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课程走进特殊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5
/ 2

让生态课程走进特殊教育

郭继玲 孙延生 李永军 李兴锁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甘河农场学校 162895

摘要:介绍生态课程的提出与内涵、生态课程是高度个别化的课程,在真实性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是核心、具有动态性和形成性等特点,并对生态课程的实施的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特殊教育生态课程 真实环境 课程实施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很多中轻度的残疾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这些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什么、怎样学、效果如何,既要让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深度融合,又要遵循残疾儿童的认知规律,怎样学习才能让残疾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课程,是摆在普通学校教师面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课程的提出与内涵

特殊教育课程经历了从零课程、发展性课程、功能性课程后进入到生态课程。零课程是指教师、家长依循自己的教育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发展性课程关注儿童的发展以及存在的能力缺陷,只是侧重从“发展”这一个维度上建立课程机制;功能性课程则是在“能力”与“环境”互动机制上考虑儿童的生活功能。然而,功能性课程虽然包括了“环境”要素,但它将自己的立足点落实在“功能”基础上,对环境因素考虑相对泛化,难以落实到特定儿童的具体社会生活环境中[1]。

生态课程的理论是关于课程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它是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最早提出的。他提出课程内容应以“自然的”、“真实的”、“生活的”材料为基础,强调环境的真实性、儿童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事情本身的实用性,强调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亲自体验和感受,自然而然的生成课程索要达到的效果。生态课程吸收了发展性课程遵循身心发展普遍规律,适应性课程对环境适应力的重视,又避免了这两类课 程执行中少变通和过于功利,主张将这两类课程置于真实的生活活动当中,走一条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探究生存、生活、生命的根本之路。具体来说,它主张将儿童置于日常常态生活(着重指他的家庭、学校、社区、职业)环境中,依其能力水平及适应现状,以未来适应常态生活环境为导向,充分了解生活环境,运用生活环境,为促进发展而提供适合其教育需求服务的个别化教育课程。 [2]

二、生态课程的特点

1、是以学生为本的高度个别化的课程。

生态课程是以特殊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着重指他的家庭、学校、社区、职业)为基础,在实际生活需要中进行课程的整合,从而形成的个别化的教学。是一种生本教育,强调课程内容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课程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将学生放在他特有的生活环境当中,真实地分析学生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对学生的具体影响,学生对环境的认知、理解、运用,从而生成其独有的教育内容和目标,是量身定做的高度个别化的课程。

2、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教学是生态课程的核心。

生态教育的课程需要为特殊儿童建构一个整体的真实的环境来帮助其克服障碍,课程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为什么外国人觉得学习中文会很难,而我们中轻度智力残疾的特殊儿童却都会说中文,这就是学习母语的方式,在真实的具体的环境中,通过需要和交流自然而然的就学会了母语。而不是构建一个虚假的或模拟的环境,由于特殊儿童想象力差,知识迁移能力差,虚假的环境会让特殊儿童更加不知所措。所以真实的环境是生态课程的核心。

3、是动态的、形成性的课程。

新课程认为教学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它是在儿童参与真实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中形成的,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顺应生活、生命中的自然性。课程的产生与形成均在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境和现场活动进行中,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产生新知识。

三、生态课程的意义

大部分残疾儿童性格孤僻、缺乏主动性,缺乏对物体的想象力和灵巧运用的能力等,其存在感知、认知或社会交往等障碍,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的动机低,迁移能力差,知识不容易内化,不会将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外界的环境对他们的学习及其行为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生态课程所提供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残疾儿童的发展,因此,为残疾儿童打造生态课程,从最贴近他们身边的真实的实际生活入手,从而简化学习难度,教学内容是行为、沟通、生活常识和社会化技能等,学生能在较真实的情景中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自然的应用到真正的生活当中,为残疾儿童能够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打下基础。

四、生态课程的实施

1、转变教师角色。在生态课堂中,注重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师生关系不再只是简单的传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学生可以与老师自由交换意见,分享各自的看法和体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学习的动机,主动参与到做事当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在与老师一起做事情中学习,老师是学生的合作者。

2、改变课堂组织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传统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用语言或课件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导入新课,而生态课程则需要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打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情境,更加真实的引起学生的想要学习的欲望。生态课程不再拘于在学校特别是在教室之中的活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协调家庭教育,进入社区教育,使教学场景进入家庭、进入社区,强调结合以生活活动为核心、 以真实的生活环境为背景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更广泛、丰富的教学活动拓展,在为学生设计一日活动或一周活动时,应该贯穿于与学生每日每周所处的所有环境之中。强调在自然环境中教学,主张在哪里用就在哪里教,何时用就何时教,它的教学环境应该是真实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这些环境中的人可能将成为儿童某方面的教师, 环境则可能成为某一教学的地点,而环境中的事、物则可能成为教学的内容。

3、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反映学校的常规教学内容,如语文、数学等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必须选择反映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的教学内容,如穿衣、做清洁、购物、付款、结帐等;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也应该在不同的场所中都有所体现。让特殊儿童参与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之中,真正地融入社会,感受社会。另外,教学内容可能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当中也会发生变化, 任何计划好的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当中都有可能会出现事先并未预料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生在公共卫生间洗手时,发现别人未关紧的水龙头,这时就可以及时地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4、家长参与贯穿生态课程的全过程。

生态课程观强调家庭与社区环境的重要性,教学走入家庭、走入社区,就必然强调家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 因为家长对儿童全面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参与配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生态课程的教学是要走入生活的,家长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教学活动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特别是一些设计在家庭、社区环境中的教学内容,如:做家务、生活自理、购买日常用品、上学放学等,家长要及时了解儿童现在的能力水平,时刻注意儿童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更有利于其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京.环境生态课程编制[J].中国特殊教育, 2000,(3):54-56

[2][3]张文京。特殊儿童个别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M]。重庆出版社,2008。

[4]魏寿洪,许家成.生态课程观视野下智障者的角 色定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7,(6): 34-38.

【作者简介】郭继玲,1972.8.19 女 汉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甘河农场学校,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一级教师,本科 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挂课题】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利用乡镇学校资源教室开发智障儿童生态课程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22JGH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