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探索

伊斯马伊力·奥斯曼

皮山县阔什塔格镇第二中心小学 845155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课程之一,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情感,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是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全面推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深刻意识到二者结合的重要性,结合新时代背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法治教育;融合探索

引言

良好的道德意识、法治意识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故而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三观初步形成的小学时期。但是,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思维模式固化,教学方式较为形式化,未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辨析的机会,不重视实践,学生缺少约束自身行为的意识。因此,教师应及时优化教学,构建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课堂。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单调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往往限于教材,甚至部分教师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这一问题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影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师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课堂活动中忽视学生对知识理念的理解,导致学生并不理解遵守社会道德和相关法律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出现认知错误和偏差。其次,忽视隐性教育。很多教师在对教材内容或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明显的表象更关注,而对教材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教化元素或实际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并没有深入挖掘,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再次,忽视思维能力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但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更关注学生对具体事件对错的判断,并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判断是非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后,忽视道德素养的提升。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律的强制性非常重视,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社会行为是具有两面性的,道德性与法律性构成事件与行为的主要内涵。

(二)教学方式陈旧

《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式得以更新,要求教师保证课堂活跃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过程比较被动,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和灵活度明显不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性较差,不仅打击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还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此外,受教学条件的影响,实践性教学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学生在面对实际社会事件时仍然不知所措,这与《课程标准》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背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策略

(一)关注生活变化,深度解析知识

小学生的认知有限,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一般源于直接观察和生活经验。基于此,教师需要从生活化创新入手,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在教学准备阶段深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内容。教师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元素都能灵活运用。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树立道德与法治观念。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共分为“大家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爱心的传递者”三个部分,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设计。在讲解“大家的‘朋友’”部分时,教师可以展示自己拍摄的公共设施的照片,鼓励学生说出这些公共设施的名称,并向他们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朋友’特殊在哪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自然引出“爱护公共设施”的话题,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公共设施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爱护公共设施,明白公共设施遭到损坏时应该怎么办,融合道德与法治观念。

(二)创新课堂活动,融合道德与法治教育

对小学生而言,实践是理解和记忆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融合德育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突出实践的意义,创新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运用能力。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需要遵循互动性、开放性和娱乐性的原则,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穹顶之下》中关于吸烟的节选片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吸烟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并基于此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学生能端正自身的思想,明确吸烟、喝酒这些不良嗜好对人的影响,并学会拒绝烟酒的方法,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抵挡烟酒的诱惑。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漫画,进一步了解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并组织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现实生活中哪些“好奇心”不该有,应该用什么方式抵挡外界的各种诱惑。在漫画的引导下,学生能对毒品的危害产生深刻认知,形成“坚决拒绝毒品”的意识。教师可把握时机,说明我国关于禁毒的法律规定,在深化学生道德意识的前提下做好法治引导工作,让学生明白拒绝毒品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更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

(三)深入社会实践,形成知识共识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应从学生的社会发展角度出发,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引导他们在观察社会现象、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深度感知与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让他们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对知识产生全面且深刻的认知,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实践任务能带给学生心灵上的冲击,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亲身感受,主动发表意见,交换想法,达成共识。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本身就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评价并不符合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要求。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将关注点从考试成绩和作业情况转移到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全面提升上。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差异性,结合学情和教学目标,从德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角度,改变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例如,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如积极性、专注力以及活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作业情况时,可以从学生的态度、完成情况以及字迹工整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时,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入程度以及能否独立解决问题等角度进行。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这些信息作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促使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深刻认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从内容、方式和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完善的法治观念,进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的实践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21,34(10):91.

[2]张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学刊,2020(增刊2):134-135.

[3]杜秋雯.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