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2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杨锦文

深圳市光明区玉律学校  邮编:518107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心理学分支,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本文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积极心理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心理素养,有助于提升道德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案例和研究的深入分析,将揭示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前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平台。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关注人类优点和正面心理特质的学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本文将探讨积极心理学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以及其对学生积极性、品德养成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理论基础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门心理学分支,与传统心理学关注人的问题和疾病不同,其关注点放在了人类的优点、优秀品质和积极经验上。由于传统心理学主要聚焦于纠正问题和治疗疾病,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包括对幸福、满足感和人类潜在潜能的探索。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马丁·塞利格曼等学者为推动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做出了杰出贡献。塞利格曼提出了“正向心理学”的概念,强调个体在寻求幸福和实现自身潜能方面的积极努力。

(二)积极心理学与道德法治教育的关联

积极心理学与道德法治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首先,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点和积极品质,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供了理论支持。其关注幸福感和正面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具有指导性意义。其次,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与道德法治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有助于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风貌。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为道德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可以更全面、深入地开展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在道德法治教育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品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将有助于形成更具活力和深度的教学模式。

三、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内容设计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内容设计。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通过让学生了解正面情感的重要性,设计相关案例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能量。其次,强调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设计有关自我探索和人际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和生活意义,通过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目标、价值观念,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行为来实现个人价值。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上,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果的关键。首先,采用积极的教学风格,注重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通过亲和的语言和积极的肢体语言,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积极的氛围,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积极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有效途径。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和组织案例讨论,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兴趣,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相关概念,从而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

结合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式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是提高课堂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直观地呈现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知,提高学习的吸引力。互动式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能够增加学生参与感,使课堂更具活力。

四、积极心理学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促进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注重个体的优点、优势和积极经验,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干预,可以激发学生对品德的积极认知,增强其对正面行为和道德选择的自觉性。

首先,在积极心理学的框架下,教育者侧重挖掘和强调学生的优势和积极品质。通过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认可和尊重,培养学生对自身积极品德的认知。这种正面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建立学生对自身品德优势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道德发展的过程中。

其次,积极心理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对正面行为的自主选择和坚持,积极心理学强调的目标导向性使学生更加关注个人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种自主性的行为选择有助于建立起学生对正面品德的自觉追求,从而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展现积极的道德行为。

研究发现,学生在接受积极心理学教育后,表现出更高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尊重,这些都是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积极心理学为学生提供了积极的心智框架,培养了他们对道德发展的正面期待和自觉追求,从而在塑造

学生品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道德决策与情绪调节

积极心理学强调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进而对学生的道德决策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情绪调节,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道德决策中涉及的情感因素,更全面地考虑他人感受和社会影响。积极心理学的干预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乐观情绪,增强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使其更有可能做出符合伦理标准的决策。实证研究发现,通过积极心理学干预的学生,在面对道德决策时更倾向于以积极的情绪为基础,更容易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决策。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维和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与实践,有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新的路径和可能性。未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积极心理学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作用机制,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谭虹.积极心理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2019.

[2] 李海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优化方法[J].读天下:综合, 2019(4):1.

[3] 屈长谊.小学《道德与法治》积极心理学元素的合理运用——以二年级《奖励一下自己》为例说起[J].新丝路:下旬, 201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