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重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9
/ 3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重构

赵春霞

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213032

摘要:驱动性问题作为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介绍了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和驱动性问题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驱动性问题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以及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接着,探讨了驱动性问题设计的原则,包括开放性、情境化和情感化、适切性和挑战性等方面。随后,提出了基于学生兴趣和体验、任务情境、跨学科和综合性思维等策略,以及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重构策略,包括周期性与演进性、多样化与差异化、实践性与反思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问题设计;学习动机

引言: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和应用,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驱动性问题作为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讨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重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驱动性问题的概念与特征

驱动性问题是指那些具有挑战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些问题通常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的答案,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和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案。与传统的封闭性问题相比,驱动性问题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驱动性问题的基本特征包括:开放性、真实性、情境化和情感化。开放性表现在问题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多解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真实性要求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情境化和情感化则强调问题设计应当融入情境和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感上投入其中,从而更深层次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

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而驱动性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促进者,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密切相关,驱动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些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启发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热情。[1]驱动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同时,驱动性问题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期望,促使他们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因此,通过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推动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起点和动力源泉。作为学习活动的开端,问题的设计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展开和效果。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驱动性问题,才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和应用,而驱动性问题则是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引导和导向。只有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驱动性问题,才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形成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成果。因此,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效果和学习成果。

二、驱动性问题设计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问题的开放性与真实性要求

驱动性问题的开放性是指问题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多解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应该避免那些单一、封闭的问题,而是要注重问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展开广泛的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2]同时,问题设计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境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问题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问题设计的情境化和情感化要求

除了开放性和真实性要求之外,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到情境化和情感化的因素。情境化要求问题设计应该融入具体的情境和场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况中去,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实践性。情感化则强调问题设计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投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应该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增强其对学习内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问题设计的适切性和挑战性要求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到适切性和挑战性的因素。适切性要求问题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一个适切的驱动性问题应该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适度的思考和探究,促使其形成有效的学习成果。

[3]同时,问题设计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应该能够让学生感到挑战和压力,从而激发其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因此,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需要兼顾适切性和挑战性,确保问题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够激发其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三、驱动性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基于学生兴趣和体验的问题设计

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是驱动性问题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日常生活经验和学习背景,可以更好地设计符合他们需求和期望的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月亮会变圆变缺?”等,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确保问题能够与其现实生活和学习经验相结合,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二)基于任务情境的问题设计

任务情境是指将学习任务置于具体的情境和场景之中,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应用。在项目化学习中,基于任务情境的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和应用,增强其学习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例如,设计一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减少塑料污染?”、“如何节约能源?”等,能够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讨解决方案,培养其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应该注重任务情境的营造,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况中去,从而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三)基于跨学科和综合性思维的问题设计

跨学科和综合性思维是21世纪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和综合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例如,设计一个与太阳能利用相关的问题,如“如何设计一种利用太阳能的智能家居系统?”等,既涉及到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需要考虑到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因素,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跨学科和综合性的思考和学习。因此,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应该注重跨学科和综合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重构策略

(一)问题设计的周期性与演进性

项目化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学习过程,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也应该具有周期性和演进性,问题设计应该随着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需求而进行调整和重构。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会发生变化,因此,问题设计需要及时调整,以保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境的契合。问题设计应该具有演进性,即问题的设计应该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在项目化学习中,问题的设计往往是渐进式的,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深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和思考,形成系统性的学习成果。

(二)问题设计的多样化与差异化

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因此,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多样化和差异化,问题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尽可能地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和情境设计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5]问题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差异化,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的深度,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通过差异化的问题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

(三)问题设计的实践性与反思性

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和应用,因此,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实践性和反思性,问题设计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探究。通过实践性的问题设计,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和应用,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问题设计还应该具有反思性,即问题设计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积极寻求改进和提高。通过反思性的问题设计,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和学习品质。

五、驱动性问题设计与实践案例分析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实践是项目化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在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如何设计和实践驱动性问题,以三个典型的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养蚂蚁》、《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和《常见的力:弹力》为例,具体说明老师应该如何设计问题,以及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先以《养蚂蚁》为例,老师可以设计一个驱动性问题,如“为什么蚂蚁会选择在特定的地方筑巢?”,这个问题既具有开放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又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紧密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筑巢行为,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蚂蚁的筑巢情况,通过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深入探究蚂蚁筑巢的原因。

再以《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为例,老师可以设计一个驱动性问题,如“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状况会有何变化?”,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适应不同环境的特点。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并记录观察数据。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探讨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长特点,加深对植物生态环境的理解。

再来,以《常见的力:弹力》为例,老师可以设计一个驱动性问题,如“不同材质的弹簧具有不同的弹性吗?”,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弹簧的弹性特点和材质的影响。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材质的弹簧,如金属弹簧、橡胶弹簧等,并向学生提出驱动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试不同弹簧的弹性,并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材质对弹簧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弹簧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实验、分析数据,并就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同时,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进行调整和指导,确保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取得积极的学习效果。通过以上实例的驱动性问题设计与实践案例分析,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和学科素养。

结论:通过对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重构策略的探讨,我们深入理解了驱动性问题在项目化学习中的核心作用和重要意义。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和体验、任务情境、跨学科和综合性思维等策略的驱动性问题,以及重构周期性与演进性、多样化与差异化、实践性与反思性的重构策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不同教学场景下的具体实施策略,以及如何评价驱动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和效果。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米宇.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1(28):3.

[2]周春雷.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研究[J].[2024-03-16].

[3]严昔波.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设计[J].小学科学, 2023(12):16-18.

[4]吴冰冰.小学科学教师项目化教学策略的个案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24-03-16].

[5]李愉均.高阶思维视域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性问题串设计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2, 000(012):50-53.DOI:CNKI:SUN:ZXXX.0.2012-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