层互动交流”来落实“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

“讨论”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该环节的落实,意在进一步夯实初中生对当前化学知识的掌握,并对学生在对分模式中的表现予以客观的评价。因此,教师在实施该环节的工作时,可以选取“多层互动交流”的方法作为辅助,让初中生们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中,逐步深化感悟。

例如,教师开展“酸碱中和反应”的“讨论”环节的工作时,可以将之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师需要先让学生们占据课堂的中心位置,让他们进行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的互动交流,互换彼此对课后题目、课后实验的心得与感受,由此实现知识感悟的初步深化。第二部分,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们站上讲台,将学习、复习、讨论后的收获,讲述给其他同学听,并详细阐述通过此次对分学习,自己收获了哪些知识、哪些内容以及哪些技能。第三部分,教师则需要占据主导位置,先要对学生们的知识表述进行归纳和总结,而后,再对他们在三个环节中的表现予以点评(内化环节的表现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长们的反馈),优异予以赞扬,不佳则予以鼓励。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给予初中生及其家长们一定的评价权利,让学生进行相互点评、让家长们根据自家孩子的表现理性地给出评定,最后,再由教师做出更具客观性的评价。进而,在环环相扣的课堂“互动”中,切实助力了初中生坚实化学知识基础的塑造,切实实现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完美谢幕。

综上所述,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传统“师授生从”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初中化学的实际教学需求。化学教师基于“创新”角度,以“对分课堂”构建的方式展开授课,既实现了教学工作的提质增效,又促进了初中生的学业进步,进而,保障了初中化学教学项目的有效开展与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欣.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中的实践研究[D]. 宁夏宁夏大学2022.

【2】吴叶兰. 浅谈初中化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22(8):41-42.

【3】李学龙. 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 现代盐化工,2022,49(4):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