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卓西平(dizocilpine,MK-801)重复给药建立的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的海马灰质体积和候选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将出生后28 d的30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K-801中剂量组(0.25 mg/kg)、MK-801高剂量组(0.50 mg/kg)和生理盐水(5 mL/kg)组,每组10只,大鼠按照分组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4 d,1次/d。大鼠在出生后60 d依次进行旷场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和Y迷宫实验,分别检测自发活动、探索能力、焦虑程度和物体识别记忆能力以及空间工作记忆;在出生后67 d时采用结构磁共振成像检测大鼠海马灰质体积的变化;在出生后70 d采用qRT-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候选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1)行为学结果表明,3组大鼠的运动总距离、中央区域活动时间、新物体识别指数、自发正确交替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5,10.11,13.62,11.99,均P<0.05)。MK-801中剂量组和MK-801高剂量组大鼠的运动总距离[(21.44±2.17)m,(22.87±1.96)m]均高于生理盐水组[(18.70±1.88)m](均P<0.05),中央区域活动的时间[(3.24±1.58)s,(2.50±1.32)s]均低于生理盐水组[(6.05±2.48)s](均P<0.01),新物体识别指数[(56.10±3.99)%,(54.00±6.41)%]均低于生理盐水组[(65.90±5.65)%](均P<0.01),自发正确交替率[(54.60±7.03)%,(51.60±8.84)%]均低于生理盐水组[(68.40±8.57)%](均P<0.01)。(2)结构磁共振成像结果表明,3组大鼠海马灰质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4,P<0.001)。MK-801中剂量组和MK-801高剂量组大鼠的海马灰质体积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均P<0.05)。(3)通过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4个候选免疫相关的基因:神经肽Y、生长抑素、胆囊收缩素和速激肽1。qRT-PCR结果发现3组大鼠海马神经肽Y、生长抑素和胆囊收缩素的mRNA表达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1,10.43,5.85,均P<0.05),3组间速激肽1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8,P>0.05)。MK-801高剂量组大鼠海马神经肽Y、生长抑素和胆囊收缩素的mRNA水平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均P<0.05)。结论中剂量和高剂量MK-801给药均可导致大鼠海马灰质体积减小,但二者对海马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高剂量给药造成的影响更大。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地卓西平 磁共振成像 免疫相关基因 动物模型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EGFR)基因外显子19及21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20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肺腺癌患者683例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其中男性351例,女性332例,年龄25~89(62±11)岁。根据基因突变状态分为EGFR基因常见位点突变(外显子19、21突变)382例(突变组),包括外显子19突变者165例(外显子19突变亚组),外显子21突变者217例(外显子21突变亚组),及EGFR基因无突变301例(无突变组)。突变组与无突变组、外显子19突变亚组与外显子21突变亚组各特征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或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突变组与无突变组肺腺癌患者的性别分布、吸烟史、实体生长方式为主占比、周围型分布、肿瘤最大径(3 cm为截点)分布、毛刺征、磨玻璃密度影、充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肺内转移灶数目(10个为截点)、胸腔积液、坏死、胸内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女性(OR=5.230,95%CI 3.534~7.740,P<0.001)、无吸烟史(OR=2.970,95%CI 1.986~4.443,P<0.001)、磨玻璃密度影(OR=3.092,95%CI 1.746~5.477,P<0.001)、无坏死(OR=1.754,95%CI 1.047~2.939,P=0.033)、血管集束征(OR=3.129,95%CI 1.971~4.969,P<0.001)、胸膜凹陷征(OR=2.434,95%CI 1.680~3.526,P<0.001)及肺内转移灶≥10个(OR=2.242,95%CI 1.284~3.915,P=0.005)为肺腺癌EGFR基因外显子21及19突变的独立预测因素,以其构建的logistic模型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外显子21及19突变的AUC为0.804。EGFR基因外显子19突变亚组与外显子21突变亚组的性别分布、腺泡状为主生长方式占比、周围型分布、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管集束征(OR=1.833,95%CI 1.187~2.831,P=0.006)是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外显子21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鉴别腺癌EGFR基因外显子21突变与外显子19突变的AUC为0.604。