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对心肺复苏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培训的质量管理及其效果持续性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从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管理现状及不足、培训质量在增强群众学习及救助自信心中的作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质量影响因素及复训时间要求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我国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强调标准化训练、刻意训练、精熟训练、全员训练、知识与技能的长期保持、使用有益工具提高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等,以期提高公众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使学员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从而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助率和生存率,促使人民健康事业持续发展。

  • 标签: 心肺复苏 非医务人员 培训,质量管理 启示
  • 简介:摘要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一种结核病。早期诊断能明显改善预后,但目前尚缺乏敏感、高效的诊断手段,脑脊液实验室检测对TBM的诊断至关重要。本文就TBM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脑脊液实验室检测方法新进展及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有潜力的脑脊液新诊断标志物进行综述,重点讨论这些诊断方法的优势和局限,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为新诊断方法的研究提供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巨噬细胞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DR-Mtb)感染模型的吞噬和杀菌功能特点,探讨其在吞噬杀菌过程中免疫应答和代谢功能的变化,为完善巨噬细胞在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建立巨噬细胞MDR-Mtb和H37Rv株感染模型,采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计数、液相芯片技术和Cholesterol Assay试剂盒分别观察MDR-Mtb对巨噬细胞吞噬和杀菌功能、分泌细胞因子[Th1因子(IL-12/23 p40、IL-27和TNF-α)、Th2因子(IL-6和IL-10)]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CFU计数逐渐增高,至感染后24 h达峰值;胞外CFU计数逐渐降低,至感染后24 h达低值。感染后48 h,胞内CFU计数较感染后24 h降低,胞外CFU计数则较感染后24 h增高(P<0.05),均与感染后4 h相接近(P>0.05)。感染后8~48 h,MDR-TB组胞内CFU计数均低于H37Rv组,而胞外CFU计数则高于H37Rv组(P<0.05)。(2)MDR-TB组巨噬细胞上清液IL-12/23 p40、IL-27、TNF-α、IL-6和IL-10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感染后4 h相比较,仅感染后24 h、48 h的TNF-α和IL-6表达量增高(P<0.05)。与H37Rv组相比较,MDR-TB组感染后48 h的IL-12/23 p40和TNF-α及感染后24 h的IL-6表达量降低,而其感染后48 h的IL-27表达量则增高(P<0.05)。(3)MDR-TB组感染后24 h、48 h胆固醇的表达量较感染后4 h降低,且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与H37Rv组各时间点胆固醇表达量相接近(P>0.05)。(4)当感染后24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达峰值时,仅TNF-α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48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降低时仅IL-6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MDR-TB组胞内CFU计数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时,胆固醇表达量呈现降低趋势。结论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可诱导其吞噬和杀菌功能,刺激相关Th1和Th2因子高表达,利用和消耗胆固醇。但此作用弱于H37Rv标准株。

  • 标签: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胆固醇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儿童原发性喉部巨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例(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患儿女,10岁,因“睡眠打鼾伴呼吸不畅3个月”于2018年10月31日至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术前行喉镜及CT检查示喉部左侧类圆形孤立肿物,入院诊断为喉部肿物。入院后,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行支撑喉镜喉肿物切除术,肿物为2 cm×2 cm×1 cm大小质中肿块,术后病理诊断为IMT。术后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复发,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出血作为神经内科常见急重症,是成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血肿扩大与脑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是脑出血治疗的关键靶点,既往控制血肿扩大的研究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和诊治中应该重视实施干预的时间窗,在有效时间窗内进行降压、止血等抗血肿扩大治疗。此外,建立脑出血早期绿色通道有重要意义,能够缩短脑出血患者的就诊时间,达到在抗血肿扩大治疗时间窗内予以有效干预的目的。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扩大 治疗时间窗 绿色通道
  • 简介:摘要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对心肺复苏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培训的质量管理及其效果持续性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从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管理现状及不足、培训质量在增强群众学习及救助自信心中的作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质量影响因素及复训时间要求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我国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强调标准化训练、刻意训练、精熟训练、全员训练、知识与技能的长期保持、使用有益工具提高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等,以期提高公众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使学员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从而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助率和生存率,促使人民健康事业持续发展。

