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1
/ 2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玉萍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810000)

摘要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交叉学科,其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现代物流行业作为新兴产业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国内高校与企业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探讨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并分析总结出符合当前实际需求的适合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物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物流行业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高校传统专业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当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高层次综合素质要求。为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新型、高效化、多功能等新兴专业,同时也提出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本文探讨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物流快速发展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性对策,以此优化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1 现代物流管理概况

1.1现代物流管理概述

物流是一个经济活动,即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合理流动,使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减少或避免在产、供、销各个环节中不必要的耗费,以最小的成本完成生产或流通任务。

1.2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概述

随着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管理已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边缘学科。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世界经济贸易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品流通过程及消费过程中。现代物流管理是研究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学科。

2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2.1 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大多数是以传统型人才为主导。虽然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对事物处理问题方法等方面的基础决策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导致其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及物流企业发展,专业性不足,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效益[1]

2.2 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我国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完善。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物流管理学相关多门课有经济学、供应链管理等,但是学科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其次是师资力量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现代第三方化物流配送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及能力水平提高;第三方面是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企业物流人才需求矛盾突出,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2.3 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是以高校教师和校内学生为主。虽然大多数高等院校开设了现代物流管理课程、公共经济学类相关学科等课程,但由于缺乏足够数量且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导致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往往倾向于“双师型”老师或非本科学历出身而轻视其本身所具备的职业素质与技能;同时也存在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教育不足等问题。

3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3.1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高校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坚持以就业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本。一方面要积极响应“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和现代化服务系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要求而进行改革创新。在课程设置上既能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技能水平,又能够适应岗位需要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并根据专业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2]

3.2 坚持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时,应坚持教育和培训的有机结合。首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现代物流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间短而又见效快;其次现代化物流企业对人才要求高层次,不仅仅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及创新精神以及营销思维等方面能力,所以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应着重加强这些基本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

3.3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

高校要坚持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原则,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在企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独有的优势课程。一方面是加强与相关行业专业人才交流;另一方面就是强化实习基地建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但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滞后性问题:一是理论知识薄弱、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工作经历,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岗位需求;二是实践能力不足,不能真正胜任企业的需要。

4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4.1 明确培养目标,开展校企合作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明确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合理可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首先应根据学校现有资源及学生对物流行业认识程度、市场需求情况等方面来确定课程设置,同时还必须加强与社会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双师型师资建设工作;其次是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或实习实训项目进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培养模式的选择提供支持条件,通过实践锻炼提升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能力。

4.2 设置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来进行合理调整。首先是要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开设了相关理论、实践类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仍然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导。其次,还应考虑到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不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及理论性问题,还要为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实操经验等,从而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与素质全面提高。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力度,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理念、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使其掌握现代化物流运作模式;第二是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交流和沟通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引进机制改革工作等内容的支持作用;第三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授课,或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师资水平,增强实践教学经验积累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4.4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能力

高校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实践。首先从理论上看:在传统物流管理课程中加入现代物流经营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内容;其次是结合企业需要制定专业特色发展规划与课程体系,设置符合不同阶段物流行业特点及岗位要求,开设具有针对性较强且能带动整个高校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训项目,并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培训[3]

4.5 完善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质量

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会制约高校教学水平。因此必须优化现有考核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提高学校在教育实习方面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来增加实践基地或实训中心;另一方面还要完善校内校外企业合作机制与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以物流行业专业为核心),促进校企之间产学互动发展的形成,实现双赢局面。

5 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由于我国高校对其专业设置与培养过程都还存在着一定不足,因此急需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需要做出一些改进措施,以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及企业经营目标要求。基于此篇论文将从物流管理方向出发,探讨现代物流业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其专业性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永军.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储运,2021:2(179-180).

[2]朱莎莎.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窗,2018:87-87.

[3]蒋伟娜.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66-67.

作者简介:          

姓名:应玉萍   出生年份:19850516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青海乐都;学历:本科  职称:中级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

课题基金:中国劳动电子学会课题:Cea12023112青海省十四五教育规划2023年度课题:23QJG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