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性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生活性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丁红梅

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小学 432400

摘要: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美,认识美存在于我们周边,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积极挖掘并利用生活性资源,引导学生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中挖掘美的元素,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要探索不同种类的生活性资源,利用它们拓展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之美,运用美术技巧展现生活、美化生活,提升美术核心素养。文章探析生活性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生活性资源;小学美术;应用;

一、指向课程需要,探索生活性资源的类型

生活性资源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教师要结合美术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的周边选择合适的资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美”的环境中。挖掘自然资源是拓展生活性资源的好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郊游、踏青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比如,在“水墨山水画”主题绘画创作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的水墨山水画作品,帮助他们掌握水墨山水画的基本创作技巧,还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中,挖掘自然中可利用的创作资源。教师可以从“景美”“情美”“情景交融”这三个环节入手,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景美”体验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户外活动,让学生欣赏雾气缭绕的山水,观看朦胧的山岚创造的视觉盛宴。学生会想到,山水画浓淡晕染的方式,正好能体现出这种山水之美。在“情美”体验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互动交流,让他们说说这些美景让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抒发内心愉悦、舒畅之情。在“情景交融”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用笔墨展现自然风光,并同时将内心感受融入画作中。在美景的启发下,学生激活了内心体验,产生了想要创造美的想法。

  二、聚焦课程标准,拓展生活性资源的途径

(一)动手操作,创作艺术造型

在运用生活性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师要聚焦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优化课程设计。新课标认为要“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可以设计动手操作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艺术造型的设计,进而提升他们的美术综合素养。

捏泥人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各种泥人艺术品,让学生观察泥人的动作、表情,看看它们和真实生活中的人有什么相似之处,体会泥人的神韵。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挖掘生活资源,让他们观察不同事件中的人,采用抓拍、速写的方法,定格动作瞬间,看看这些人物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学生还可以用模仿秀的方式,展现某个动作定格,让其他同学猜猜这是在做什么。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捏泥人创作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些最能体现生活的动作定格,在此基础上捏制泥人。学生要注意体现出泥人的动作细节和神态表情,力求展现出生活的原貌。例如,在呈现“吃东西”这个动作时,可以通过“鼓起的腮帮子”这个细节优化造型设计。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将欣赏、表现、创造融合在一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能得到全面提升。

  (二)学科整合,提升综合素养

新课标认为要“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学科整合法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灵活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进而提升综合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将语文和美术整合在一起,开展“班刊作文插图设计”活动。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假如你是班刊的编辑,现在你需要选择一篇优秀作文,并为其配上合适的插图,你认为要如何做呢?”学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展开思考。第一是要读懂作文,了解作文讲述的内容和揭示的主题思想,进而选择和作文主题相贴合的插图。例如,有一篇作文写的是作者春游期间做好人好事的经过,那么该作文的重点在于体现人的精神世界,在配图的时候就不能只配风景画,而应该展现出相应的事件。第二是要懂得整体规划,了解班刊的整体画风。学生在为作文设计插图的时候,也要体现班刊的整体风格。在学科整合类活动中,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三、基于认知特点,创新生活性资源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生成丰富情感

在运用生活性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一些创新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创设情境,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引导他们生成丰富的情感。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创作,绘画效果会更好。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官结合起来,开展“听音乐画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游戏,播放某些生活场景中常见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说说其关联的生活事件。如热闹喜庆的音乐常常暗示过年,而结婚进行曲则表示婚礼等。由此,学生能感受到音乐的画面感,唤醒已有的生活体验。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音乐作品,让学生展开联想,在脑海中还原具体的生活场景,说说其中蕴藏着什么生活事件。如《妈妈的吻》这样温馨的音乐,常常让学生联想到妈妈关怀、爱护自己的生活事件。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符合音乐情境的生活场景,并将情感融入画作中。在熟悉的生活情境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积极主动地创作。

  (二)参与实践,深化审美意识

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基于这个特点,组织他们参与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生活性资源,用掌握的美术知识服务生活、改造生活,提升审美意识。

手提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教师可以结合它,组织学生参与手提袋创意设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手提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给他们展示各种不同样式的手提袋,让学生认识到实用和美之间并不矛盾。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并尝试从这些看似无用的物品中体会“美”。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手提袋的制作要领,并让学生将收集到的废旧物品融入手提袋的设计中。学生要试着从造型、色彩搭配等方面展现出自己的审美创意。在造型方面,要突破传统的长方形造型,试着加入菱形、圆形、三角形、扇形等其他造型。在色彩搭配上,要尝试运用剪切、粘贴、缝补等方法,将不同颜色的废旧物品融合在一起,让色彩更丰富。此外,学生还可以将废旧物品制作成小装饰物,添加在手提袋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利用生活性资源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一些符合他们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提升审美认知能力。

四、结语

美术课程的设计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强调美术知识和技能在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美术的独特价值。教师要积极挖掘生活性资源,利用不同类型的资源展开创新性教学,打通课堂内外的界限,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提升美术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冯迪垒.美术教学自创绘本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0(2):61-63.

[2] 张学而.小学美术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J].教学与管理,2020(1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