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视角下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干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4
/ 2

班级管理视角下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干预策略

丘演群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   514299

摘  要: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校园环境中,他们更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应通过班级管理创造一个安全、包容的学习环境,减少留守儿童遭受欺凌的风险,并帮助其建立自信和社会技能。笔者结合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在班级管理视角下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班级管理;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干预策略

引言:在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大量儿童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和关爱,更容易在校园中遭受欺凌。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班主任应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干预,预防校园欺凌事件,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友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升教育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一、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校园欺凌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和关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感到孤独无助,这种情感状态使他们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标。此外,家庭教育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在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上可能存在不足。父母长期在外工作,无法给予孩子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导致其难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问题,从而更容易遭受同龄人的排斥和欺凌[1]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不仅来源于家庭的缺失,也来源于学校环境中的孤立。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日常沟通和互动,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内向和胆怯,这种性格特点使其在学校中更容易成为欺凌对象,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也可能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从而在面对欺凌时无法进行有效的反抗或寻求帮助。

二、校园欺凌为留守儿童带来心理健康问题

校园欺凌对留守儿童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和情感支持,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这些孩子在遭受欺凌时往往无法及时寻求帮助,导致他们感到孤独、无助和沮丧,这些负面情绪会加剧心理负担。受欺凌的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孤独感等问题,长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难以从痛苦中恢复,甚至可能导致心身问题,如头痛、胃痛等,以及学业、社交困难等后续问题。

三、班级管理视角下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干预策略

(一)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面临着监护不足和缺乏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在情感上感到孤独无助,自我保护和求助意识及能力不足,容易受到校园欺凌。为了有效干预这一现象,班主任应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增强其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情感纽带。通过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帮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归属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以此提升其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尊重,从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教师的个别关注和支持,能够让留守儿童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有人关心他们的成长和生活。在班主任的努力下,能够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促进全面发展,同时也为班级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2]

以一个具体的校园欺凌事件为例,刘某明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他的父母为了生计在城市打工,阿明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阿明在感到自卑,经常独来独往,这使他成为了校园欺凌的对象,一些同学有时会取笑他的衣着和方言,甚至在体育课上故意排挤他。在注意到阿明的情况后,我私下与阿明交谈,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和心理状态,并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基于更多的关怀和指导,增强其生活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组织了一系列班级活动,鼓励阿明积极参与,还特意安排他与几位性格开朗的同学一组,通过团队合作的游戏,阿明逐渐融入集体,感受到了同伴之间的友谊和支持。此外,定期与阿明的爷爷奶奶进行沟通,反馈阿明在学校的表现,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支持孩子成长。通过这些努力,阿明不仅在学校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逐渐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

(二)建立和谐友善的班级文化

在班级管理中,营造一个互帮互助的友善氛围,通过培养每个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心,可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学生不仅在学习上相互支持,也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开展集体活动是增强学生之间互助行为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学会合作解决问题,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激励措施来强化班级成员之间的支持和合作。例如,对于那些在学习或生活中给予他人帮助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此来树立榜样,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帮互助的行动中来。在互助的环境中,留守儿童特别能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怀和支持,有助于克服孤独感、建立自信心,感受到自己是班级大家庭中的一员,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积极引导班级成员正确看待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构建包容和谐班级环境的关键。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出身而面临着被外界隔离、被排挤的风险。想要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必须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理解和接纳留守儿童的不同生活经历和需求,使其对农村留守幼儿的生存状况及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组织学生到乡村感受留守家庭的生活,了解身边的留守同学面临的生活困境,增强学生同理心,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同时,教师也要通过日常的语言和行为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公正地看待每位同学,不会因为出身等原因而区别对待任何学生,同时也要提倡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与协作,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以及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一种有效的班级集体活动,通过围绕特定主题或议题的讨论和活动,旨在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个体潜能的发展,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在准备主题班会阶段,班主任需要对留守儿童可能面临的校园欺凌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包括问题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对受害者和班级整体的影响,只有充分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班会上,班主任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比如在主题班会中,班主任针对留守儿童小王遭受的校园欺凌问题,组织了一次名为“友善相伴,共筑和谐校园”的活动首先通过讲述小王的真实经历,揭示了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支持而更容易成为欺凌目标的现象。通过小王的故事,学生意识到了欺凌的负面影响,以及每个人都应该负起维护班级和谐的责任。刘在欺凌现象有了了解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班级公约,包括及时报告欺凌事件、互相帮助等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责任感。

在主题班会中,班主任作为引导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校园欺凌问题,探讨问题背后的根源,并共同思考有效的解决方法。班主任应当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际观念和行为准则。主题班会应当与学校其他相关教育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例如,邀请心理咨询师或法治副校长来给学生讲解校园欺凌的危害、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们了解欺凌行为的危害与欺凌行为的法律界定,多措并举,引导学生珍爱自身生命,关爱他人生命,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不”。通过专业的讲解和指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结束语: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针对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问题,应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通过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层、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网络。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充满爱的成长环境,使其在健康和快乐中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何二林,叶晓梅,毛亚庆.学校氛围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机制研究[J].教育学报,2022,18(03):144-158.

[2]吴欣予.农村小学欺凌行为现状及预防措施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22.

[3]贾勇宏,吴恩慈.农村留守儿童更易遭受校园欺凌吗?——基于1487份农村中小学生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22,38(02):79-8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