结论肺腺癌EGFR常见位点突变与无突变、EGFR基因外显子19与外显子21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熟悉和掌握这些差异,有助于基因突变状态未知型肺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 标签: 腺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河北省2012—2019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建立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探讨其在河北省手足口病短期发病预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2—2019年河北省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使用R4.1.3软件对2012年1月—2019年6月的数据进行ARIMA模型拟合,利用最优模型对2019年7—12月的月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2012—201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456 814例,年均发病率为76.89/10万,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x2趋势=32 418.80,P<0.01),年递降率为18.36%。5—7月是发病大高峰期,病例占比达62.28%;男性患者发病数是女性患者的1.54倍,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年均发病率前三位为廊坊市、保定市和承德市。ARIMA(1,0,0)(0,1,2)12模型拟合度较好,各月发病率实际值均在预测值95%CI内。结论近年来河北省手足口病发病呈下降趋势,针对其流行特点,要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防控;构建的ARIMA(1,0,0)(0,1,2)12模型可用于河北省手足口病短期预测。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ARIMA 预测
  • 简介:摘要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对心肺复苏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培训的质量管理及其效果持续性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从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管理现状及不足、培训质量在增强群众学习及救助自信心中的作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质量影响因素及复训时间要求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我国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强调标准化训练、刻意训练、精熟训练、全员训练、知识与技能的长期保持、使用有益工具提高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等,以期提高公众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使学员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从而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助率和生存率,促使人民健康事业持续发展。

  • 标签: 心肺复苏 非医务人员 培训,质量管理 启示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28个月儿童的多发食道磁珠异物(esophageal magnetic beads)。患者,女,28个月,因“误咽异物致吞咽不适5 d”就诊。术前胸片提示多发磁珠异物嵌顿于食道上端,遂急诊全身麻醉下行食道异物取出术,术中发现磁珠异物已致食道穿孔并形成胸腔异物。在多科协作下,最终经胸外径路取出磁性异物。术后22 d出院,出院1个月随访无明显不适,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 154-5p(miR-154-5p)调控枯灵素2(CUL2)对子宫颈癌裸鼠模型的抑制作用。方法(1)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建立并筛选稳定过度表达miR-154-5p的子宫颈癌SiHa细胞株(miR-154-5p-OE组),以转染慢病毒空载体的SiHa细胞作为对照组(miR-154-5p-CO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两组细胞中miR-154-5p和CUL2 mRNA的表达。将两组SiHa细胞悬液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测量移植瘤体积。49 d后处死miR-154-5p-OE组和miR-154-5p-CO组裸鼠,剥离移植瘤,采用qRT-PCR技术、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miR-154-5p及CU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2)建立并筛选miR-154-5p与CUL2同时稳定过度表达的SiHa细胞株(CUL2-OE组),以转染过度表达miR-154-5p载体和空基因序列载体的SiHa细胞作为对照组(CUL2-CO组),进行功能回复实验,qRT-PCR技术检测两组细胞中CUL2 mRNA的表达。将两组SiHa细胞悬液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测量移植瘤体积。(3)将miR-154-5p-CO组和miR-154-5p-OE组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SiHa细胞悬液注射于裸鼠尾静脉内,建立裸鼠转移瘤模型,60 d后处死裸鼠,解剖肝、脾、肺、肾、子宫,采用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检测各器官的GFP信号强度。结果(1)与对照miR-154-5p-CO组SiHa细胞比较,miR-154-5p-OE组SiHa细胞中miR-154-5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00±0.23、22.30±16.29;t=3.92,P=0.001),CUL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1.00±0.95、0.62±0.07;t=9.67,P<0.001)。接种49 d后,与对照miR-154-5p-CO组裸鼠比较,miR-154-5p-OE组裸鼠移植瘤体积显著缩小[分别为(554.6±108.3)、(84.9±47.4)mm3;t=4.17,P<0.001];miR-154-5p-OE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miR-154-5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CU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1)。(2)功能回复实验中,与CUL2-CO组SiHa细胞比较,CUL2-OE组SiHa细胞中CUL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00±0.17、6.24±0.88;t=10.13,P<0.001)。