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减重代谢手术是治疗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快速、有效的方法。为了维持减重效果和防止并发症发生,减重代谢手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本研究将对减重代谢手术患者自我管理研究现状、评估工具、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目前研究和实践中待解决的问题,旨在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高减重代谢手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 标签: 肥胖 减重代谢手术 自我管理 依从性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病例信息呈现格式化模板及其软件对麻醉病例汇报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至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的60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1名学员采用麻醉病例信息呈现格式化模板软件收集病例资料,对照组29名学员采用传统方法收集病例资料。采用第8周测试和结业考试的病例汇报文本考核、病例汇报口述考核和问卷调查结果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学员第8周病例汇报文本考核和口述考核成绩分别为(93.1±1.5)分和(87.9±4.9)分;对照组学员第8周病例汇报文本考核和口述考核成绩分别为(73.1±5.9)分和(68.9±7.7)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行2周补充教学后,于第10周进行结业考试,试验组学员病例汇报文本考核和口述考核成绩分别为(93.3±3.2)分和(88.2±4.2)分,对照组学员病例汇报文本考核和口述考核成绩分别为(94.1±2.2)分和(87.6±8.4)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组的学员均认为麻醉病例信息呈现格式化模板对提高拟讨论病例的信息呈现完整性、临床麻醉管理的水平、有效掌握基础知识等方面"非常有帮助"。结论与传统收集病例资料的方法相比,使用麻醉病例信息呈现格式化模板收集病例资料能够促进学员对麻醉病例汇报的掌握,为麻醉病例相关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 标签: 麻醉学 病例信息 格式化 模板 软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微小RNA-34c(miR-34c)表达与糖尿病足溃疡(DFU)以及糖尿病足骨髓炎(DFO)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共入选6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无足溃疡患者(T2DM组)、112名2型糖尿病合并足溃疡患者(DFU组)和60名糖耐量正常的对照人群(NC组)。根据有无合并骨髓炎,将112例DFU患者再分为2组:骨髓炎组(DFO组)64例,非骨髓炎组(NDFO组)48例。应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方法测定受试者外周血miR-34c水平,并对DFU以及DFO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T2DM组外周血miR-34c表达水平较NC组显著增高[2.99(1.45~6.22)对1.01(0.89~1.52), P<0.05],DFU组外周血miR-34c表达水平较T2DM组显著增高[9.65(6.15~18.63)对2.99(1.45~6.22), P<0.01]。此外,与NDFO组相比较,DFO组外周血miR-34c表达水平也显著增高[13.46(8.89~19.11)对6.02(5.93~14.72), P<0.01]。DFU患者外周血miR-34c表达水平与足溃疡的截肢率呈正相关(P=0.030),与8周后足溃疡愈合率呈负相关(P=0.0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表达的miR-34c均为DFU以及DFO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52,4.13;均P<0.01)。结论2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外周血miR-34c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DFU以及DFO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相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足溃疡 糖尿病足骨髓炎 微小RNA-34c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18家医院的14万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的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国18家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4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3 889例(143 889只右眼)的眼部生物学参数资料。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轴向、前房深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等眼球参数采用IOLMaster 500测量,获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各医院将资料整理分析后提交给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进行总体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χ²检验等分析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轴向在不同性别、年龄、前房深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中的分布差异。结果143 889例患者中女性84 319例,男性59 570例;年龄为72(65~78)岁;角膜散光度数为0.84(0.51~1.33)D,散光度数≥0.75 D者80 895例(56.22%),散光度数≥1.00 D者57 304例(39.83%)。女性角膜散光度数为0.87(0.53~1.37)D,男性为0.82(0.50~1.29)D(U=-14.891);女性顺规散光比例为33.26%(28 046/84 319),逆规散光比例为49.08%(41 385/84 319);男性顺规散光比例为34.26%(20 408/59 570),逆规散光比例为46.91%(27 945/59 570)(χ²=70.9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年龄增加,角膜散光度数先由0.94(0.57~1.48)D减少至0.75(0.46~1.18)D,后又增大至1.19(0.74~1.7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 263.438,P<0.05),变化的转折在61~70岁。随着年龄的增大,顺规散光比例减小[由77.50%(396/511)减少至12.50%(3/24)],逆规散光比例增大[由11.15%(57/511)增大至79.07%(34/43)],斜向散光比例变化不大[17.02%(16/94)至19.92%(245/1 230)],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0 174.496,P<0.05)。前房越浅,角膜散光度数越大,由0.82(0.51~1.31)D增大至1.05(0.61~1.56)D;逆规散光比例越大,由47.32%(60 207/127 227)增大至51.69%(184/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09.961,χ²=120.995;均P<0.05)。平均角膜屈光力越大,角膜散光度数越大,由0.80(0.49~1.33)D增大至0.95(0.58~1.53)D;逆规散光比例越小,由52.84%(4 963/9 392)减小至39.97%(9 023/22 5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808.562,χ²=752.147;均P<0.05)。不同眼轴长度相比,当眼轴长度>25.00 mm时,角膜散光度数最大,为1.04(0.62~1.65)D;逆规散光比例最大,为49.00%(10 964/22 3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 071.198,χ²=131.130;均P<0.05)。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轴向以逆规散光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角膜散光度数有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65岁为顺规散光向逆规散光变化的转折点。前房越浅,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以及逆规散光比例越大。当眼轴长度>25.00 mm时,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逆规散光比例最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6-62)

