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方式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的范围内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挑选出符合实验研究标准需要的患者共计260例。将这些患者通过圆桌分布概率的分组方式分成两个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以便作比较;两组中均有130例,观察组患者均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疾病诊断,对照组患者均通过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来诊断病情。将两组的诊断结果进行详细对比。 结果:观察组的诊断敏感性(即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检查发现,包括左室扩大、左房增大、左心肌肥厚、主动脉弹性减退,检出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左心房诊断情况(E/A值、射血分数、左房内径以及左房内径/主动脉内径)中,左房内径以及左房内径/主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利于医生确诊疾病,在某种程度上对患者的疾病治疗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

  • 标签: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高血压性心脏病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心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并以列线图形式构建新疆地区心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9年295例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使用列线图构建心原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系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优劣性。结果295例患者中,30 d死亡182例为死亡组,未发生死亡113例为生存组。死亡组与生存组性别构成、年龄、ICU时间、收缩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凝血酶原时间、血钾、血糖、血肌酐、总胆红素、碳酸氢根、碱剩余、乳酸、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及呼吸衰竭、肝病、肾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乳酸和收缩压为心原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00、1.10、1.30、1.29和1.04,95% CI 1.00~1.00、1.01~1.18、1.00~1.68、1.01~1.65和1.02~1.07,P<0.01或<0.05)。对多因素分析得到的独立影响因素再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分析选择建模变量,纳入列线图模型的变量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列线图模型在经过500次Bootstrap自抽样内部验证后,得到的C指数为0.805,曲线下面积为0.846,最佳阈值0.486,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3.1%。结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为心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心原性休克的早期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休克,心原性 预后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心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并以列线图形式构建新疆地区心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9年295例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使用列线图构建心原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系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优劣性。结果295例患者中,30 d死亡182例为死亡组,未发生死亡113例为生存组。死亡组与生存组性别构成、年龄、ICU时间、收缩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凝血酶原时间、血钾、血糖、血肌酐、总胆红素、碳酸氢根、碱剩余、乳酸、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及呼吸衰竭、肝病、肾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乳酸和收缩压为心原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00、1.10、1.30、1.29和1.04,95% CI 1.00~1.00、1.01~1.18、1.00~1.68、1.01~1.65和1.02~1.07,P<0.01或<0.05)。对多因素分析得到的独立影响因素再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分析选择建模变量,纳入列线图模型的变量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列线图模型在经过500次Bootstrap自抽样内部验证后,得到的C指数为0.805,曲线下面积为0.846,最佳阈值0.486,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3.1%。结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为心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心原性休克的早期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休克,心原性 预后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泌尿系统结石(urinary stone disease,USD)与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基于2014年3月至5月北京平谷区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主要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5岁以上的常驻居民,所有受试者均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肾脏超声检查(确定有无USD)。留取血液及首次晨尿标本用于测定血肌酐、血糖等。采用自动化外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及踝臂血压比(ankle-brachial index,ABI)。PAD的定义为任意一侧ABI<0.9。结果共纳入10 281名受试者,USD的患病率为5.66%,PAD的患病率为3.95%。与无USD者相比,持续性USD者PAD患病率升高(8.26%比3.90%,P<0.001),baPWV值增加[(16.3±3.5)m/s比(15.5±3.2)m/s,P<0.001]。多因素校正后,持续性USD者发生PAD的风险仍为无USD者的2.066倍(OR=2.066,95%CI 1.276~3.343,P=0.003)。亚组分析中≥60岁老年人、女性、慢性肾脏病及中心性肥胖人群中持续性USD者发生PAD的风险显著增加。结论普通人群中持续性USD者发生PAD的风险以及baPWV值均高于非USD人群,USD患者尤其是持续性、反复复发的USD患者应注意筛查血管疾病的风险。

  • 标签: 尿路结石 外周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方法 血管硬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