接种31 d后,与对照CUL2-CO组裸鼠比较,CUL2-OE组裸鼠移植瘤体积显著增大[分别为(4.5±0.4)、(18.4±6.5)mm3;t=2.64,P=0.020]。(3)60 d后处死肿瘤转移模型裸鼠,空白组、miR-154-5p-CO组、miR-154-5p-OE组裸鼠的肝、脾、肺、肾、子宫的GFP信号强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且与miR-154-5p-CO组相比,miR-154-5p-OE组裸鼠的肺、子宫的GFP信号强度均显著下降(P均<0.001)。结论miR-154-5p可通过靶向调控CUL2在裸鼠体内发挥抑制子宫颈癌的作用,miR-154-5p可作为子宫颈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河北省四大区域日平均气温与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滞后效应与关联性。方法通过中国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收集2017年至2020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保定市、廊坊市、沧州市、石家庄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日发病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包括气温、日平均气温等,将11个地级市分为北、东、中、南部四大区域,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四大区域日平均气温对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非线性关系和滞后效应,应用冷热效应分析其对感染性腹泻发病影响的滞后效应关系。结果2017年至2020年河北省11个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231 008例,季节分布明显,呈现夏季大高峰、冬季小高峰双峰分布。河北省日平均气温与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风险的累积相对危险度呈现反"S"型暴露反应关系,低温(<13.67 ℃)和高温(>27.50 ℃)均会增加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当气温<13.00 ℃时,滞后时间与相对危险度呈"U"型趋势(滞后4~7 d,23~30 d);高于13.00 ℃时,呈倒"U"型趋势(滞后5~21 d)。4个不同区域比较显示,低温效应时(P5=-7.24 ℃),由南向北滞后时间由6 d延长到30 d;高温效应(P95=28.25 ℃)在滞后0 d危险因素就会出现,滞后时间由北向南逐渐变短,高温效应起效快、持续时间短。结论河北省日平均气温与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呈现反"S"非线性关系,低温和高温均可增加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低温的效应较高温的效应更显著、持续时间更长。

  • 标签: 气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其他感染性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间接共培养的方式,分析兔膝关节软骨单位对体外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2个月龄新西兰兔6只,购自山西医科大学动物中心。双侧股骨全层软骨组织依次酶解消化获取软骨细胞,联合酶解搅拌消化获取软骨单位。按2×105个/孔浓度接种于Transwell双层细胞培养板。实验组:软骨单位接种于上室,软骨细胞接种于下室;对照组:下室接种软骨细胞,上室未接种。分别在第2、4、6、8天提取各组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及磷脂结合蛋白V(Annexin V)和7-氨基-放线菌素D(7-AAD)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软骨细胞早期凋亡率。通过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软骨细胞增殖率检测。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早期凋亡率为(13.60±4.65)%,明显低于对照组[(24.76±2.69)%,t=8.271,P<0.01];第8天实验组早期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75±4.26)%比(42.48±6.06)%,t=7.419,P<0.01]。EdU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增殖率为(46.23±6.17)%明显高于对照组[(32.23±5.40)%,t=3.254,P<0.05]。PCNA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增殖率为(76.60±5.85)%明显高于对照组[(62.73±6.69)%,t=5.573,P<0.01];第8天实验组增殖率为(64.65±8.44)%明显高于对照组[(44.35±7.97)%,t=7.722,P<0.01]。结论软骨单位延缓了间接共培养后期软骨细的早期凋亡,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

  • 标签: 软骨单位 软骨细胞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家庭尿流检查(home-uroflowmetry,HUF)评估原发性夜间遗尿(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41例按照要求完成门诊尿流率检查(office-uroflowmetry,OUF)和48 h HUF的患儿。其中,男23例,年龄为(7. 3±2. 0)岁,范围为5~13岁,遗尿次数为2~7次/周;女18例,年龄为(7. 7±2. 3)岁,范围为5~14岁,遗尿次数为1~7次/周。分别记录患儿的排尿量(voided volume,VV)、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e flow rate,Qmax)、平均尿流率(average urine flow rate,Qave)、排尿时间(voiding time,VT)和尿流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OUF和48 h HUF分别记录到41次和568次(包括30次VV<50. 0 ml不能纳入统计分析)排尿。48 h HUF记录到的PNE患儿24 h排尿频率、夜间排尿频率、24 h VV和夜间尿量分别为(6. 9±1. 5)次、(1. 1±0. 5)次、(1 098. 1±163. 7) ml和(289. 6± 87. 2) ml。48 h HUF与OUF测得的VV为(163. 5±33. 0) ml比(209. 2±61. 7)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Qmax为(19. 0±3. 2)ml/s比(20. 6±4. 5)ml /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Qave为(9. 3±1. 9)ml/s比(10. 3±2. 7)ml/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VT为(17. 9±3. 1) s比(20. 9±4. 6) 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Altman-Bland分析显示VV、Qmax、Qave和VT分别仅有13/41、20/41、29/41和16/41的点位于临床可接受界限内,一致性差。对尿流曲线进行分析发现,OUF中Staccato尿流曲线发生率明显高于HUF (19. 5%比6. 3%)。结论HUF的结果更加符合患儿的生理状态,更加真实可靠,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优先选取HUF评估PNE患儿膀胱功能。

