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炫动数学课堂——浅谈乡镇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9
/ 2

让“阅读”炫动数学课堂——浅谈乡镇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孙阿虎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路小学   邮编:223900

摘要:数学教学中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意义,并且在实际解决应用问题时,能够快速从问题中提取到关键数据、理解题目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力,节省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将阅读训练融入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学习数学有较大的影响,学生通过各种训练,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中的概念、知识和题意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整体数学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和直接,学生感觉到学起来吃力,大多数都是因为题目没有理解清楚,不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先不清楚等量关系式,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构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中进行自主阅读

    数学的概念、定义、公式与定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知识,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理解、能力的发展。通常这些也都是用文字、式子来表示,具有概括性,比较抽象,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偏向具象性的,直接通过讲授法,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对于概念、定义、公式与定理的理解不清晰,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因此,教师更应该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其中的关键点、特殊性和概括性,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有助于学生之后主动构建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时,针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抓住“平行”、“四边”这两个关键点,就是判断平行四边形的标准。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准备一些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语言进行初步引导,如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首先可以明确“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教师可以根据这个进行延伸,准备几个具有四条边,但并不是封闭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观察,四边形的图形一定要是具有四条边的封闭图形,没有封闭的就不算四边形,从而强化学生对“四边形”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们思考,“平行”应该怎么来理解,教师通过两个三角形的拼接,让学生进行思考,发现每个四边形都能够分割出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通过相等这一个线索,让学生们进一步分析,平行四边形还有什么特征,从而引出“两条对边相等”的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证明尝试,不相等的两条对边是否能够组成平行四边形。最后,教师通过平行四边形内,对边距离线段都相等的补充,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引导学生根据实践检验,自己说出对平行四边形定义的理解,这不仅将相关的抽象概念具体实践化,还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对于定义的理解,应该是抓住每一个要求进行检验测试,拆分理解,并且要同时满足定义中的所有条件才能够形成“平行四边形”,进而学生在学习其他概念知识时,也会依据这个经验,对概念进行深挖,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抽象概念类知识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培训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尤其是对月的技巧要有一定的培训和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数学中的应用题较多,尤其是在面对题目字数多,内容复杂的应用题时,学生就会容易出错,教师可以在讲解应用题时,加强对学生于都技巧的培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解题意对解决问题的积极影响,在感受到解题更加准确和快速之后,学生自然会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训练。

例如,教师在教学《运算律》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学生已经开始要接触一些简单的追及问题、工程问题等,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些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题目,一是因为这些问题一般字数篇幅较长,容易给学生带来压迫感,二是因为题目中所蕴含的数量较多,较为复杂,三是题目内容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吃力。因此,在进行这方面的应用题讲解时,教师就需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加有逻辑地梳理题目内容,快速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式和解题的关键突破点。首先,教师可以对题目中的用词进行引导,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三个例题,一开始并不要求学生们能够快速解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对似题目进行阅读之后,找到三个例题中的不同之处,如三道题中AB两地的距离相同,甲乙两者的速度差也想通,只是题目中的甲乙分别是相向、同向、反向而行,教师给予学生较多的观察和思考的时间,找到这三道题中不同的用词,引导学生认识到用词的不同,会影响整个解决式子的关系。其次,教师让学生们抓住关键点之后,思考这相向、同向、反向的区别,甲乙两人应该是什么样的站位,引导学生将想象中的场景通过平面图表示出来,然后与题目要求进行对比,检查自己题目理解是否正确,教授学生画图理解法,从而让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画图对加强题目理解的作用,自然就会学会使用该种方法。最后,让学生观察所画的图形,列出相应的关系式即可,进行多次的训练,帮助学生进行掌握。教师讲解例题时,以往喜欢采取一个题型地反复训练,等学生掌握之后再教学下一个题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找到例题之间的联系,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例题进行对比,切身感受到出题用语的不同对解题思路的影响,而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视,教师通过教授各种适应题型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随着年级的上升,以及所学知识的增多,学生会面临更多的综合性问题,更抽象的数学概念,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够准确理解文字的含义。因此,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得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强化。

例如,教师在日常讲授新课程的知识概念时,引导学生勤动笔、勤动脑,学会对概念、定义、公式和定理的表述进行勾画,尤其是对于其中的关键要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含义以及记忆;在学生完成日常课后作业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对题目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标记,如最后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时间、距离或速度等,以及是谁的时间、哪段距离、谁的速度;题目出现的相关数字,学生可以通过画横线的方式标注出来,并在上面标记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题目中每个数值的单位等对解题有影响的细微之处也需要标记出来。一道题,通过不同的符号将重要信息都标注出来,可以有效地将题目简化,并且能够对学生起到提示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阅读效率的目的。

四、结语

    乡镇小学因为受到地域的限制,与城里相比,教育资源条件相对比较缺乏,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就更加需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通过在日常教学的各环节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在多样的例题中得到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得到能力的强化,以此提升乡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怡.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2]熊朝荣.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2018,(01):40.

[3]丁陆益.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江西教育,2017,(36):65.

注:本文系江苏省泗洪县教育科研2022年度立项课题《“阅读+”背景下乡镇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升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SH2022ghkt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