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战略下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多元化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3

交通强国战略下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多元化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张春波 温少芳 王云泽

(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3)

支持项目: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交通强国战略下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YJG2024063)。

要: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学位面向交通运输领域,培养具备解决交通运输相关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根据交通强国发展战略,构建了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多元化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为我国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多元化,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联合培养模式

1、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建设交通强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1]。《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制定了从2021年至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的交通强国建设发展目标,并对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科技创新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人才队伍方面,要求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交通一线创新人才[1]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作为交通运输领域高精尖人才的重要来源,其培养质量关乎我国未来交通发展的速度与效益[2]。与交通运输工程学术学位博士相比,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面向交通运输工程实际,以期培养建设交通强国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交通运输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于2018年,招生始于2019年,至今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多数培养单位参照交通运输工程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进行适当调整,进而形成交通运输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然而,其合理性有待商榷,且与交通强国战略下人才需求及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学位定位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结合交通强国发展战略与交通运输博士专业功能定位,明确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进而设计交通运输博士实践教学体系,期望为全国各个交通运输专业博士授权点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交通强国战略下交通运输博士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分析

交通运输博士专业学位瞄准建设交通强国战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满足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科技攻关项目对高层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在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安全与环境、综合运输与物流工程及管理等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交通运输相关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培养和造就交通运输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3]

从交通运输博士专业的定位可知,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的培养要“满足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科技攻关项目对高层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具备解决交通运输相关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对实践教学提出了要求。

为达到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实践教学培养的要求,本文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家国情怀、人文社科素养;

(2)具备发现交通运输系统中存在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结合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凝炼工程问题背后的科学问题;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系统分析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工程问题与科学问题,明确工程问题与科学问题影响因素,辨析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

(4)能够针对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及关键科学问题,提出成套解决方案;

(5)能够胜任交通运输系统某一领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的工程技术攻关与管理工作。

3、多元化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为实现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实践教学目标,应基于“思政+科技”、“理论+实践”教育理念,建立交通运输专业博士“本校+外校”、“校内+企业”的“多导师”制度,实现资源互补;促成“学校+企业+境外”联合培养形式,创造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的机会,设计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参与-主研-负责”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元化渐进式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实践教学体系。

(1)树立“思政+科技”和“理论+实践”教育理念

为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家国情怀、人文社科素养的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思政要素,包括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工程伦理》等课程;部分课程或学术讲座中适当增加思政要素,例如增加“国家发展战略与交通发展”等学术研讨活动,让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理解交通运输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加“交通安全与法律法规”学术研讨活动,让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通过学习交通安全知识,了解遵守法律、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在实践教学中,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可以通过对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型机场等交通运输领域重大工程的参观,直观感受我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增强国家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树立“思政+科技”的教育理念。

同时,加强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实践教学培养。根据课程特色,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比例,专业提升课程尽可能设置实践课时,促使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结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的目的。此外,设置专门的实践培养环节,包括交通运输领域重大项目的参观、实习活动,在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等,形成“理论+实践”的交通运输专业博士教育理念。

(2)构建“本校+外校”、“校内+企业”的“多导师”制度

为培养交通运输领域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的培养不应局限于单个培养单位,应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可以实现不同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实现优势互补,把学校的理论优势与企业的实践优势相结合。在培养单位内部,可以为一名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配备1名主导师和1-2名副导师,形成校内导师团,其可以把多个导师的理论知识更加完整地传授给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能够高效解决博士生遇到的学术问题,避免由于单个导师无法解决博士生遇到的学术难题而延误培养进程的情况。

不同培养单位、不同学校的侧重点和优势存在较大差异,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建议进行“本校+外校”的联合培养模式,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利用、优势互补。同时,还可增设1名企业导师,利于指导交通运输博士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紧密结合,进而构建“本校+外校”和“校内+企业”的“多导师”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培养制度。

(3)建立“学校+企业+境外”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联合培养模式

交通运输领域许多重要理论源于高校,高校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具备攻克科学难题的能力;交通运输领域相关企业,直接面向交通运输领域实际问题,储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成套方案,具有一系列可落地应用的方法与措施;境外高校与我国大陆在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博士学科设置、理论课程数量、学习深度、申请学位条件等培养方面存在不同。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应促使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在“学校+企业+境外”均进行一定期限的培养,使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交通运输相关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具有交通运输领域国际视野,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前沿知识,进而建立“学校+企业+境外”交通运输专业博士联合培养模式。

(4)形成“参与-主研-负责”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学位定位之一是培养具备解决交通运输相关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参与或主持交通运输工程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能够全面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参与工程项目和科技项目的程度应逐渐深入,由参与到主研。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应鼓励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积极申报课题,达到主持工程项目或科技攻关项目的目的,逐渐形成“参与-主研-负责”工程项目的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进而建立多元化渐进式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实践教学体系。

4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实践教学措施建议

(1)理论教学环节调整为理论和实践环节

为实现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的实践能力,可以根据各培养单位实际情况调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例如由32学时的理论课程调整为16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或者24理论学时+8实验学时,充分利用培养单位拥有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和实验平台,把教学形式丰富化、多元化,可以把教学与实验有机结合,边教学、边实验,提升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编程能力、实践水平。

(2)“校内+企业”联合培养模式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除主要在学校学习外,可设置专业实践环节,即在具有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的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12个月的实践,实践期间需又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实践过程,实现“校内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

(3)“国内+境外”联合培养模式

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建议鼓励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在完成开题后,与境外高校一流相关研究团队进行联系,并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交流学习,实现“国内+境外”的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实践培养过程。

5、结语

本文根据交通强国发展战略,以及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满足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科技攻关项目对高层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梳理了交通运输博士专业定位,提出了交通强国战略下交通运输博士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构建了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多元化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基于“思政+科技”与“理论+实践”教育理念,建立了交通运输专业博士“本校+外校”与“校内+企业”的“多导师”制度和“学校+企业+境外”联合培养形式,设计了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参与-主研-负责”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全国各交通运输博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能够为其他类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简介:张春波(1988-),男,副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研究方向:道路交通智能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19.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9/19/content_5431432.htm

[2]李欢. 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中国储运, 2024(02): 127-128.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开展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20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yjss_xwgl/moe_818/202009/t20200930_492604.htm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