  • 标签: 遗尿 家庭尿流率检查 门诊尿流率检查 儿童 膀胱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对二次改良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定结果为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的营养代谢、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9年12月—2022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住院的500例经二次改良NRS 2002筛选为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纳入研究,按烧伤严重程度分为一般烧伤患者(450例)与严重烧伤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一般烧伤患者分为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和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每组225例;将严重烧伤患者分为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每组25例。各组患者在常规烧伤救治基础上分别采用相应的营养支持治疗。伤后1、3、7、14、21 d,记录4组患者摄入总能量及总蛋白质摄入量;检测4组患者血浆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外周血CD3阳性T细胞比例、CD4阳性T细胞计数、CD8阳性T细胞计数、CD4阳性T细胞与CD8阳性T细胞的比值、自然杀伤细胞比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游离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计算4组患者当日氮平衡。于伤后7、14、21 d,重新对4组患者行二次改良NRS 2002评分。记录4组患者治疗期间脓毒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严重烧伤2组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结果476例患者顺利完成试验,其中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213例[男112例、女101例,年龄(37±19)岁]、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218例[男115例、女103例,年龄(42±16)岁]、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22例[男女各11例、年龄(35±8)岁]、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35±8)岁]。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1 d摄入总能量明显更高(t=6.06,P<0.01),伤后7 d摄入总能量、伤后1 d总蛋白质摄入量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6.17、4.59,P<0.01)。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21 d摄入总能量明显低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t=2.70,P<0.01)。严重烧伤2组患者伤后各时间点总蛋白质摄入量均相近(P>0.05)。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3、7、14、21 d前白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05、2.33、2.45、2.11,P<0.05),伤后7、14、21 d白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30、2.56、2.15,P<0.05),伤后7、14 d转铁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1.99、2.27,P<0.05),伤后14、21 d氮平衡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51、2.07,P<0.05),伤后21 d二次改良NRS 2002评分明显更低(t=1.99,P<0.05)。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相比,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3、7、14、21 d 前白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50、2.64、2.18、2.39,P<0.05),伤后7、14、21 d白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27、2.39、2.69,P<0.05),伤后14、21 d转铁蛋白和氮平衡均明显更高而二次改良NRS 2002评分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2.30、2.35,2.41、2.16,2.31、2.73,P<0.05)。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7、14、21 d IgA、IgG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19、2.36、2.17,2.49、1.97、2.24,P<0.05),伤后21 d IgM明显更高(t=2.06,P<0.05),伤后3、7、14、21 d CD3阳性T细胞比例、CD4阳性T细胞与CD8阳性T细胞的比值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49、2.25、2.33、2.41,2.39、2.24、2.46、2.18,P<0.05),伤后14、21 d CD4阳性T细胞计数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15、2.27,P<0.05)而CD8阳性T细胞计数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2.58、2.35,P<0.05),伤后7、14、21 d自然杀伤细胞比例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53、2.21、2.36,P<0.05)。