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段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2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杨雅莉

浦江黄宅镇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其它能力之根本。但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地认为阅读与文科学习有关,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导致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差,看不懂、读不透数学中的文本描述,为此在解题过程中错误百出。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   理解   能力    培养

片段一:师:同学们,请阅读数学书第xx页。

学生都翻开了书,有些学生煞有其事在认真的看书,但是没过一两分钟,就有学生举手:“老师,我看完了。”

还有许多学生虽然翻开了书,却不知该做什么事,只好做起了别的事。

片段二:两位数学老师在办公室聊天。

师甲:我们班好多学生只会做计算题,一碰到填空或解决问题就一动不会动。

师乙:对呀,我们班也是,题目也不会看。

……

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其它能力之根本。然而在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忽视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总认为阅读只与语文有关,其结果使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看或看不懂数学书、读不透数学问题、不能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解决与实际有关的问题。而由于数学阅读能力差,读不懂、理解不透题意导致解题错误的,更是让我们老师头痛。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呢?我在数学教学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学生一旦对其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由此可见,浓厚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前提。

1、利用数学小故事

低段学生往往喜欢读童话故事,我就针对学生的特点,找一些数学小故事给学生读,或自己编一些数学小故事,注上拼音让学生读。例如:

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高斯

高斯是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 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当然,在学生阅读时我是有要求的,让他们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数学问题。对于刚开始阅读数学故事的孩子们,我就放低要求,让他们在读故事时把自己认为与数学有关的词句划下来,再反复读几遍。学生在接触数学小故事后,往往会发出“数学也有这么有趣的故事啊!”这样的感叹。我们就趁热打铁告诉学生,数学故事可多可有趣了,就需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探索。我想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是不是会浓一点了呢?

2、创设生活化的阅读内容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我把生活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阅读,从情境图中获得数学信息,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小熊购物》时,我就用课件出示了超市一角,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各种物品的单价用于解决问题。课后,我还要求学生去超市好好观察一下,自己购买的物品自己算算要付多少钱,并把收集到的数学信息记录下来。

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既理解了超市购物架上所标数的意义,而且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布置完作业就有学生问“老师,这题怎么做?”“老师,这题什么什么要不要写的?”“老师,这个圈里是不是填……”等等,弄得我们老师头痛。分析其根本原因是许多学生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他们往往依赖与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平时教学时总是有意识的让学生读题,并让学生尝试着解答题意,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碰到题中有不认识的字,就给他们注上拼音再让学生读题。而且我要求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让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并让学生拿起笔划出或圈出关键词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义。学生读完后,对于还不理解的地方再拿出来讨论,直到完全理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2、判断题“太阳从东边升起,从东边落下。”很多学生会打上勾,但如果我们问学生:太阳从哪面升起,从哪面落下。学生都能答对,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针对这一现象,我要求学生要读完题目在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低年级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理解的方法:

1、找关键字、词

关键字、词往往是理解掌握题意的重点。前面我提到在让学生读题时,用笔划出或圈出关键字、词,这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把下列算式按得数从大到小排列。

20-5    20+5     20÷5   30÷5   

(    )>(    )>(    )>(    ) 

很多学生会把直接把得数填上去。当我要求学生把什么拿来排列给它圈出来再答题后,发现学生的错误降低了许多。

2、运用转化与替代

例如:问2的4倍是多少,学生都知道。但换成小鸭有2只,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4倍,小鸭有几只?有部分学生就会出错。因为他们对是小鸭4倍感到不理解。而转化成数,小鸭就是2,也就是:小鸡(的只数)是2的4倍。几次下来,学生自己也会分析,能够把数抽出来,把文字信息转化成有明确的数量的数学模型。这样题目的难度一下子就降低了,自然也就容易解决了。当然要学生学会转化与替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加强。

3、借助操作活动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智力发展还是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通过操作、摆弄、作图等外部动作的刺激,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在解决问题时,遇到需要拐个弯的,很多学生感到束手无策。

例如:一条绳子对折后,再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开,绳子被剪成了(     )段。

如果单单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我让学生撕下一条纸条,再动手操作,问题就赢刃而解了。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思考,全面透彻地理解题意,做到手脑并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要求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华,《设计“阅读理解题”加强能力培养》,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2季国栋,《数学阅读不应成为失落的世界》,浙江:教学月刊社,2008。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