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方音乐的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2

三峡地方音乐的教学研究

张钰涵

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408000

摘要:三峡地方音乐的教学研究旨在通过活态传承、实践性教学等方式,结合学校社团、基地和专业课程,使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三峡地方音乐的独特魅力,提升学习兴趣。该研究强调创新教学方式,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音乐创作能力,为三峡地方音乐的传承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三峡;地方音乐;教学策略

引言

三峡地方音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传承和教授三峡地方音乐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活态传承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对三峡地方音乐的热爱,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1.三峡地方音乐现状

三峡地方音乐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目前三峡地方音乐艺术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其现状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传承和保护的角度来看,三峡地方音乐艺术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许多传统的音乐形式和表演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许多老一辈的艺人逐渐老去,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不高,传承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城市化进程中,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很多传统音乐形式面临着被遗忘的命运。其次从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三峡地方音乐艺术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由于现行教育体系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对传统音乐的教学存在缺失,导致了年轻一代对三峡地方音乐的了解不足。缺乏专业的传承人和教育机构,使得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受到了限制,未来的发展前景堪忧。再者从市场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三峡地方音乐艺术面临着音乐市场需求不足和经济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由于现代大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音乐市场受到了冲击,很多传统音乐表演和演出面临着观众流失以及经济困境。并且由于传统音乐艺术的非功利性特点,很少有商业机构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扶持,导致了传统音乐艺术发展的资金困境[[1]]

2.三峡地方音乐的教学优化策略

2.1活态传承与实践性教学

三峡地方音乐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间情感。在中小学的三峡地方音乐教学中,采用活态传承模式结合学校社团、基地和专业课程,通过实际演出、排演等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亲身参与,深刻感受三峡地方音乐的独特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以三峡地方音乐中的经典曲目为例,著名的《川江船夫号子》、石柱“啰儿调”等。在活态传承中,学生可以参与到传承人的实地教学中,通过模仿、跟唱等方式,直接感受到这些民间音乐的魅力。通过与传承人面对面的互动,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曲目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其次通过学校组织,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如合唱团、乐队等。通过实际排练、演出等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学生们可以在学校活动中演唱三峡地方音乐的经典曲目,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此外三峡地方音乐兴趣班也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师的引导,如民族音乐欣赏、民间乐器演奏等,学生能够系统学习三峡地方音乐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啰儿调》的歌唱技巧,进一步感受到这一曲目的独特韵味,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2]]

2.2创新与融合

引入非遗项目必须创新教学方式,这是为了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与发展。在三峡地方音乐这一非遗项目中,创新与融合是非常关键的。通过改编传统曲目,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

改编传统曲目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三峡地方音乐曲目在流传中可能会有一些古老的风格形式,而这些曲目可以通过改编来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例如,可以在传统的三峡民歌基础上加入现代乐器的演奏,或者将现代流行音乐的节奏和编曲手法融入其中,从而使曲目更具时代感。其次将三峡地方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课程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通过将三峡地方音乐融入其中,可以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三峡地方音乐,了解到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现形式,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3跨学科与实际应用

构建三峡地方音乐实践教学跨学科平台,旨在通过引入相关专业知识,如语文、地理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教学策略不仅强调理论学习,更注重实际应用,通过实际调研和校园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升中小学生的三峡地方音乐创新实践能力。

跨学科教学可以将三峡地方音乐融入多个学科,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学习三峡地方音乐的歌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增进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历史课程可以将三峡地方风土人情、历史变迁融入教学,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地理学科的趣味性。这样的跨学科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三峡地方音乐的同时,能够拓展多元的学科视野。其次通过实际调研和校园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生可以参与到三峡地方音乐的实际调研中,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民俗,感受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学生可以到三峡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了解当地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演化过程,然后将调研结果应用到实际的音乐创作演出中,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3]]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三峡地方音乐的教学不仅需要传统的活态传承,更需要创新和融合。将其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结合实践性教学和跨学科平台,有望培养更多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音乐人才。期待这一研究为三峡地方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叶培结,钱洁,万弋琳.三峡地区传统音乐的失守与拯救[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30(04):28-32.

[2]刘红霞.三峡地区民间音乐发展的创新途径探索[J].四川戏剧,2015,(03):118-120.

[3]肖玲.三峡民歌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活态传承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4):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