  • 标签: 心肺复苏 非医务人员 培训,质量管理 启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北省D8基因型麻疹病毒输入性疫情流行及基因型特征。方法对麻疹监测病例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对采集的急性期咽拭子标本进行荧光定量RT-PCR鉴定、病毒分离培养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监测到输入性D8基因型麻疹病例36例,主要集中在邯郸市的8个县(区),其中成安县确诊病例数最多,占报告病例数的58.33%(21/36),所有病例均出现了发热和出疹症状,2岁以下病例及无免疫史病例分别占全部发病数的55.55%(20/36)和86.11%(31/36),发生肺炎的儿童数占患病儿童总数的44.12%(15/34)。经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输入性D8基因型与D8基因型WHO参考株(D8-Manchester.UNK/30.94)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4%~98.6%和97.3%,与我国本土基因型H1基因型参考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8%~93.1%和93.3%。结论D8基因型麻疹病毒输入性疫情已造成河北省内的本土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麻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置疫情,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类疫苗的覆盖率和及时接种率,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 标签: 麻疹病毒 基因型 特征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石家庄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相关性及其滞后效应。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7-2019年石家庄市手足口病逐日发病数据、中国气象数据网的各气象监测点地面逐小时气象数据。运用R 3.6.2软件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日均气温为15~26 ℃时,滞后3~6 d的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增加,滞后3 d时发病风险最大(RR=1.03,95%CI:1.00~1.06)。当日均相对湿度>80%时,滞后5~18 d的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增加,滞后9 d时发病风险最大(RR=1.04,95%CI:1.02~1.06)。当日均气压为999~1 007 hPa时,滞后5~8 d的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滞后6 d时的发病风险最大(RR=1.01,95%CI:1.00~1.02)。当日降水量为15~32 mm时,滞后3~18 d的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增加,滞后6 d的发病风险最大(RR=1.11,95%CI:1.02~1.19)。结论2017-2019年石家庄市气象因素中,日均气温较高(15~26 ℃)、日均相对湿度较高(>80%)、日均气压较低(999~1 007 hPa)和日降水量较高(15~32 mm)都会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均与手足口病发病存在相关性,并有一定的滞后性,可作为手足口病疫情预警的参数。

  • 标签: 手足口病 气象因素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滋阴化痰方调控外泌体对小鼠胃癌皮下瘤的干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第4代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泌体对照组和低、高剂量组,低、高剂量组分别加入25、100 μg/ml的滋阴化痰方进行干预,48 h后提取各组MGC-803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将20只BALB/c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泌体对照组、滋阴化痰方低剂量组、滋阴化痰方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5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分别经眼眶注射对应组细胞提取的外泌体,每只10 μg/次,隔日1次,共15次;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末次给药后以SGC-7901细胞接种小鼠建立肿瘤模型。观测小鼠体重及成瘤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CD31)、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滋阴化痰方高剂量组肿瘤重量[(170.00±10.00)mg比(343.33±20.82)mg]降低(P<0.05),肿瘤CD31[(37.43±0.55)比(63.30±0.85)]、VEGF[(11.37±1.19)比(70.30±0.72)]、bFGF[(43.77±1.53)比(84.97±1.86)]表达均降低(P<0.05)。与外泌体对照组比较,滋阴化痰方低、高剂量组CD31、VEGF、bFGF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滋阴化痰方可调控外泌体抑制小鼠胃癌皮下瘤的生长,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有关。

