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韩春艳

吉林省临江市闹枝镇中心小学  134699

摘要:“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首要价值。审美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美术是一种以视觉体验为主的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敏锐地发现美、洞察美和理解美。

关键词:小学美术;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各地的落实与推进,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然成为教育教学者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自觉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用美装点人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因此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肩负起打好学生审美基础的责任,承担起落实素质教育的义务。在教育教学中,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影响和伴随学生一生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树立创新意识,探寻科学的路径与策略。

一、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通常是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指导学生仿效作品颜色以及画家的绘画方式尝试进行创作的。此种教学方式虽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课堂中,教师可以联系所学内容为学生普及并分享与美术相关的常识与艺术作品,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在优秀作品的洗礼下逐渐提高自身审美意识与能力,并汲取经验将此融入到作品创作之中,有效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的重要任务。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可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以美育的方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其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接受审美熏陶,以愉悦、放松的心情观察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之美以及艺术形式。种种方法能够逐步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并使学生形成发现美、欣赏美的意识,逐渐养成健康的审美观点以及审美情趣。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生活中的点滴,逐渐实现创新思维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基于这一诉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深入挖掘生活元素,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从而丰富其审美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以《对称的美》一课为例,结合本单元重点内容——“对称”,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思考什么是对称图形、对称图形都有哪些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所学知识给出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大家在教室中寻找对称图形。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浓厚,纷纷观察四周,提出了黑板、讲台、地图、桌子都是对称图形的答案。接下来,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教师可以向大家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剪纸”,并向学生分享对称的剪纸作品,引导大家进行欣赏。在美轮美奂的作品中,学生既能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体会到独特的对称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享剪纸的技巧,带领学生共同设计对称剪纸作品,并用于装点班级。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挖掘并拍摄对称的景物图片,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意识与习惯。将美术与生活相结合能帮助学生深刻感悟生活中的美,同时也能为美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使学生以生活为出发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拓展丰富资源,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在人教版教材中,每一章节都为学生提供了相应内容的名家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丰富艺术视野,还能使学生通过鉴赏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然而,由于篇幅较为有限,部分章节中所提供的鉴赏作品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猎奇及求知心理。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搜集丰富的作品资源,扩充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美术常识,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诗情画意》一课为例,从主题不难看出,本单元重点内容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掌握运用视觉形象凸显诗中意义的方式方法。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可以邀请学生朗读或背诵近期在语文课堂中所学习到的古诗,并对其进行翻译,而后思考:如果利用图画表达此诗,你会如何进行绘制?借此巧妙引入课题,带领学生掌握诗画结合的基础。教材中提供了《诗意图》《杜甫诗意图》《稼轩词意图》三幅作品,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搜集小学生较为熟悉的诗歌《悯农》诗意图,带领学生共同赏析感受诗意图的绘画特点。图中有一片广阔的田地,火辣的太阳挂在天空,农民伯伯在田间挥汗如雨,画面与诗歌交相辉映,凸显了农民伯伯劳作的不易,紧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主题,使学生意识到诗意图中的图画内容要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紧密相连。随后,教师可继续进行资源分享,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鉴赏内容,促使其在鉴赏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以资源拓展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通过学习、鉴赏进一步体会“诗情画意”的真正内涵,为后续创作奠定基础。

(三)搭建实践平台,引领学生的审美创造

艺术贵在创造,审美创造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审美创造是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和表达,是一种实践体验与创新的过程。美术实践创造活动形式多样,如绘画中的刮纸画、色粉画等,手工制作中的编织、泥塑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实践的平台,给学生提供美术创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开展审美创造活动,提升审美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化平凡为神奇》一课时,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对废旧物品进行创意欣赏,欣赏画家的作品,感受废旧物品经过创意改造后的神奇魅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开拓创作思路,进行创意设计,利用废旧材料,化平凡为神奇,创作出新的作品。

(四)组织鉴赏活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在指导学生完成创作后,为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教师可在班级内组织鉴赏活动,邀请学生前往讲台分享自己的作品以及创作心得,并由教师及台下同学进行检阅,对作品进行评价打分,以有效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创作动力,促使大家在分享、交流的环节鉴赏他人作品汲取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重点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创设开放、和谐的美术环境,发挥学科育人功效,帮助学生在鉴赏、创作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在艺术美中逐渐进步成长,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小学美术教学将会焕发生机与活力,培育更多具备良好审美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正超.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界,2022(20):35-37.

[2]毕学文.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艺术,2022(5):46.

[3]盛青.巧借审美之翼高翔小学美术教学天空[J].小学生(中旬刊),2022(4):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