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2

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贾明阳

封丘县嘉祥实验学校  453300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展开探讨。通过深入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的可行路径,为构建更加有机、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参考。文中强调了共识形成与职责明晰的重要性,通过理念对话与明确责任,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育人合作,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境;优化路径

引言: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着一系列实践困境。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育人目标、职责分工上存在不同,导致协同育人的效果受限。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实践困境,并提出优化的路径。通过理念共识的形成与职责明晰的划分,为协同育人建设提供实质性建议,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

一、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

(一)尚未达成协同育人共识

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对于育人目标的共识。学校追求学科知识的传递和考试成绩的提升,而家庭可能更加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情感发展,社会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这种差异导致了协同育人的方向和目标存在明显分歧,影响了育人工作的整体效果。

(二)尚未明确育人合作与分工职责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各方在具体育人工作中缺乏清晰的合作与分工职责。学校和家庭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品德培养方面,存在责任边界不清晰的问题。社会的介入也难以找到合适的角色定位。缺乏分工明确的机制,导致了在育人工作中出现职责混淆、责任推诿等现象。

二、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优化路径

(一)融通家校社育人理念,形成育人目标共识

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融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育人理念,形成育人目标的共识是关键的一环。这一过程涉及各方对于教育的认知、目标的设定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待。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体差异造成了家庭育人理念的多样性。有些家庭注重学科学习,有些家庭更关心品德培养,还有一些家庭可能更侧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在家庭中接受到的育人信息千差万别,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学校作为正规教育机构,其育人理念受到学科设置、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学校需要传承教育的经典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进行理念的适时调整。这使得学校的育人理念既有延续性,又需要灵活变通。社会对学生的期望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所需具备的能力。这可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社会期望学校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人才,但具体的期望因社会文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差异而存在。

为了实现育人目标的共识,可以通过建立跨机构的教育论坛、研讨会等方式,促使各方在育人理念上进行深入的交流。这可以有助于理解对方的期望,发现共同点,形成更为统一的育人目标。此外,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也可以实现实时的跨机构沟通,促进育人理念的共建。在实践中,政府在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育人理念时,也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等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为形成共识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二)明确家校社育人职责,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单位,也是德育、情感培养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等原因,不同家庭对于育人职责的理解和履行程度各异。

学校作为正规教育机构,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科知识的传递和基本道德规范的培养。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学科知识的权威引导,同时也应注重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学科知识的单一性,学校在其他方面的引导相对薄弱。社会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职责主要在于提供更广泛的视野和实践机会。社会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文体比赛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实际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但社会的介入往往局限于特定活动,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性引导。

为了实现职责明晰,可以通过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组织机构,明确各方的工作职责,形成责任链条。在这个机构中,可以定期召开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席会议,评估协同育人工作的效果,及时调整工作方向。此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使各方更加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尽管明确各方的育人职责有利于提高育人工作的效率,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家庭的差异性使得明确家庭的育人职责可能较为困难,社会的介入也需要在引导方向上有更为明确的导向。

结束语:

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通过本文的讨论,强调了共识形成与职责明晰的关键性。只有在理念相通的基础上,各方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实现优质协同育人。希望本文提出的优化路径能够为解决实践困境、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海龙,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困境与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24):1-6.

[2]黄文姬.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J].学习月刊,2022(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