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相比,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7、14 d IgA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15、2.03,P<0.05),伤后7、14、21 d IgG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09、2.56、2.15,P<0.05),伤后21 d IgM明显更高(t=2.08,P<0.05),伤后14、21 d CD3阳性T细胞比例、CD4阳性T细胞计数和自然杀伤细胞比例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52、2.14,2.14、2.39,2.56、2.19,P<0.05),伤后7、14、21 d CD8阳性T细胞计数均明显更低而CD4阳性T细胞与CD8阳性T细胞的比值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27、2.81、2.01,2.11、2.69、2.05,P<0.05)。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14、21 d IL-6(t值分别为2.34、2.32,P<0.05)、游离mtDNA拷贝数均明显更低(Z值分别为-2.28、-2.34,P<0.05),伤后7、14、21 d sTREM-1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2.02、2.94、3.72,P<0.05)。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相比,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7、14、21 d IL-6和sTREM-1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2.15、2.29、2.47,2.43、2.07、2.32,P<0.05),伤后14、21 d游离mtDNA拷贝数均明显更低(Z值分别为-2.49、-2.21,P<0.05)。治疗期间,一般烧伤2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相近(P>0.05),严重烧伤2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相近(P>0.05)。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住ICU时间为(11±3)d,明显短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的(14±3)d(t=3.12,P<0.01)。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t=3.11,P<0.01),严重烧伤2组患者住院时间相近(P>0.05)。结论对二次改良NRS 2002评定为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应用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缩短一般烧伤患者住院时间和严重烧伤患者住ICU时间。

  • 标签: 烧伤 营养评价 营养支持 肠道营养 免疫 感染 炎症趋化因子类 营养风险筛查
  • 作者: 孙印旗 苏通 高伟 张海霞 宋杏 罗晓燕 董辉 马琳 赵俊琴 刘世友 韩光跃 魏亚梅 师鉴 郝海燕 韩旭 李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病防治与消毒所,石家庄 050021,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防治所,石家庄 050021,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办公室,石家庄 050021,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信息所,石家庄 050021,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石家庄 050021,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石家庄 050021,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防治所,石家庄 050021,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所,石家庄 05002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0年河北省湖北输入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COVID-19)聚集性疫情特征,为该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4月河北省报告63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63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共涉及病例301例,男女比例0.97:1,中位年龄45.00岁,职业以农民为主(48.84%)。河北11个设区市均有聚集疫情报告,报告起数最多的是保定市10起(28例),其次石家庄9起(31例)、沧州9起(52例),各地发病数与手机定位活跃度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0.161,P=0.035)。69.85%(44/63)的疫情为家庭聚集,家庭内的聚餐或聚会导致58.96%病例发生。40起(63.49%)为湖北输入型疫情,疫情规模2~40例不等。仅发生一代病例事件14起(34.15%),二代病例事件23起(56.10%),三代病例事件4起(9.76%)。一代病例与二代续发病例的代际间隔平均为5.07 d(95%CI:[3.16~6.99]),中位6 d,二代与三代平均为8.86 d(95%CI:[6.87~10.85]),中位7 d。16例续发病例平均潜伏期5.1 d(95%CI:[3.74~6.51])。结论2020年1—4月河北省COVID-19聚集性疫情为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家庭内部的聚餐、聚会等密切接触是造成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疫情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期间河北省发现的3例病毒感染者异常排毒情况,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政策和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期间3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发现过程,通过分析感染者历次病毒核酸采集时间和检测结果,并结合续发病例的感染时间或其导致接触环境样本阳性时间,判断病毒感染者的异常排毒特征。