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实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实施分析

魏爽

固安县第二小学  065500

摘要: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开始使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和不同分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由于语文学科特殊性,小组合作学习较适合在该课堂开展。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供各位教师参考,切实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交叉分组;交流能力

引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需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入手,根据学生成绩、性格、人际关系合理进行小组分配,保证小组成员能和谐进行合作学习。同时,进行小组分工并分配学习任务,促进小组间良性竞争,充分激发学生潜力,保证组内所有成员都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还可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有效开发其合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吸收语文知识。

一、合理设置学习小组,有效调节课堂氛围

(一)平均型

以学习水平为准,将学生分为几个平均成绩相差无几的小组。此分组方法能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避免小组间成绩相差过大打击学生学习热情,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还能使优秀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帮助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共同进步。

(二)同好型

由学生人际关系入手,将学生中关系较为亲密的小群体分在同一小组。在学生小群体中,因各成员行为模式相近且有一定的凝聚力,所以以此标准分组,能保证小组内气氛活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也应在课上注意引导学生保持专注,防止出现小组成员注意力发散的现象。

(三)特殊型

进行分组时,可根据当天学习任务特点及学生知识接收能力的不同,对分组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保证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交叉分组

当学习任务难度相对较高时,为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采用交叉合作的分组方式,通过减少小组人数,平均小组能力,让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威尼斯小艇》这一课时,可先组织各学习小组分段朗读课文,然后使用投影仪播放威尼斯风景图片给学生们观看并提出问题:“威尼斯有如此丰富的风土人情,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要挑选小艇来写?”由于此问题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定理解。使用交叉分组的方法后,可以组织学生在组内展开讨论,通过理解力较强学生的引导,加深其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帮助小组更快的得出结论。

2.同等生分组

在教学任务发散性较强时,教师可选择同等生合作的分组方式,将成绩相近的学生分为同一组,并根据不同学习小组的综合能力,相对灵活地布置学习任务。在成绩较好学生组成的小组中,由于其成员一般理解力较强、知识掌握程度较好,可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充分地发挥其学习能力,通过完成挑战性较强的目标,加强其学习成果。在成绩相对一般学生组成的小组中,因小组成员成绩相近,可有效避免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切实提升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循序渐进地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切实提升其学习水平[1]

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分组方式进行实时调整,保证分组的灵活性,同时允许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自由交换座位,使不同性格、成绩、爱好的学生共同学习合作,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切实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
二、提升小组合作能力,加强合作学习效果

因学生年纪较小,进行小组合作时易发生沟通矛盾,教师需耐心引导,有效提升其合作能力,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一)合作能力分类

1.小组活动能力

教师可组织学习小组合作进行课前预习、分组朗读、问题讨论等学习内容,并保证学生能有序表述自己的看法和问题,避免部分学生占用过多小组合作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讨论时,教师需维持好课堂秩序,防止学生争抢,浪费课堂时间。

2.平等交流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各小组间或小组成员间一般都会有因意见不同产生的争论,教师应对此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的同时,保证讨论的和平进行,让学生在争论中学会问题的分析和归纳。

3.合理组织能力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因学习小组数量较多,教师无法兼顾。所以可以根据学习成绩、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因素综合考量,在各个学习小组中选拔小组组长,组织小组内学习的开展。组长人选可由教师指定或学生推举,可有效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

1.提出问题

分组结束后,教师应提出问题供各小组讨论,明确本堂课的学习方向。需注意,提出的问题应尽量简洁易懂且能激发学生思考。

2.自主思考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在心中对问题展开充分思考,养成独立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为后续组内讨论打好基础。

3.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环节是合作学习的核心,主要分为两步:第一,针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直到达成共识,得出讨论结果;第二,围绕小组讨论结果的应用进行分组练习。进行讨论时,为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切实参与讨论,教师需安排组长合理划分组员职责,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保证每个组员都有适合的任务。开始讨论后,根据学生各自的职责划分轮流进行发言,让成绩较好的同学适当帮助成绩一般的同学,助其理解课堂知识,拓展解题思路,更好地融入小组讨论,显著提升学生间合作意识,培养其互助精神

[2]

4.组间交流

小组讨论结束后,组织各小组派出代表,轮流向全班展示组内讨论成果。展示完毕后,开展小组间成果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借鉴解题思路,纠正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方向,引领学生思考,促使其达成共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提出新的观点,引发学生们的讨论,开展头脑风暴,激发学生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课后评价

组间交流结束后,教师应根据各小组表现情况展开点评,也可让学生互相点评。教师点评可对各小组活跃程度、讨论成果、配合默契度等方面分别打分,记录在班级小黑板上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好胜心,加强班级内部良性竞争。同时也应对各小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鼓励,对表现相对落后的小组进行鞭策。

正确把握引导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有时难免走入误区,此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点拨,在不影响学生自主思考的同时,有效启发学生,为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提供良好环境[3]

如在学习课文《鸟的天堂》时,学生可能会忽略两次去岛上时的对比。教师可以适当发问:“为什么作者在结尾处说是自己的眼睛骗了自己?”通过巧妙抛出疑问,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发现两次上岛的不同,保证学生思考的自主性,培养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的间隙,教师应适时进行总结,保证学生的讨论落到实处,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为后续讨论的展开指明方向。

结论: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讨论和展示的平台,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合理引导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养成其合作技能,使其相互总结,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对于不善于和人交流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引导积极鼓励,确保其能克服恐惧,顺利加入小组讨论,切实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欣.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9):111-113.

[2]于艳.“双减”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6):134-136.

[3]漆淑荣.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天津教育,2023,(29):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