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解题策略融入教学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浅谈小学数学解题策略融入教学实践研究

李颖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良田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需注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锻炼与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运用数学所学去解决真实、具体的数学问题。学生只有具有充分的数学解题技巧和较强的数学解题思维,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数学问题。由此可见,数学解题技巧的讲解尤为重要。但通过观察得知,一些教师并未注重数学解题技巧的传递,导致学生在解题时没有头绪,错误率高。因此,十分有必要针对数学解题技巧进行深入分析,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解题技巧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流程,还要关注对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小学数学解题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传统

据不完全统计,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存在数学教学理念传统的问题,本身并未注重解题技巧的传递,更别说发展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了。实际上,应试教育理念始终存在于教师的脑海中,所以会更关注基础数学知识的讲解。在该理念下,教师就会不停地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虽然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分数,但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学生不清楚该如何灵活运用,更别说快速解题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成绩始终得不到明显的提升。

(二)形式单一

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解题技巧对学生数学成长的重要性,并积极尝试讲解,但始终没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所采用的形式十分单一。很多时候,教师只是运用口头形式向学生讲解解题的模板,让学生看到类似的习题就生硬地套用模板。这种方法看似能让学生学会解题,可实际上,数学习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导致有的学生都不清楚该如何套用模板,更容易出现错误。

(三)审题不严,丢失信息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关键环节。正确处理问题之前必须充分理解题目提供的信息,才能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小学生是否能够通过阅读,从问题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审题充分理解问题本质,在其所描述的情境中,快速提炼已知条件。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在审题时,已经表现出了更多的优势,比如识字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成熟和进步。然而,由于态度和思维不够严谨等原因,学生容易出现审题不严,丢失信息,甚至产生严重误解,乃至南辕北辙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在面对复杂性的描述题目时,更加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此外,一些小学生不能准确地提取题目中的有效条件和信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不相关条件的干扰,导致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同时,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不仅仅是文本描述类型的数学问题,还包括部分涉及图表和图像类型的数学问题。如果学生不能从大量的文字、数字、图形、表格等形式丰富的信息中找出逻辑关系,并准确理解题意,同样也会导致解决问题的错误现象发生。

二、小学数学解题策略

(一)分享审题技巧

正确解题的关键在于高效审题,准确找到题目中有价值的条件,并进行加工,进而得到答案。倘若学生在审题阶段出现了理解偏差,即便掌握再多的数学解题技巧,也无法列出正确的式子。因此,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需向学生分享高效的审题技巧,使学生真正学会审题。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审题的思路和技巧,时刻提醒学生仔细审题,并强调学生不能忽视题目中隐藏的条件,使学生能抓住所有的题目条件。只有当学生形成“会审题”的能力之后,才能形成“会解题”的能力。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可给出以下数学习题:“有一家服装厂目标生产900件衣服,目前已经生产300件,请问还需要生产多少件才能达到目标?”这时候,引导学生反复审题,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给出的条件有哪些,需要计算什么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整个习题了如指掌。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教师可再次改变上面的习题:“服装厂的生产目标是900件,现在已经连续生产三天,每天生产200件,离生产目标还差多少件呢?”之后,再次让学生独立审题,看学生能否独立完成。等到最后,再带领全体学生一起总结,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数学审题技巧,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通过这样传递审题技巧,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学习题的理解,这也是提升学生数学解题正确率的关键。

(二)追击相遇问题

纵观小学阶段的数学习题,发现追击相遇问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针对这一类型的习题进行研究,并找出相应的解题技巧。追击问题指的是题目中给出两个速度不同的运动体,两者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出发,求出后者追上前者所需要的时间。而相遇问题指的是这两个运动体相向而行,求两者相遇的时间。那么,教师可传授“三要素”技巧,需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三要素,分别是时间、速度和距离。之后,再利用这三个要素列出相应的式子进行计算,自然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可给出以下典型的相遇习题:“小明和小桃两人分别从图书馆和公园相向而行,两地之间距离为15千米,小明和小桃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3千米和2千米,那么他俩什么时候相遇呢?”当一看到这个习题,学生纷纷感到熟悉。为了保证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教师可向学生传递以下解题技巧:首先,需抓住题目中的“三要素”,即时间、速度、距离,再让学生在该题目中找出这三个要素。其次,以学生找出的“三要素”为基础给出以下公式:相遇时间=两地距离÷(小明速度+小桃速度)。这时候,再让学生套用公式,得出答案。等到最后,教师可再次向学生强调“三要素”和公式,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通过这样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技巧,明确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自然能获得较明显的进步。

(三)巧用代入技巧

数学知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也可成为帮助他们解题的一个小技巧。因此,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不妨引领学生巧用代入技巧,让学生将自身代入数学习题中。为了增加代入的真实性和具体性,教师可选择图片、视频等形式。这时候,数学习题将会变成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整个数学习题变得简单化、生活化。既能增添数学解题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解题的重视程度,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数学学习观念。比如,小学数学教师给出学生家里到学校规划路线的习题。相对来说,该类型的数学习题比较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形,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现实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数学习题中,让学生将自己平时上学、放学的经历代入其中,将原本复杂的数学习题则转变成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情景。这时候,教师要侧重于引导,关键在于让学生自主体会。如此一来,学生能很快找到突破口。

综上所述,数学解题技巧的讲解与传递已经变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数学教育观,除了讲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外,更需关注数学解题技巧的传递,引领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何解题,从多个方面加强数学解题方面的锻炼,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解题思维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解题,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叶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亚太教育,2022(13).

[2]王丽.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J].华夏教师,2021(32).

[3]骆善锋.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与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