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新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2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新途径

王哲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大林子九年一贯制学校  吉林   松原  扶余  131223

摘要:提出“双减”政策意在全面修复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只靠教师单方面的付出难以实现“双减”减负增效的目标,家庭也必须参与其中,只有双方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更好的效果。在新时期下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家校共育是推进优化德育的有效路径,在未来各一线教师要高度重视起来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索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案并践行到位。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新途径

前言:在“拼”教育的时代,小学教育发展也日趋激进,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压力大,极其不利于大家身心的健康成长。另外,受应试理念的影响,教师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导致部分学生陷入高分低品的状态。为相应“双减”政策的号召,为弥补以上各类不足,在后续教师要高度重视小学德育教育,不但在校内向学生提供科学指导,还要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德育,实现校内外的紧密衔接。

1家校共育概述

所谓家校共育指的是,家长与教师在对学生提供教育时并非彼此剥离,而是紧密沟通、一同承担对孩子的教育职责,此举可以促进孩子获得更全面性的教育,实现更充分的发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促进他们独立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通过接受科学的学校教育,能开拓大家的知识面,提高实践技能,发展社交及合作能力。落实好家校共育可以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实现有效的互补,发挥出各自的优势,让孩子在家庭以及学校的双重教育中获得更全方位的发展。

2“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现存问题

2.1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当下的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比如许多学生在校内会维持规范的言行,但在家中或者缺乏教师监督的场合则会不遵守交通规则、随地乱吐痰。

2.2家庭教育目标与方式上的问题

在实施素质教育期间,许多父母都把重点聚焦于了文化课的教育上,他们认为如果孩子的成绩低下,就没有必要关注道德品质,进行德育教育更是浪费时间。为此在学生考试成绩低下时家长就会不停地埋怨,甚至会用暴力等手段教育孩子,此外一些父母平时与子女不怎么沟通,对孩子在学校的每日生活基本零认知,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在校内被受欺负时容易出现心理上的偏差。

2.3合作内容和形式单一

一方面,从合作内容上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校双方在学生教育方面都将分数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家校合作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合作共育的内容单一。比如,教师在考试前会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学生存在的学业问题,督促家长加以针对性的辅导,或联系教师来辅导学生。另一方面,家校共育的方式主要是召开家长会等,且基本上是由教师向家长进行单方面的成果汇报,而忽视了家长的想法,导致家校共育只停留在表面,家校共育的效果显现不出来。

2.4校际关系出问题

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不够多,往往只有学生在学校表现差时教师才会联系家长,因此很多家长都认为,只要老师不联系我就说明孩子没有问题,如果老师联系自己就会将这样不开心的情绪传递给孩子,采取严厉的措施进行惩罚。久而久之,学生听到开家长会或者教师给父母打电话就会很害怕,遇到任何事都不敢跟父母讲,慢慢的师生、校际关系都变得很糟糕。

3“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新途径

3.1改善家园共育的传统观念,强化家校双方的理解与信任

在现如今的教育中,学校的绝对权威地位已经逐渐淡化,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家校合作关系中的绝对领导者,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地位与教师完全平等,因此,家校共育必须要建立在这种平等关系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同时,教师要放下权威意识,特意与家长拉近距离,避免为家长带来居高临下的感觉。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连接作用,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用更加随和、主动的方式来建立相互间的信任,这样才能在家校共育中真正形成合力。另外,作为家长也要及时转变自己的传统教育观念,且必须要意识到,学校和家庭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家长除了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要担任一定的教育责任,这样才是对孩子真正负责的表现。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家庭作业越来越少,但表现出来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因此,作为合格的家长,就需针对孩子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同时也要与教师保持沟通,以寻求科学的帮助和支持,做到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养,进而推动学生的良好发展。

3.2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平台

传统的德育方法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新时期的教育需要,未来应该充分发挥出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主体的功能,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比如说教师应该发挥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家长的qq群、微信群,并且及时在群内反馈学校的德育工作情况,分享德育相关的资源和素材,让家长能参考着完成高效的家庭德育。另外对于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道德品质败坏等问题,教师不应该藏着掖着,而应该第一时间通过打电话或者网络渠道等方式私底下与家长沟通,尽早解决当下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就个人过去的从业经验来看,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说服性的语言,以此提高家长的德育水平。在过去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小明的家长在教育小明时总是习惯关于不停打压,久而久之,小明的性格变得叛逆和冲动,在平时经常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了解到这一事实之后笔者第一时间与两名同学做了思想工作,并且将矛盾利害关系梳理清楚,要求大家必须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接着又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交流,对他在学校的表现、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做了个人意见的分享,进一步向家长提供引导,让他尽可能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改变过去打压教育的方式,以鼓励教育为主。在一段时间后,小明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慢慢的在校内更愿意与他人友好的互动,也愿意在课上积极地表达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以前喜欢骂人、打人的行为慢慢消失不见,个人的道德品质日趋转好。

3.3建构平等的家校德育关系

在家校共育期间,教师与家长必须维持平等的关系,双方都应该摆正各自的位置,明确承担起的职责。一方面,教师应该下放权力,尊重家长的意见,为家长提供更多参与德育的机会,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方法的认知、理解程度,为家长谏言献策提供支持。其次,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深刻意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习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障孩子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综合全方位的发展,所以家长应该理解、支持、配合教师的日常德育工作,避免学校的德育成果在家庭教育中被磨灭。

结束语:

概而言之,“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家校双方必须及时改变传统的合作理念,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和校外辅导的压力,并要在学业方面采取“提质增效”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日常的教育工作,不断优化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深度合作,从而在“共情”“共育”模式下形成强有力的家校合力,促使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实现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薇.家校共育,学校如何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健康成长系列线上圆桌论坛实录(10)[J].教育家,2023,(S1):47-50.

[2]唐薇.“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家校共育开展亲子绘本阅读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12):152-154.

[3]朱江鸿,刘国帅,康卓仪.伦理视阈下高校家校共育问题探析[J].山西青年,2023,(24):196-198.

[4]李虎.家校共育合力提升小学生自我效能感[J].基础教育论坛,2023,(24):14-16.

[5]覃洁莹,陈国夏.红色文化融入家校共育的德育价值与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23,(24):1-3+7.

[6]潘文霞.探究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存在问题及策略[J].求知导刊,2023,(35):14-16+43.

[7]崔璐.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家校共育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3,(24):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