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团队建设的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3
/ 2

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团队建设的路径

崔丽红1   张辉2 林鸿英3

1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 邮编:112000     2铁岭市朝鲜族高级中学 邮编:112000    3铁岭市银州区朝鲜族小学 邮编:112000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相关文件,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热点话题。随着“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家校社协同育人意味着一场重构高质量义务教育育人体系的变革由此全面拉开,拉进家长、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合作,构建高质量现代教育体系。

关键词: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团队建设;

1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团队建设研究意义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为了让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方的相关成员凝聚共识,使“双减”工作向纵深发展,持续发力,从而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目前,国内已有不少教育专家针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开展相关研究,探究其中的困境及解决策略,优化协同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方案。而有关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团队建设问题却鲜少有人研究。本文拟从家校社协同育人团队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入手,探讨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团队建设的路径。

2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团队建设价值特征

中小学党建工作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将中小学党组织的政治资源优势转化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效能的过程。

2.1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导向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关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关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关于“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应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并重的价值取向。学校、社区和家长能够培育出共同的经验、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此“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导向性特征。

2.2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系统性

交叠影响域理论有三个主体: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主体齐头并进,避免出现短板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交叠影响作用。目前各中小学学校都明确这三个主体都要担有全面教育的要求。最终三个主体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教育系统,引领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能全覆盖、全方位、多角度地落实教育方针,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系统性特征。

2.3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协同性

交叠影响域理论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有力引领和支撑,是有效开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范式。教育部等部门在相关文件中指明,要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提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同性也是非常必要的。

3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团队建设的路径

3.1问题驱动提升协同育人团队建设洞察力

如果说任务驱动是团队建设的外部动力,那么问题驱动就是团队建设的内在动力。虽然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依然还有许多在实践中有待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家校社协同育人如何提升学生假期的生活质量?如何确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职责与责任边界?家校社协同育人如何创新劳动教育路径?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学科教学实践怎样创新?如何盘活、融通家校社资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协同育人纵深推进过程中的复杂问题。

问题驱动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团队还能激发成员的服务意识,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项繁重且复杂的育人工作,其牵涉面之广、人数之多、问题之复杂,为这工作带来了不少挑战。它是一种公益性活动,协同方要为学生答疑解惑、传递信息、协调关系和解决难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没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工作积极性就很难保持。尤其是社会方的实际投入与产出效益往往不对等,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奉献精神。

3.2任务驱动提升协同育人团队建设执行力

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团队建设应根据任务的变化组建动态的团队,使得团队在任务的驱动下,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任务,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挖掘内容和形式都丰富且独具特色的育人资源,解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立德树人是协同育人的根本任务,在这一根本任务的驱动下,我们要构建一个“学校主导,家校社共同参与”的团队。在任务驱动下,协同育人团队成员要主动学习、研读和宣传国家教育新政策和教育发展新态势,多渠道、全方位主动服务区域家庭教育。比如:“双减”政策实施后,不少家庭在教育理念更新和孩子心理疏导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协同育人团队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家学习:深入探讨家庭教育新问题和新任务,对其复杂性有清晰深刻认识;掌握家庭教育新知识和新方法,带着任务结合专家的理论指导开展具体实践。团队成员还应在相互学习与交流中培养协作契约精神。

3.3项目驱动提升协同育人团队建设影响力

除了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外,家校社协同育人还可以按照项目管理方式进行,由团队成员以项目为轴心,主动学习项目所需的知识并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协同育人目标。首先,在项目论证与启动阶段,我们要明确学校、家长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规划项目的目标与价值,最终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要明确不同协同主体的职责。其次,在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阶段,项目负责人要注意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做到协作目的明确,即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要有一致方向,具有能共同遵循、核心愿景相似的协同育人方案。最后,在项目验收评价与经验推广阶段,我们要构建以项目团队评价为主、个人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把评价重心由个人业绩转向团队贡献,将考核重点放在团队成长机制是否合理、团队发展目标是否达成、团队协同育人效果是否良好、家校社协同方对团队工作满意度是否较高、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是否同步等方面。

3.4创新驱动与协同育人团队建设推动力

中小学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难点之一在于诸多教育主体的教育职责交叉重合,“各吹各的调”现象较为严重。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各方教育资源,形成“朝一个方向发力”的教育集群,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基于此,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统筹设计县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成了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链。

2.5核心驱动与协同育人团队建设凝聚力

家校社共育相当于一个天平,社会为支点,学校与家庭为两边的天平。学校在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家庭的家训家风建设。在充分发挥退休教师时间充裕而心无旁骛、教育经验丰富且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优势外,借助大党委制、理事会、社会贤达人士等弥补自身人数少的劣势,点、线、面结合,推动家训家风建设,用优良家风促进家校社共育。

结束语

问题驱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创新驱动和核心驱动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团队建设的五种重要方式,是解决协同育人团队构建所面临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当然,要保证团队建设的稳定性和长久性,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家校社协同方共同利益,以及相关团队成员的利益。只有在互赢互利的基础上,协同育人团队及其成员才能有获得感,团队内部才能生成更大的向心力,从而纵深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良好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张惠娟.民进中央:借立法契机,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N].人民政协报,2022-03-23(10).

[2]马静,王美璇,尹兆梦.家校社协同助力儿童情绪管理与社交能力提升[J].人民教育,2021(24):36-38.

[3]李娜.“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新校园,2023,(0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