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以劳树德—农耕劳动融入德育教育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2

知行合一 以劳树德—农耕劳动融入德育教育实践

史银银

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中心初级中学

摘要:德、智、体、美、劳相互独立,彼此渗透,互相促进。其中劳动教育与德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存在共通之处。劳动教育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劳动人民,奉献社会为目标,这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姜山镇实验中学(以下简称镇中)开展的“真善美”农耕劳动实践课程,落实“知行合一,以劳树德”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和品德行为为教学目标。本文根据镇中实践课程内容,总结实践优秀经验,展望劳动实践新发展。以此,助力“五育”并举政策落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德育;农耕劳动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劳动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2020年中国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但是,在实际学校教育中,与知识教育相比,劳动教育往往被淡化、弱化,这无疑造成了部分学生出现缺乏劳动意识、不珍惜劳动果实、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镇中积极落实劳动教育方针,总结学校劳动教育文化,传承优秀经验,大力推进劳动教育,深入探索劳动教育价值,构建“真善美”农耕劳动实践基地。笔者借助学校的优质资源,积极参加农耕活动,通过农耕体验,大胆实践,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一.以劳树德,展示镇中劳动教育体系

    姜山镇中学“真善美”农耕劳动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校园种植基地,亲近自然,从而不断推进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与劳动品质的培养,落实全面育人方针,达到以劳树德的目标。

学校农业实践基地管理施行班级责任制,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劳动教育实践分为前置课、实践课、拓展课三个课程类型。学生以学习农耕文化、农耕节气、农耕工具、传统农民生活方式等文化知识为起点,引导其形成农耕文化基础认识,建立劳动意识。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师的带领学生亲自除草、松土、选种、栽种、养护、收割等,在参与劳动实践中解决问题,大展身手,培养责任意识。最后,组织学生利用收获的农作物,制作中华传统美食,体验劳动的乐趣,养成劳动人民的情感,感受中国农耕文化的魅力。

二.知行合一,构建“真善美”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深入坚持打造优质基地,落实实践操作,推进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

(一)搭台子,创建优质农耕劳动基地

近年来,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打造农耕劳动实践基地。自2020年开始,陆续开设蔬菜、瓜果、绿植等种植区。校内七八年级,共36个教学班,每班3块实践园地,教师园地10块。绿植观赏区种有银杏、樱花等20多种植物。同时,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10多种常见农耕工具,并以图文形式展现古代农民的勤劳故事。在学校合理布局下,农耕劳动实践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尽显新时代校园风采。

(二)立柱子,落实实践应用与操作

镇中“真善美”劳动实践课程,设置了学生可接受的课程项目。在课程设计阶段,就有许多班级积极响应,表示愿意了解农耕文化,参与农耕实践。随着课程的不断落实,学生在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同时,也能熟识常见农作物,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学生在劳动中增强了劳动意识,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镇中的劳动教育,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学习技能,强健身心,增强实践体验,懂得劳动艰辛,使之成为识五谷、辨节令、爱劳动、明善美的优秀学生,进一步提升了育人效果。

三.探索研究,强化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笔者作为镇中劳动实践活动的引导者、旁观者,在感受到农耕劳动带的显著育人效果之外,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教师技能培训

当代社会,零零后教师逐渐走上教室讲台,给中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在农耕劳动教育上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青年教师身处经济快速发展的美好时代,缺乏农耕实践经历,对于农耕文化的了解仅来源于文献、百度。因此,在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基地活动时,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如何树立自己的劳动意识;如何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等。

因此,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参加劳动素质培训,进行劳动有关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能力,将青年教师的劳动意识转化为劳动行为,提高劳动素养,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在平时授课时,教师将自己正确的劳动观贯穿教学,给学生树立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真正热爱农耕文化,转变学生思想,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二)加强学科融合教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初中生进行劳动教育,应进行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劳动认知。为此,各任课老师都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比如,语文课上学习劳动类、景物类阅读时,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接触自然,更直观感受景物特点,领会作者写文章的情感与目的。科学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劳动,设计实验,探究真理,促进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体悟到生活处处是科学。数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劳动思维的形成,因此数学老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推理与探究过程。班队课上,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善于结合劳动教育成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养成肯吃苦,爱劳动,有责任有担当的良好品质。

这样的融合教育,将劳动教育更好地渗透在德育、智育之中,弥补日常教学实践不足的缺陷,让学生在形成劳动认识,提高劳动素养,成为更优秀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三)创建多元化评价模式

劳动教育评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因此劳动教育评价不能走向单一化,而是应努力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一方面,教师应围绕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维度建立可操作、可测量的评价标准。以便对学生表现进行正确评价。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常见的问答、实践操作展示之外,还可以增加基地导游我来做、农作物标本实验室、爱心义卖等形式,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当然,评价主体多元化,也是建立多元化劳动素质评价的重要举措之一。增加劳动教育评价主体,重视家庭、社会对学生劳动素质提升的影响。因此,学校在进行劳动实践时,可以邀请有农耕经验的家长或社会人士来进行知识宣讲,带领学生实践操作。让他们也参与其中,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这样可以提高劳动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只有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才能使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的劳动表现,反思劳动行为,体会劳动内涵,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重视田园教育资源的挖掘,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综合水平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要注重德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将传统单一的课堂育人转变为开放的多元化的育人,实现在生活动育人,在实践中育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促美,进而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爱凌.依托实践德育 培养学生劳动素养[J]. 课程建设,2020(2):13-14

[2]周杰敏.劳动育人,FBL项目式劳动果教育提升德育效果的实践研究[J].师道·教研,2020(11):29

[3]郭映波.  高中劳动教育同德育的融合实践研究[J].教海探航,2022(4):45-47

[4]卢昭. 初中五育融合课程建设路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2(1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