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对话教学的实践、思考与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1
/ 2

初中历史对话教学的实践、思考与应对策略

张祯柏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历史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教学方法。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对话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对话教学;实践;思考

对话教学的理念是关注整个教学过程,是转变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独白与灌输的理想方式,能够多方面地促进历史教学价值的全面实现。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于自己的设计,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遇到很多很无法预知的问题与情形!在这种情形下,正确地开展对话教学非常重要。

一、抓住有利时机,放开手脚,建立生本对话的渠道

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的清澈是因为水的源头有更多的清水的补充,作为历史教学的对话,源头在于两个,一是学生学习的教材,二是学生自己。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的载体,教材是对话的源泉,是学生疑问的来源。这时文本不再被看作一堆僵化的材料,而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例如,上《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课,老师设计了几幅多媒体图片:图片1是原始社会的石器,图片2是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工具,图片3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铁制农具,意在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生产工具的变化以及人类在生产工具上的进步。然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原始社会使用什么生产工具?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使用什么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使用什么生产工具?701班课堂情景:前面几个问题因为直观而顺利进入,到后面问题“它比以上生产工具有什么优点?”有几个学生举手了,一生站起来:“因为铁制的农具,它坚硬、锋利!”一个学生进行了补充:“因为它方便,而且耐用”这时老师把学生的回答作了归纳与补充:因为它坚硬、锋利、耐用,而且样式多样,所以在春秋时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702班课堂情景:前面几个问题因为直观,所以进展顺利,然而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感到了困难!老师看学生有困难,让学生交流交流,然后再问。一学生起来说:“因为使用铁农具非常方便”(这显然是学生动脑筋想出来的)另一学生举手:“因为它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然学生想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老师没有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说:“生产工具特别是铁农具为什么能这么快地推广呢?是因为铁农具坚硬、锋利、耐用!”然后学生转到土地利用率与农作物产量的话题上来,顺理成章地转入下一目的学习。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感受与理解,欣赏与体验。作为文本,如果没有学生 主动参与,对话也无法完成。在案例2中体现了这种重建,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的对话渠道,让对话在课堂中自然生成,观点也是自然生成,教学目标在对话中悄然达成。

二、抓住有利契机,利用合理的切入点,为断点的师生对话建立师生沟通与连接渠道

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课,为了目标的达成,设置了以图片为主的情景,因为直观,所以很好地化解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对前节课的学习作了有力的巩固,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打好了铺垫。然而作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702班的情景是老师始料不及的,师生之间的对话因为学生感知能力的缺失,回答偏离了对话本身的轨道,没有直接切到问题的要害。这时启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是中国启发教学的鼻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与学生之间是认识与情感的交流,是有别于我传你接、我授你受的"传话教学"。而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缺少了应有的机智!没有为目标的达成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起一座通畅的桥梁。这时只要老师再问一个为什么,问题也许迎刃而解!如“为什么会觉得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呢?”也许会启发这个学生的突然发现,也许会驱动更多学生去思考!所以对于对话教学,利用启发教育可以为师生之间的断点对话搭建一个好的平台,既启发了学生,又创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再如,上《秦末农民起义》时,老师在展示目标之后设计了以本课最为核心的知识点为目标的目标导学问题,它们是:秦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秦末农民起义的时间、地点及领导人,起义的结果如何?西汉的建立者、建立地点、时间?你知道本课中的哪些历史故事?说说看!你有疑问吗?请说出你的疑问!问题是对准新课程标准所示的目标而设计的,其中第五个问题意在打开学生思维,为对话铺路!课堂进行中前四个问题十分顺利,后面第五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巨鹿之战中项羽为什么要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项羽进军关中时,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为什么最后项羽遭到了失败?大泽乡起义后,为什么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当第一个问题出来后,其他学生举手了,一生说:“我来解答他的问题,项羽这么做为了提起战士们的勇气!另一学生说:“他这样做,是在告诉战士:生的希望是向前,后退是一条不归路!第二个问题提出后也有学生举手了,一生说:“项羽优柔寡断,任性没有听取谋士议!”另有一生举手:“我认为项羽失败在于不会用人!”还有一生说:“刘邦关善于用人!”另一生站起来说:“刘邦能嬴得民心,他进入咸阳,废秦苛政,还约法三章!”对于第三个问题提出来后也很快有人举手了:“是因为秦的暴政!”又有一学生起来说:“秦的暴政失去了民心!”这时老师因势得导,说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结论。然后老师拿出了我课前预设问题: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曾经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秦王朝,为什么只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这几个预设问题的解答既完成了对本课知识的巩固,也把情感目标指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点上!实现了中学历史教育价值的回归。

三、坚持论从史出的观点,充分利用文本资源,为学生探究活动创设一个全新的对话视角

资源的多与寡,偏与全,深与浅,正与反,直接影响学生审视历史的角度。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深刻内涵,为师生对话搭建平台。例如,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关于教材图片,如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样农具,而是展示的是多种多样的农具。它给学生传达的不仅是战国时期已经存在铁农具,还传达的是铁农具的多样性,以及它使用的广泛性。同时也透视出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成熟。这些都是老师在课前应该深入挖掘的。只有良好的师本对话,才能在师生对话中架起对话的桥梁,才能促进对话活动的开展。补充教材没有的重要的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文本资源,为学生实现探究活动目标创设平台。“论从史出”是历史教学的原则。作为探究活动,本身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每一个观点,都根植于文本这一资源。资源越少,对学生观点的形成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论点往往就缺少了说服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仅有教材中的文本资源往往是不够的,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曾经出现过很多缺少材料、探究无效的事例。实现有效对话主要有三点,一是选取学生无法获取却很重要的材料;二是选取能启发思维的典型材料;三是选取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材料,如讲《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时,可以引入两则材料。材料一:位于西班牙的哥伦布纪念碑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材料二:2007年10月拉美各地印第安人游行示威,要求把“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他们给哥伦布塑像披上塑料外套,要求世界重新评价哥伦布。材料表明在评价哥伦布问题上,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持不同的观点。让学生依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谈谈导致他们持不同观点的原因。这样可以让学生不仅认识新航路的积极影响,而且可以正确认识历史的另一面。对话课堂应是“生本”的课堂、是“情境”的课堂、是“体验”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是“快乐”的课堂。对话课堂中师生就好比是一个导游与游客,教师是一个引领者,真正感受风景、享受风景的是游客,真正的主角是游客而不是导游,教学的天地很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提供合理的舞台,用好时间用足资源,让学生在对话中完成知识结构的不断重构和更新,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历史情感,感受历史价值,回归现实启迪人成长。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是可预知的,有些是不可预知的,这些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可预估的结果,有效对话可以开启心智,放飞情感,同时也可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无效对话又会将教学重新回归输入式教学的老套,不能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获得愉悦感,脱离历史教育的本质。因此必须找到符合适合学生的对话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涛,王叶萍.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1):28-29.

[2]喻照安,覃剑.对话关键点  通透七十年——初中历史“新中国外交”主题教学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3):42-46.

[3]周敏.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对话教学[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03):60-62.

[4]沈菊秀.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型生态对话”教学课型初探[J].文教资料,2020(1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