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教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7
/ 2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教学思考

张迪

讷河市同心乡中心学校

161332

摘要:作业是学生学习任务中的重要部分,而“双减”政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强调作业的减负增效。在落实“双减”政策背景下,只有优化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提高作业的丰富性、探究性和针对性,才能发挥作业应有的价值,使数学作业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期,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可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初中数学课上时间有限,课后作业是夯实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布置知识作业项目,可使学生数学素养实现飞速成长。基于“双减”教育背景,教师可对数学作业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整与规划,既要尊重学生学习特点、能力差异,还要考虑作业的实用性、操作性功能,以作业项目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以多元化作业形式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1“双减”政策的概述

“双减”政策是教育部于2021年颁布的一项新政策,目的是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课外补习压力,实现“减少学生作业量”和“减少课外补习”的目标。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向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双减”政策提出,学生的课后时间应该属于学生自己,学生应享有足够的休息、娱乐和自我发展的时间。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合理布置作业,控制作业量,同时,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得过度补课,避免加重学生负担。政策鼓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2.1作业要求整齐划一,无视学生的差异性

调查显示,有81%的学生的作业没有进行分层设计,而是简单的一刀切。现实的班级情况是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解题速度等都有较大差异,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那么就会出现资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情况,尤其对于学困生中认真对待作业的学生,则会出现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布置差异性作业。

2.2滥用题海战术,作业有量无质

许多教师采用所谓“题海战术”,只图“量”多,不求“质”精,以为这样做新知就能巩固、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就能稳步提高、数学核心素养就会提升。其实,这种过时了的“题海战术”,只会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空间逐步丧失,更会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最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是与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全面育人目标背道而驰的。

2.3作业评价不科学,缺少多元化标准

作业评价形式单一,主要就是对与错的批阅,总评也就是打个分数,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没有给予反馈;作业评价主体单一,现实教学中,都是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交给教师就完事了,对错、好坏都是教师评定,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单一,现实中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要求教师对作业进行分层布置、个性化批阅和个性化评价,但是现实中一线教师往往没有精力去考虑这些差别,基本都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使得作业评价失去了发展性。

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3.1精选作业内容,发挥作业功效

作业是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要求教师既要做好数量调控,还应提升作业的针对性,保证作业内容与学生课上所学内容相贴近,并通过作业达成本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详细而言,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在课上学习的情况、课时教学目标、课程培养方向设计作业,保证作业内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避免出现重复机械性作业及无效性作业,方可发挥出作业的教育功效。例如,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一课,以基础性数学知识为主,通过课上学习与课后巩固,要求学生能认识负数、理解负数,并能用符号正确区分与表示正、负数;围绕正、负数学习,能认识到“0”的数学意义;能通过生活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知道一个问题中出现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进行区分,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课内容难度较低、易于理解,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数学作业。

3.2作业的设计要分层

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应践行“因材施教”理念,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拓展数学思维和视野,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在具体的作业设计中,教师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注意知识的层次性。由于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转变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遵循这一规律。作业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从模仿到创新,拾级而上、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适当的变式训练,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一般而言,可将作业设计成A类基础题、B类综合题和C类探究题三个层次,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进行选择,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3减少重复性作业,提高作业的针对性

在“双减”背景下,要设置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目,如挖掘潜力的题目、发展能力的题目、拓展思维的题目、强化知识的题目以及巩固基础的题目等。不同练习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耗费时间都是不同的,为此,要减少重复性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时,教师要严格控制每种题型的题目数量。教师可以设计两道填空题,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这一概念的掌握;设计两道计算题,告知学生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度,要求学生求另外一条边的长度,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答问题;设计一道潜力挖掘题和一道思维拓展题,加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知和理解。总之,作为数学教师,要想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数学作业的针对性,减少不必要的和重复的作业,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减负,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效果。

3.4发掘作业促学优势,完善课后拓展作业

通过对课前前置性作业与课中随堂性作业的优化设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便已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强化。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双减”视域下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便可用拓展开放性的创新作业取代以往机械重复性的书面作业,并立足数学学科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应用本质,将指向生活问题解决分析的育人资源渗透到学生的课后作业之中,使其通过自主完成课后拓展作业,得到视域的开阔和能力的锻炼,形成正确的数学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实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3.5作业的设计要重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学生完成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学习后,教师要适当设计综合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方法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结语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主要手段。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应注意精选作业内容,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同时注意作业的针对性和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设计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作业。

参考文献

[1]王怀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管理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2(26):16-17.

[2]苏燕如.“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