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班彦村”为例分析乡村空间结构的授课背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2

以“班彦村”为例分析乡村空间结构的授课背景

侯成娟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青海省 810000

前言: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解释城镇与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课表要求中的方法是“结合实例”,学习结果的体现是“解释、说明”。用到的行为动词从教师角度分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熟悉的身边的地理事物和情境,采用案例法展开教学,且案例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整个教学围绕案例展开。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留心观察、勤于思考。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以互助县班彦村为例,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乡村内部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各类对应的功能区,能够根据图表资料,说出乡村各类功能区所处的区域位置,并尝试说明这种位置分布的原因。从乡村发展演化的角度说出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别结合乡村振兴,关注新增或减少的土地利用方式。并知道乡村土地利用的特点。合理利用乡村空间的意义,应当注重融合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中学地理教学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牢记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从身边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出发,通过研究乡土素材,分析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关键词:班彦村;乡村空间结构;授课背景

一 学情和教材分析

1.1学情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应该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对事物进行主观理解和意义构建。因此,选取以班彦村为例的乡土地理素材有助于学生从周边熟悉的乡土环境出发,结合班彦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而且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当代学生是“数字”学生,“数字”学生依赖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和平台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利用这一特点,安排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查阅关于班彦村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提炼的能力。高中学生对学习新的地理事物充满好奇、热情和极高的参与度,学生具备一定的人地协调观念,浅显的懂得可持续发展理念。且本届学生参加了中考地理科目考试,因此学习基础较之前学生较为扎实。但学生年龄在15-17岁之间,身心发育尚未完成,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拓宽视野,甚至户外实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保证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学习本课,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深化可持续发展观念。

基于学生个性差异不同,学习习惯各异,性格养成差异,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境的呈现、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语言表述的组织上应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如:班级作为一个集体,需要培养团队意识,因此借助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培养班级凝聚力,通过主持人发言培养学生的胆量和勇气等。

1.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被编排在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第24-30页。上接人口容量,其为城乡空间结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接城镇空间结构,乡村功能区的认知又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因此,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前呼后应的作用。且,聚落的发展规律是先有乡村,后又城镇,所以编排乡村土地利用在前,城镇空间结构在后,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图文描述用了2页篇幅。相对城镇的描述较为简略。主要提到了乡村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内部功能区布局及其特点。展示图片资料为:图2.2我国川西平原的某村落局部景观;图2.3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基本完整的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了乡村功能区,直观明确,简单明了。但是诸葛村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且为江南水乡村落,学生远离教材创设的学习情境,难以理论联系实际,且诸葛村与本地村落面貌差异较大,学生难以迁移运用。因此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选择身边熟悉的村落作为补充,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关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结构的意义,教材在29页主要描述了城镇合理规划发展的意义。对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描述的内容比较欠缺,没有做相对系统和完整的表述,且我所任教学校为城镇学校,学生远离乡村生活,对比城镇,学生对乡村功能区的了解和观察比较少,生活经验和体会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教材充分挖掘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通过班彦村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掌握和了解乡村空间结构。

二  核心素养

2.1人地协调观:运用案例材料,分析班彦村异地安置前后生活环境差异;

综合思维:通过图文资料,学生能够分析班彦村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原因剖析;

区域认知:运用“乡村土地示意图”分析乡村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特点。

地理实践力:实地考察班彦村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够说出班彦村的主要功能区以及布局的合理性。通过合理性分析,进一步说明班彦村是兴村振兴示范村,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乡土情结。

2.2培养的重难点

重 点:结合实例,分析乡村主要的功能区及位置,并分析原因。

难 点:如何合理规划乡村土地的利用,并分析意义。

3教育过程中的反思与展望

本节课设计的优点有:引入身边的热点区域——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乡村振兴示范村——班彦村,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出发,通过地理学习,拓展视野。尝试引入乡村振兴相关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升华,设计问题,整合思路,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充分体现乡土地理融合课堂教学的特色。紧随新课标倡导的地理学习新理念,将新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深挖细究,充分体现了教材文本的重要性。应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也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培养体现。

3.1本节课设计的不足

本课时教材内容呈现篇幅较少,教材可借鉴参考的知识内容匮乏。内容知识远离学生,需要较长时间消化吸收。学生无法及时进行实践考察,难以理论联系实际,没有了实践的课堂相对较为单调。没有将多媒体信息手段的效果发挥最大化。限于资料获取渠道、设计时间等诸多限制,可能有其他不周到之处。

3.2本节课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由于学生基础层次不齐,缺乏基本的识图、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欠缺提炼主干信息的能力,学生对于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手段的掌握程度差异较大,可能面临有些学生反映慢,课堂效果不 不佳的情况。学生习惯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敢于、不善于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 于展示,不怕出错。教师也应充分备课,备学生,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要做好充分准备。本节课对于突破重难点,达成教训目标,落实核心素养来说足以过关,但就我个人的专业追求来看,还难以满足我的心理预期,这鞭策我以后更加努力,打造出符合我心理预期的,学生满意的高效特色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志强.科学利用乡村土地,推动乡村发展[J].国土论坛.2003.49(4):337-346

2 张明礼.李思瑶.陈仕涛.核心素养视角下迁移性 地理情境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为例[J].中学地理参考.2022年第五期

3 罗宏碧、汪红群、尹厚霖、汪星明.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背景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10.026

4 段生秀.石得红.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在青海的实践探索 ——聚焦班彦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之路.理论经纬.[J].2018

5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研究[J]. 牟婧.基础教育研究. 2022.06

6李庆玲.幸福班彦 乡村美 产业旺 气象新[N].青海日报202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