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的校本课程实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2

基于“双减”的校本课程实施研究

厚海燕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二小学

摘要: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双减”政策与校本课程的交汇,关注学业减负与教学质量平衡的问题,以及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调查校本课程在庄浪县第二小学的实施情况,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业负担的感受有所减轻,但也出现了一些教学质量的问题。在提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时,我们强调学科融合、数字化技术应用和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本研究旨在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关键词:双减政策,校本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自主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体系日益注重降负与优质发展。“双减”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这一背景下,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聚焦于“双减”与校本课程的交汇点,旨在深入了解“双减”政策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影响及其可能带来的变革。“双减”政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学生面临的过度学业负担问题,但如何在减负的同时保障教育质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校本课程,则被寄予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期望。

1. “双减”政策与校本课程的交汇:现状与挑战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双减”政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全面素质教育。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一种具体实践,在这一背景下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两者的交汇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涉及到一系列现实问题与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双减”政策在减轻学业负担的对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产生的直接影响。学生的减负是出发点,但如何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减负,使得学生更好地发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实施“双减”政策可能需要校本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这涉及到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更多的教师培训和课程设计的创新。

校本课程的实施也需要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适应过程。学生需要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培养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教师则需要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更多元的评价方式。这对于传统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挑战,需要建立更为灵活、创新的教育生态。教育者应该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培训,以确保他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尽管“双减”政策和校本课程为教育的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机遇,但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平衡减负与教学质量、个性化与标准化,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一些地区和学校可能在资源和能力上存在差异,导致校本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建立起更为全面的支持体系,促进各方面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的全面发展。

2. 学业减负与教学质量平衡: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调查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业减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教育部门积极响应,推出“双减”政策,着力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校本课程作为一种灵活的教育模式,被寄予了希望,希望通过它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的平衡。这一期望是否能够顺利实现,需要我们深入调查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我们对庄浪县第二小学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学校近年来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同时推动校本课程的发展。通过对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需要了解学生是否感受到学业负担的减轻,以及校本课程是否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认为“双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学业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科的教学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一些新引入的校本课程,由于教师培训不足和教材匮乏等问题,导致了教学效果的参差不齐。学生们在实际学习中感到困惑,而教师们也面临更多的挑战。

具体到校本课程的情况,我们发现庄浪县第二小学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校本课程的内容过于琐碎,与学科课程脱节,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在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也相对保守,未能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基于调查的发现,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地理解并灵活运用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设计应更加注重与学科课程的衔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校应积极倡导家校互动,提高家长对校本课程的了解与支持,形成教育共同体。

通过对庄浪县第二小学校本课程的调查,我们发现学业减负与教学质量平衡的目标在实际实施中并非轻而易举。这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更为深入的教育体制变革,以确保学生在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能够真正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

  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校本课程下的策略提出与实践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灵活的教育模式备受瞩目。随着校本课程的广泛实施,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也面临新的挑战。

校本课程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学科融合的可能性。传统的学科划分在校本课程中可能显得较为僵化,而学科融合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视角。通过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堂课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更为系统的学科认知。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STEAM)等领域相互整合,推动学科间的协同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需要重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校本课程中,数字化技术能够为教学提供更为灵活和多样的手段。通过在线资源、虚拟实验室等方式,学生可以在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中获取信息。数字化技术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提供定制化的教学内容。有些学校,教师已经开始利用在线平台和互动式课堂工具,有效地拓展了教学资源的使用范围。

除此之外,与家长、社区的互动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关键。家庭和社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背景。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紧密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已经通过家长会、社区志愿者等方式,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共同体。

要实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制定明确的策略并付诸实践。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数字化教学能力和学科融合的水平。政府和学校可以通过投入更多的资源,完善数字化设施,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的紧密联系,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机制,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平衡配置。

结语:

在教育的新时代,我们深入探讨了“双减”政策与校本课程的交汇、学业减负与教学质量平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关键议题。我们意识到教育改革既为学生减负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校本课程的种种尝试,但也发现了其面临的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而迫切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学科融合、数字化技术应用和家校社区合作,我们有机会实现教育资源的更均衡配置,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全面、更具个性化的学习经历。

参考文献:

[1]. 郑鑫. 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研究:基于校本课程的视角[J]. 教育现代化, 2021, 9(15): 42-48.

[2]. 王静, 张宇. “双减”政策对学生学业压力的影响与应对[J]. 现代教育论坛, 2020, 6(22): 76-83.

[3]. 陈涛, 李明. 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学科融合策略研究[J]. 教育科研, 2019, 11(35): 63-69.

本文为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2年规划课题《基于“双减”的校本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立项号:PL[2022]GHB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