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现状探析、生成逻辑与风险治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3

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现状探析、生成逻辑与风险治理

徐蕾  李莉  邵雯

(黑龙江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50)

摘要:随着网络文化的爆发式发展,网络文化呈现出有许多新的特点,开放、多元、共享、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快捷。网络文化内容的丰富、传播的速度之快都对原有的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巨大的挑战,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由此爆发。网络文化安全不仅仅是互联网内容传播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领域,也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问题。网络文化安全在政治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以及经济安全和文化自信方面,都全面影响着国家主权的安全。正确处理好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文化主权 国家安全理论 网络文化安全

基金项目:202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关于文化安全重要论述指导下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建设》(2022B021)

一、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现状探析

(一)文化主权安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文化的迅速传播成为文化主权安全的一大表现。网络文化传播的全球性和迅猛性使得西方意识形态更加容易渗透到国家内部,对本土文化产生潜在冲击。这种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互联网的高度互通,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观念迅速传播至国家内部。西方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审美标准等元素在网络文化中的渗透,可能导致国家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引发文化认同危机。

其次,西方媒体和社交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通过这些渠道传播的信息和思想观念也可能对国家的本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可能带来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观的撞击,使国家文化面临巨大的适应压力。

成因方面,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崛起是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强大表现,使其文化更具吸引力,成为全球文化输出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文化的跨国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西方文化更容易渗透到其他文化体系中。

因此,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中,需要警惕西方文化渗透对文化主权安全的潜在威胁,通过加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建设更为健全的文化传播体系,来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

(二)文化经济安全--网络文化产业的不正当竞争

网络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机遇,但与之相伴的是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增加。在这一背景下,文化经济安全问题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化产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和版权侵权现象上。

首先,网络文化产业的竞争加剧导致了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企业之间可能采取低价倾销、恶性竞争等手段,以获取市场份额。这种竞争模式可能导致产业生态的恶化,损害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同时也对国家的文化经济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

其次,网络文化产业中存在的版权侵权问题也对文化经济安全构成威胁。盗版、抄袭等行为不仅损害了原创者的合法权益,也削弱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动力,阻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可能导致国家文化产业陷入恶性循环,影响国家文化的经济安全。

因此,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中,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和侵权行为,以维护国家文化经济安全的稳定发展。同时,加强版权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创新,有助于建设更为健康、可持续的网络文化产业体系

(三)生态环境安全--不良信息的传播

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带来了大量不良信息的传播,对社会的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不良信息可能包括虚假信息、低俗内容、暴力等有害元素,扰乱了社会的信息秩序,破坏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过多的不良信息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价值观扭曲等负面影响。在网络空间中,不良信息往往更容易深入青少年群体,因为他们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这不仅对个体成长产生了潜在威胁,也对社会未来的文化生态环境构成了挑战。

因此,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中,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保护社会的生态环境安全。这包括加强对内容的审核、设立信息举报渠道、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手段,以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传播,维护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二、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生成逻辑

(一)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渗透

全球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通,但同时也加剧了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渗透。这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传播媒介的普及,使得西方文化更容易跨越国界,深入到其他文化体系中。这种渗透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文化传播更加便捷,互联网的全球性传播使得西方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进一步放大了西方文化在全球文化市场中的影响力。

其次,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使得西方国家在文化制作和输出方面具备了更大的优势。大量的优质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产业的崛起,使得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更具吸引力,成为其他国家文化的竞争对手。

因此,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渗透不仅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主权面临威胁的因素。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中,国家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本土文化,提升文化自觉,以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对文化安全的潜在影响。

(二)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的畸形竞争

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经济利益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然而,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取短期收益,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导致了网络文化产业的畸形竞争现象的出现。这种畸形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可能采取低价倾销、剽窃他人创意、恶性竞争等手段,以获取市场份额。这种竞争模式不仅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还可能导致文化创意的贫乏和低质量作品的泛滥。

其次,过度追求点击率和流量可能导致一些企业故意制造低级趣味、低质量的内容,以吸引观众。这种行为削弱了网络文化的品质和深度,对国家文化形象和文化经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中,有必要加强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以保障国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文化经济的安全。

(三)道德意识重塑中网络文化主体失范行为

网络文化的崛起带来了大量文化创作者,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文化主体的失范行为。在道德意识的重塑过程中,一些从业者为了获取更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采用极端手段传播文化内容,这对文化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

部分文化主体可能追求短期的关注和利益,而忽视了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他们可能采取极端言论、挑战社会底线的方式,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引发社会不安。这种失范行为不仅影响了网络文化的品质,也挑战了文化安全的底线。

