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感官联动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多元感官联动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姓名:于淼

单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外国语学校邮编:572024

摘要:将多元感官联动这一全新的方法,运用于我国中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教学之中,可以显著提高中小学生在音乐层面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促进中小学生的音乐水平持续提升,同时增长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多元感官联动并非将不同的感官进行孤立,而是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所有感官的参与和统一。基于此,本文站在中小学阶段音乐教师的视角,探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感官联动方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多元感官联动;中小学教育;音乐教学;教学策略

前言:音乐学科具备强烈的实践性,而且音乐学科能够将积极的思想情感、世界之中的“美”传递给中小学生,而中小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实践中将已经学习的音乐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以及素养。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中小学生会运用多种类型的感官,所以音乐教师要想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以及效果,就需要保证自身规划的教学流程,可以联动中小学生的多元感官。

一、多元感官联动相关内涵分析

感官就是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接受信息的自觉系统,其中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元感官联动这一教学方式的内涵,就是运用科学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融合所有感官并且相互转换,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知觉系统,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有趣,学生无需被动迎接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是能够做到调动五感,保证自身能够完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使课堂内部气氛更为活跃。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可以做到集中注意力,教师则能够利用多元感官的联动,熟知学生所具备的优势以及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学生,进而利用学生给出的反馈,适当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二、多元感官联动运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

一方面,多元感官联动符合中小学生的客观发展规律,拓展中小学生的想象思维。想象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想拥有想象力就需要形成想象思维,中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实际上中小学生的想象力需要通过特定的环境进行调动并培养,在实现多元感官的联动以后,中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锻炼自身的想象思维,促进自身的音乐综合水平提升[1]

另一方面,多元感官联动可以显著提高中小学生在课堂内部的参与感,保证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的成效。以往的音乐教学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就是中小学生的感官调动不够充分,再加之音乐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使得中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较低。但是在联动小学生的多元感官以后,中小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在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以后,中小学生自然会产生长期学习音乐、调动自身感官的兴趣。

中小学音乐课堂实施多元感官联动方法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感官

音乐属于一种“情感的艺术”,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必须为中小学生创设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此对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行培养。音乐教师可以立足于音乐的流派、风格、创作背景、作者等信息,向中小学生简要介绍需要学习的音乐,或者音乐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为中小学生创设出与音乐相关的情境,在调动中小学生的感官以后,要求中小学生近距离感受音乐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不仅如此,音乐教师还可以运用乐器进行辅助教学,保证中小学生的感官可以被充分激发以及调动,从而做到利用情境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不会直接为中小学生讲解歌曲当中包含的音乐知识,而是为中小学生创设出与歌曲相关的情境:海边的夜晚十分美丽,海浪拍打在沙滩上,外婆领着小男孩在沙滩上行走,正在为小男孩讲“老船长”的故事。中小学生即使没有去过海边,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海边,在进入情境以后,中小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主动感受情境之中的美好氛围,聆听悦耳的歌声,对歌曲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多元感官在情境内部也得到联动[2]

(二)激发小学生的听觉提高敏感程度

学习音乐学科的一个关键就是发挥听觉的作用,由此可见,音乐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使中小学生的听觉变得更为敏感,能够做到利用听觉明确不同音乐曲目所表达的情感差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音乐教师可以为中小学生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使中小学生能够准确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以及乐器能够进行演奏的原理,拓展中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范围。与此同时,音乐教师需要对音乐教材之中的内容进行梳理,找到课本内部曲目的不同乐器演奏片段,要求中小学生深入体会不同乐器所表达的不同情绪,进而有效锻炼中小学生的听觉,使中小学生的听觉以及头脑反应更加敏感,为多元感官的联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该歌曲为世界范围内知名度较高的歌曲,所以音乐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找到多种乐器、多种人声演绎的版本,然后在课堂内部为中小学生播放。在多个版本播放结束以后,音乐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每段音乐对应了哪一种乐器,并说出其中的原因。中小学生在认真聆听曲目之后,能够根据已经学习的知识,完成对不同乐器的分辨,其听觉感官得到了强化。

再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将两种不同的音乐曲目,同时进行播放,然后要求中小学生对比。教材内部提供的歌曲《无锡景》和《沂蒙山小调》,都属于我国的民歌,但是二者的风格截然不同,中小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会因为听觉感官给出了不同的反馈,对两首歌曲产生深入研究和学习的欲望。音乐教师则应当为中小学生讲解不同民歌的创作背景、地方特色,以此调动中小学生其他的感官,真正做到多元的感官联动,同时加深中小学生的记忆。

(三)通过练习实践达成感官多元联动

学习音乐学科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实践中“学以致用”,音乐学科具备强烈的实践性,中小学生在课堂内部促进自身的多元感官联动,可以通过实践活跃课堂内部的气氛,促进中小学生的耳、眼、脑、动作之间协同配合,这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作用。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小学生设计难易程度适中的实践内容[3]

例如,在歌曲的试听环节结束以后,音乐教师可以要求中小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尝试运用拍手或者击打三角铁的方式,呈现出正确的歌曲节奏,在此类实践活动之中,中小学生可以明确节奏对于音乐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良好的节奏感。不仅如此,音乐教师可以将原本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整理成为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帮助中小学生进行理解并且记忆,促进小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重视自身的感官联动情况。

结论:综上所述,音乐学科是一门重视实践活动的美育学科,同时音乐学科关注中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官开发。因此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师需要积极行动,主动寻找并且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中小学生的多元感官,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达成联动,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科能力,以及学科相关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胜.畅游“乐”海,魅力无限——谈中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变革[J].中国音乐剧,2023,(05):70-74.

[2]郑惠.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音乐“听赏与评述”教学策略探究[J].辽宁教育,2024,(03):76-79.

[3]潘娜.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S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