结果3例感染者在首次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前,均导致了续发病例的感染或接触环境样本的污染,即出现了排毒情况,与此同时3例感染者都出现过连续多次呼吸道样本病毒核酸呈阴性的检测结果。结论"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期间新冠病毒感染者存在不连续排毒的异常排毒情况,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感染者排毒规律的监测,指导防疫政策和措施的及时调整。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排毒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存在高血压的心血管相关疾病住院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焦虑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愿抽样法,选取2021年9—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21例心血管相关疾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病历疾病诊断中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119例)和非高血压组(102例)。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水平评估,应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hs-CRP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s-CRP与焦虑水平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hs-CRP异常(>3 mg/L)者的焦虑风险是hs-CRP正常(≤3 mg/L)者的4.293倍(95%CI:1.569~11.748,P=0.005),有焦虑者的hs-CRP异常风险是无焦虑者的3.878倍(95%CI:1.495~10.062,P=0.005),处于轻度和中重度焦虑水平者的hs-CRP异常风险分别是无焦虑者的4.525倍(95%CI:1.392~14.714,P=0.012)和3.286倍(95%CI:0.911~11.357,P=0.070);非高血压组无上述显著性关联。结论存在高血压的心血管相关疾病住院患者hs-CRP升高与焦虑存在相互关系。

  • 标签: 高血压 超敏C-反应蛋白 焦虑 相互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3种接种程序基础免疫后的免疫原性。方法选择≥2月龄健康婴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分成3组,应用Sabin株含有Ⅰ型、Ⅱ型和Ⅲ型的脊灰灭活疫苗(sIPV)和口服含有Ⅰ型和Ⅲ型的脊灰减毒疫苗(bOPV),按照1剂sIPV+2剂bOPV(1sIPV+2bOPV组)、2剂sIPV+1剂bOPV(2sIPV+1bOPV组)和全程sIPV(3sIPV组)3种程序完成基础免疫,分别采集3组基础免疫前和基础免疫后28~42 d双份血清,应用细胞微量中和试验测定脊灰中和抗体。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以及χ²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组共205名受试者完成脊灰疫苗基础免疫后血清脊灰中和抗体Ⅰ型、Ⅱ型和Ⅲ型阳转率均高于97.00%、阳性率均高于98.00%、几何平均滴度(GMT)较基础免疫前均大幅度升高,3组Ⅰ型、Ⅱ型和Ⅲ型基础免疫前后阳性率、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免疫后GMT均为Ⅰ型最高,Ⅲ型次之,Ⅱ型最低,Ⅱ型GMT水平 2sIPV+1bOPV组、3sIPV组均高于1sIPV+2bOPV 组。结论3组基础免疫后血清脊灰中和抗体均处于高水平,对脊灰病毒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但不同程序基础免疫后脊灰中和抗体水平存在一定差异,2sIPV+1bOPV组、3sIPV组对Ⅱ型脊灰病毒的免疫原性优于1sIPV+2bOPV组。

  • 标签: 脊髓灰质炎 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在60岁及以上人群中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设计开展临床研究,于2020年5月,在河北省任丘市招募符合标准的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共纳入受试者422名(Ⅰ、Ⅱ期临床试验分别为72、350名)。按照0、28 d的免疫程序随机接种2剂次试验疫苗或安慰剂。Ⅰ期受试者随机分为中剂量、高剂量组,每个剂量组按照2∶1的比例分别接种试验疫苗和安慰剂,Ⅱ期受试者按照2∶2∶2∶1的比例随机分成4组,分别接种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试验疫苗和安慰剂。采用定期随访和主动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观察疫苗接种后28 d内的不良反应,并分析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422名研究对象年龄为(66.45±4.70)岁,男性占48.82%(206/422);低、中、高3个剂量疫苗接种组和安慰剂组分别纳入100、124、124、74 名。剔除1名未接种疫苗者后,共将421名至少接种1剂次疫苗者纳入安全性分析。接种完第1剂或第2剂后28 d内,共有20.67%(87/421)的受试者发生不良反应(征集性和非征集性)。76名发生严重程度1级不良反应[18.05%(76/421)];22名发生严重程度2级不良反应[5.23%(22/421)];未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共有19.71%(83/421)的受试者发生征集性不良反应,1级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为接种部位的疼痛,其次是发热和疲劳乏力;2级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为发热、疲劳乏力,其次为肌肉痛和接种部位红晕。共有2.61%(11/421)受试者发生非征集性不良反应。共有1.66%(7/421)受试者在疫苗接种后发生了严重不良事件,未发现与疫苗接种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应用于60岁及以上人群时安全性较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随机对照试验 老年人 灭活疫苗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一种结核病。