  • 标签: 外泌体 胃癌 血管新生 滋阴化痰方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与初诊成年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55例初诊ITP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ITP组(n=55)。患者年龄为(42.6±11.8)岁;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为36例。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完全反应(CR)、有效和无效3个亚组。并且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性别、年龄匹配的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n=30)。对所有ITP患者采取初始治疗方案,对血小板计数<30×109/L伴出血者加用联合治疗方案。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TP组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体检当日的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并分析ITP组患者治疗前上述指标与其ITP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ITP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及ITP组组内治疗前、后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的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3个亚组间上述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ITP组患者血清25(OH)D3、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与其ITP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2020060),所有受试对象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 ITP组55例患者接受治疗2个月后,其疗效评估系CR、有效及无效者分别为28、12和15例,并将其分别纳入CR亚组(n=28)、有效亚组(n=12)和无效亚组(n=15)。ITP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7%(40/55)。② ITP组患者治疗前,血清25(OH)D3水平为(10.3± 3.8)n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5.5±5.3) ng/mL,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为(219.6±79.4) nmol/L,显著高于后者的(159.8±52.3)nmol/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54、3.702, P<0.001、<0.001)。治疗后,2组受试者血清25(OH)D3[(13.2±4.7)ng/mL比(15.5±5.3)ng/mL]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187.6±63.7)nmol/L比(159.8±52.3) nmol/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6、2.038, P=0.039、0.045)。ITP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1、2.332,P=0.001、0.022)。③ CR、有效和无效亚组患者治疗前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682、1.140,P=0.078、0.327);3个亚组治疗后上述2个指标分别进行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57、4.458,P=0.009、0.016)。其中,CR亚组治疗后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2、2.077,P=0.018、0.043)。④治疗前,ITP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其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Ig)M(PAIgM)、血小板表面相关IgG(PAIgG)和血小板表面相关补体C3(PAC3)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27、-0.319、-0.436、-0.347,P=0.006、0.015、0.008、0.009),与其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关系(r=0.778、P=0.001);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则与其上述4个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15、0.279、0.352、0.308,P=0.008、0.029、0.011、0.017),与其血小板计数则呈负相关关系(r=-0.639、P=0.002)。⑤治疗前,ITP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83、P<0.001)。结论25(OH)D3缺乏与初诊成年人ITP的发病相关,血清25(OH)D3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的异常可能参与初诊成年人ITP的发生、发展。补充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可能是成年人ITP的新治疗方法。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维生素D缺乏 25羟维生素D 维生素D受体 成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miR-143和miR-182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短期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在发病后14 d或出院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短期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患者短期临床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miR-143及miR-182对AIS患者短期临床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58例AIS患者,年龄(65.80±12.36)岁,男性105例(66.46%);95例(60.1%)转归良好,63例(39.9%)转归不良。转归不良组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血清miR-143及miR-182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1.98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15~3.617;P=0.03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2.108,95% CI 1.406~4.103;P=0.013)、基线NIHSS评分(OR 2.584,95% CI 1.675~4.505;P=0.005)、miR-143(OR 3.205,95% CI 2.370~6.180;P<0.001)及miR-182(OR 2.802,95% CI 1.905~5.516;P<0.001)为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43及miR-182联合预测AIS患者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35(95% CI 0.873~0.992),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5%和87.0%。结论血清miR-143及miR-182升高与AIS患者短期转归不良密切相关,两者联合对AIS患者短期转归不良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微RNAs 治疗结果 试验预期值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4年河北省1~29岁人群HBV感染流行特征,为评估乙型肝炎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8个疾病监测点1~29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信息包括出生日期、年龄、民族、性别等。采集血液样本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的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和抗-HBc阳性率。结果2014年调查分析1~29岁人群1 015名,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08%、53.50%和6.60%。不同年龄组(1~4岁组、5~14岁组和15~29岁组)的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59.62和43.23,P均<0.01)。抗-HBs阳性率在汉族中为51.98%,在满族中为68.18%,在其他民族中为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2,P<0.05)。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出生人群(即2002—2013年出生)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分别为0.29%、57.65%和3.38%,三项血清标志物在不同时期人群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13.12、14.43和52.58,P均<0.05)。本次调查共检出8种组合模式,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模式是抗-HBs单项阳性和5项指标全阴性,检出率分别为49.06%和44.34%。结论河北省1~29岁人群HBsAg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出生的人群HBsAg阳性率已降至1%以下,表明国家实施的乙型肝炎免疫预防策略是有效的。

  • 标签: 肝炎,乙型 血清学 疫苗 人群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