  • 标签: 白内障 散光 轴长度,眼 前房 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LenSx和LenSAR两种不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操作平台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4至11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患者86例(90只眼),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LenSx组44例(45只眼),LenSAR组42例(45只眼)。手术过程中获得下列观察指标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操作性指标包括尝试对接次数、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时间、预劈核时间、飞秒激光发射总时间、负压吸引眼球的总时长;临床效果指标包括飞秒激光前后的眼压变化、结膜下出血率、晶状体前囊膜是否切开完整、前囊膜切口圆度、前囊膜切口居中性(前囊膜切口是否全周包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前囊膜切口撕裂率、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率。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χ²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晶状体核硬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enSx组和LenSAR组尝试对接次数分别为1(1~4)、1(1~2)次,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时间分别为13.00(10.00~22.00)、3.00(1.00~3.00)s,飞秒激光预劈核时间分别为(16.67±3.36)、(12.38±4.36)s,飞秒激光发射总时间分别为(30.49±3.53)、(15.36±4.29)s,负压吸引固定眼球的总时长分别为(97.23±19.96)、(123.76±16.81)s,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3,-8.71;t=-5.23,-18.26,6.82;均P<0.05)。两组患眼飞秒激光术后眼压平均值均较术前升高,LenSx组和LenSAR组术后与术前眼压差值分别为(2.99±4.66)、(5.64±5.42)mmHg(1 mmHg=0.133 kPa);结膜下出血率分别为33.3%(15/45)、8.9%(4/4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χ²=6.67;均P<0.05)。两组晶状体前囊膜完整切开率、前囊膜切口圆度、前囊膜切口全周包裹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前囊膜切口撕裂率、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enSAR对接过程便捷,结膜下出血少;LenSx总负压吸引时间短,眼压升高较低。(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30-535)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晶体囊撕裂术 激光,飞秒 对比研究 眼内压 结膜下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最高序贯脏器衰竭(SOFA)评分、平均SOFA评分用于革兰阳性(G+)/革兰阴性(G-)主要致病菌所致脓毒症患者临床结局预测的价值。方法纳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ICU、综合ICU 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于入院时即刻留取血培养、痰培养,分离致病菌,将培养结果阳性患者按照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G+和G-致病菌2组。在入院时、24 h、48 h、72 h、4 d、5 d......出院/死亡时间点,采集患者呼吸系统(PO2/FiO2)、肝脏(总胆红素)、肾脏(肌酐)、心血管系统(平均动脉压)、血凝(血小板计数)、神经系统(GCS评分)指标,行SOFA评分,计算平均SOFA评分。结果纳入脓毒症患者62例,其中女20例,男42例,平均年龄(65.79±14.17)岁。G+组28例,G-组34例。患者器官衰竭数目与最高SOFA评分明确相关(G+组男性患者相关系数为0.927,G-组女性患者相关系数为0.847,P<0.05;G-组男性患者关系数为0.719,P<0.01)。最高SOFA评分与患者死亡结局明确相关(G+组相关系数为0.480,G-组相关系数为0.621,P<0.0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各组最高SOFA评分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平均SOFA评分ROC的AUC。结论最高SOFA评分与患者器官衰竭数目、患者死亡结局均相关,最高SOFA评分对于患者死亡结局的预测价值更大。

  • 标签: SOFA评分 革兰阳性细菌 革兰阴性细菌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扫频光相干生物测量仪(OA-2000)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前生物测量中的检出率、操作性及一致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780例1 030眼。采用OA-2000、部分光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500和低相干光学测量仪Lenstar-LS900对患者眼球进行生物测量,记录并比较3种仪器眼轴长度(AL)的检出率、信息输入时间、检查时间、从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到打印时间以及总操作时长;分析3种仪器测量的AL、前房深度(ACD)、最小角膜屈光力径线上角膜曲率(Kf)、最大角膜屈光力径线上角膜曲率(Ks)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OA-2000的AL检出率为94.95%,明显高于IOLMaster 500和Lenstar-LS900的83.98%和8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171,P<0.001;χ2=46.208,P<0.001)。OA-2000的总操作时长为(109.34±2.22)s,明显短于Lenstar-LS900的(135.64±5.5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2000与IOLMaster 500测量AL、ACD、Kf、Ks的结果均呈强正相关(r=0.999、0.937、0.996、0.996,均P<0.001);OA-2000与Lenstar-LS900测量AL、ACD、Kf、Ks的结果均呈强正相关(r=0.999、0.965、0.995、0.996,均P<0.001)。OA-2000与IOLMaster 500、Lenstar-LS900测量AL的95%一致性界限(LoA)分别为-0.19~0.20 mm和-0.13~0.17 mm,测量ACD的95% LoA分别为-0.23~0.23 mm和-0.18~0.16 mm,测量Kf的95% LoA分别为-0.48~0.47 D和-0.64~0.65 D,测量Ks的95% LoA分别为-0.49~0.47 D和-0.60~0.61 D。结论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眼,OA-2000、IOLMaster 500和Lenstar-LS900测量AL、ACD、Kf、Ks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同时OA-2000的AL检出率更高,操作更快捷。

  • 标签: 高度近视 白内障 生物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