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中,应重视对文化主体的规范和引导,通过建设良好的行业规范、加强自律机制,引导文化从业者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塑造积极向上的文化形象。同时,社会也需要加强对文化从业者的监督,提高公众的文化辨别力,以维护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风险治理

(一)确立党对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权

1、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方式

国家文化安全观强调文化安全的核心在于意识形态安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在文化领域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指导,是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得出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网络文化安全的维护至关重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理论,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工作实践中践行马马克思关于文化安全的重要理论,提高网络受众的价值认同感,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鉴赏能力。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富有青年人特点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在网络空间进行表达,用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的传播马克思经典理论,用大众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润物细无声的在网络文化中进行传播。

2、巩固党对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权

坚定党对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权,加强党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中的政治领导。高度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走向,有力的进行思想工作部署,将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主张在网络文化中进行传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作为网络文化的核心思想,提高人民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党的政治领导要体现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绝对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发现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苗头,将网络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党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中的思想宣传工作的领导。面对意识形态的隐形斗争,舆论宣传的生态环受到巨大的威胁,把思想宣传工作摆在国家文化安全全局的重要位置,牢牢掌握网络宣传思想阵地,使党的主张成为网络最强音。

(二)网络文化安全法制建设的完善

1、完善网络文化安全法律体系

面对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客观情况,高质量、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法律法规对指导和规范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构架规范网络文化法律体系时应考虑法律的前瞻性性质,一方面能够有效地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能够对即将发生的网络文化安全时间进行防范。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各方面的意见,考虑网络活动主要参与人群的特点,形成科学的法律构架。同时强化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培育心理健康、情感健全的网络文化参与者。法律法规的完备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和有效治理提供了保障条件。

2、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审查

互联网技术复杂程度、信息量之大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监管是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网络文化监管需求的。明确的网络文化安相关责任主体、明确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定性,有效的避免网络风险的措施,都是一个健全的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的需求。因此,建立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构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的有效联动,构成网络监督的网格监管模式,将不同职能、不同的执法范围,交叉重叠和盲区都联动起来,这样才能建立起责权统一、分工协作的有效权力运行制度,才能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变化。强化监管主体多元化,共同参与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体系。除了政府在行使职权,同时行业自律和公众舆论监督也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的监管主体可以大大提升对网络文化安全事件的反应速度,加强信息共享,提高网络文化安全法律法规实施的效率。

(三)智能技术赋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

1、培养高精尖网络技术人才

面对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治理技术人才及人才团队培养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技术保障。网络文化安全防范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技术人才的培养才是网络文化安全防范的重要保障。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背景下,人才成为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构成,是国家、社会、科技进步的关键性力量。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困境不断出现新的挑战技术壁垒的问题时,创新技术或者走在技术发展的前沿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追着问题抛的困境。人才是技术环节创新的关键,也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根本。互联网技术和道德品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急需的人才。一方面,加强高等学校对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人才培养建设,有针对性的设置学科和课程内容,从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上,在高校开设如信息安全及网络安全、大数据科学、网络空间安全等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学科,同时增强其政治素养,培养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高度结合的网络安全治理人才。

2、创新网络治理管理模式

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文化安全事件,创新网络治理团队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综合联动的网络治理团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部门有很多,各有分工各有职责,如何让多头部门联合协作,完成高效的网络文化安全事件的预警和处置,就成为目前创新网络治理团队管理模式的核心问题了。预警能力和长期数据监管与远程监控是网络治理的核心问题,对预警数据进行实时具体备案和实时监控,多头部门进行联动,从预警、监控、处置,到及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将解决疑难和重大安全风险化解于最小范围。

培养一个业务素质过硬具有高度职业素养同时具有政治素质过硬的网络治理团队的,面对网络文化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顺应当前治理形势的发展,提高应变能力和及时处置能力,强化治理法制,坚定政治信仰。当今网络文化安全治理需要的不仅仅需要治理专业人才团队和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治理复合型人才团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金梦然.5G 新基建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04):165-166.

[2] 李超民,张志昊.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J].高教学刊,2020(27):151-154.

[3] 殷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思想[J].理论导刊,2020(02):57-61

[4] 李茂源.自媒体时代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及治理路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12):148-150.

[5] 廖祥忠.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特征、治理现状与建设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6):1-7.

[6] 谢爱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百年回顾及经验启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04):18-24.

基金项目:202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关于文化安全重要论述指导下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建设》(2022B021)

作者简介:

徐蕾(1976-),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黑龙江工程学院,从事文化安全治理研究。

李莉(1982-),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黑龙江工程学院,从事旅游文化发展研究

邵雯(1982-),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黑龙江工程学院,从事文娱文化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