早期诊断能明显改善预后,但目前尚缺乏敏感、高效的诊断手段,脑脊液实验室检测对TBM的诊断至关重要。本文就TBM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脑脊液实验室检测方法新进展及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有潜力的脑脊液新诊断标志物进行综述,重点讨论这些诊断方法的优势和局限,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为新诊断方法的研究提供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巨噬细胞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DR-Mtb)感染模型的吞噬和杀菌功能特点,探讨其在吞噬杀菌过程中免疫应答和代谢功能的变化,为完善巨噬细胞在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建立巨噬细胞MDR-Mtb和H37Rv株感染模型,采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计数、液相芯片技术和Cholesterol Assay试剂盒分别观察MDR-Mtb对巨噬细胞吞噬和杀菌功能、分泌细胞因子[Th1因子(IL-12/23 p40、IL-27和TNF-α)、Th2因子(IL-6和IL-10)]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CFU计数逐渐增高,至感染后24 h达峰值;胞外CFU计数逐渐降低,至感染后24 h达低值。感染后48 h,胞内CFU计数较感染后24 h降低,胞外CFU计数则较感染后24 h增高(P<0.05),均与感染后4 h相接近(P>0.05)。感染后8~48 h,MDR-TB组胞内CFU计数均低于H37Rv组,而胞外CFU计数则高于H37Rv组(P<0.05)。(2)MDR-TB组巨噬细胞上清液IL-12/23 p40、IL-27、TNF-α、IL-6和IL-10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感染后4 h相比较,仅感染后24 h、48 h的TNF-α和IL-6表达量增高(P<0.05)。与H37Rv组相比较,MDR-TB组感染后48 h的IL-12/23 p40和TNF-α及感染后24 h的IL-6表达量降低,而其感染后48 h的IL-27表达量则增高(P<0.05)。(3)MDR-TB组感染后24 h、48 h胆固醇的表达量较感染后4 h降低,且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与H37Rv组各时间点胆固醇表达量相接近(P>0.05)。(4)当感染后24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达峰值时,仅TNF-α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48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降低时仅IL-6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MDR-TB组胞内CFU计数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时,胆固醇表达量呈现降低趋势。结论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可诱导其吞噬和杀菌功能,刺激相关Th1和Th2因子高表达,利用和消耗胆固醇。但此作用弱于H37Rv标准株。

  • 标签: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胆固醇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儿童原发性喉部巨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例(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患儿女,10岁,因“睡眠打鼾伴呼吸不畅3个月”于2018年10月31日至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术前行喉镜及CT检查示喉部左侧类圆形孤立肿物,入院诊断为喉部肿物。入院后,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行支撑喉镜喉肿物切除术,肿物为2 cm×2 cm×1 cm大小质中肿块,术后病理诊断为IMT。术后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复发,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出血作为神经内科常见急重症,是成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血肿扩大与脑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是脑出血治疗的关键靶点,既往控制血肿扩大的研究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和诊治中应该重视实施干预的时间窗,在有效时间窗内进行降压、止血等抗血肿扩大治疗。此外,建立脑出血早期绿色通道有重要意义,能够缩短脑出血患者的就诊时间,达到在抗血肿扩大治疗时间窗内予以有效干预的目的。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扩大 治疗时间窗 绿色通道
  • 简介:摘要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对心肺复苏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培训的质量管理及其效果持续性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从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管理现状及不足、培训质量在增强群众学习及救助自信心中的作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质量影响因素及复训时间要求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我国公众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强调标准化训练、刻意训练、精熟训练、全员训练、知识与技能的长期保持、使用有益工具提高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等,以期提高公众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使学员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从而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助率和生存率,促使人民健康事业持续发展。

  • 标签: 心肺复苏 非医务人员 培训,质量管理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