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形成原因以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针对我科收治的下肢静脉形成的80例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对于此组病例患者进行总结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并给予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此组患者经密切的临床观察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后,均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下肢静脉的形成并给予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减少静脉的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疾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下肢静脉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静脉障碍性疾病,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类血栓类型。据调查资料显示,下肢静脉形成率高达0.14%~0.16%,且在近年来,随着影响因素的不断增多,下肢静脉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若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阻碍该病的进展,则极易导致该病进展成为肺栓塞,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下肢静脉形成进行可靠的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妇产科疾病 术后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责任制护理对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3月-2023年4月我院接收的66名宫颈癌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参照组33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3例,采取责任制护理。研究并比较双方患者的护理情况,涵盖患者护理满意度、焦虑抑郁情绪、并发症发生率、下肢静脉发生率等方面。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参照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低于参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下肢静脉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责任制护理应用于宫颈癌护理当中,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能够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可降低下肢静脉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宫颈癌 责任制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作者: 邵翔 司超增 甄凯元 张竹 王静 王丁一 雷洁萍 万钧 谢万木 翟振国 王辰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20期
  • 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 ,中日友好医院信息中心,北京 100029 ,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所,北京 100029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 100730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730 ,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所临床研究数据与项目管理平台,北京 100029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相关性静脉栓塞症(VTE)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确诊为急性VTE的患者。根据患者VTE事件是否发生在住院期间或发生VTE前90 d内是否有住院经历(内科患者住院超过2 d或外科患者在麻醉下进行手术)分为医院相关性VTE组(HA-VTE组)和社区相关性VTE组(CA-VTE组)。比较两组之间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结局事件之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7例急性VTE患者,HA-VTE组266例,CA-VTE组171例。在危险因素方面,CA-VTE组更多合并静脉曲张、久坐、长途旅行,HA-VTE组更多合并近期手术(<1个月)、卧床、活动性恶性肿瘤、肺部感染、急性脑梗死、骨折、中心静脉置管等危险因素(均P<0.05)。CA-VTE组患者下肢疼痛、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均显著高于HA-VTE组(均P<0.05),HA-VTE组患者合并较少临床症状但猝死比例更高(0比3.4%,P=0.035)。在HA-VTE患者中,有92.8%的患者VTE发生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内,中位时间为13 d。在全因死亡率方面,HA-VTE组高于CA-VTE组(8.3%比1.2%,P<0.001),其中住院期间发生VTE的患者高于出院后90 d内发生VTE的患者(12.2%比3.4%,P<0.001)。结论超过半数VTE事件的发生与近期住院经历相关。与CA-VTE相比,HA-VTE的常见危险因素不同、合并较少临床症状但全因死亡率更高。应增加对于住院患者VTE的关注,减少HA-VTE事件的发生。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住院 疾病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验证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在内科住院患者中筛选静脉栓塞症(VTE)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住院患者中确诊为VTE的432例患者作为VTE组,以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时期同科室的出院诊断非VTE的864例内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2组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Padua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评分,比较2种风险评估模型评分情况。结果VTE组患者Padua风险评估模型评分高于对照组[(2.92±0.18)分比(1.25±0.10)分,t=16.241,P<0.05]。VTE组患者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评分高于对照组[(3.27±0.19)分比(1.64±0.11)分,t=14.245,P<0.05]。2组患者随着2种风险评估模型评分的升高,发生VTE的风险也相应增高,经Padua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判定为VTE高危患者(评分≥4分)发生VTE的风险分别是低危患者的12.72倍(95% CI:9.00~17.98,P<0.05)与8.17倍(95% CI:6.00~11.12,P<0.05)。VTE组患者经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判定为VTE高危患者占比高于Padua风险评估模型(48.61%比39.12%,P<0.05)。结论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是基于个体危险因素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量化更加有效的VTE风险评估模型。

  • 标签: 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 内科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些年在临床肺癌的治疗过程中,静脉置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对于静脉置管在肺癌中的应用以及护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本文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临床静脉置管肺癌的治疗提供借鉴。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肺癌 应用进展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活性药物经外周及静脉泵入对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通过外周静脉泵入,另一组通过深静脉泵入,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反应。结果:静脉泵入组患者的血管反应时间较快,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物对改善患者血管功能具有较好的效果,相较于外周泵入的用药方式,对患者的影响更小,更能够有效保证治疗效果。

  • 标签: 血管活性药 外周泵入 深静脉 血管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常规及末梢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展开观察与对比,以探寻最佳的血常规检验方法。方法选取94例来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采血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静脉组与末梢血组,对比并评价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相比于末梢血组,静脉组患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小板(PLT)以及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的检验结果与标准品的标准值更为接近,且数据差异与末梢血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末梢血常规检验相比,静脉常规检验的稳定性及准确度更高,因此,为充分促进临床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可优先采用静脉常规的检验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易进行静脉采血以及需反复接受血检的患者,则可采取末梢血检验的方法。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静脉血检验 末梢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流动力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96例,根据患者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史,分为出血组(45例)和无出血组(51例),同时选择同期体检就诊的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彩超对门静脉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并将三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出血组、无出血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门静脉流量较高(P<0.05);平均血流速度较慢(P<0.05);门静脉内径扩大(P<0.05);肝硬化出血组、无出血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结论临床应用彩超对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观察不仅无创简便,且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诊断、病情进展情况的判断、治疗方案的指导及疗效观察等,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肝硬化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 上消化道出血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2-0283-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静脉假性静脉瘤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一例颈内静脉假性静脉瘤患者的超声表现和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学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例患者超声显示左侧颈部皮下软组织层一大小为38.6 mm×14.0 mm×29.9 mm无回声区,经宽为3.8 mm破口与左侧颈内静脉相通,内见一大小为12.9 mm×6.6 mm稍高回声团。彩色多普勒显示颈内静脉流经破口处与无回声区相通,稍高回声团内未见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于破口处可探及双向毛刺样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造影剂由颈内静脉经破口处流入无回声区内,无回声边缘及稍高回声团处呈造影剂充盈缺损,余处造影剂充盈良好。超声诊断:左侧颈内静脉假性静脉瘤并血栓形成。最终纳入23篇文献(35例颈部静脉假性静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复习,男12例,女23例,左侧15例,右侧20例,颈内静脉6例,颈外静脉27例,1例仅描述颈静脉,1例为锁骨上静脉。其中34例超声表现为皮下无回声肿块,1例表现为稍高回声,35例均可显示静脉壁破口。结论超声检查方便、快捷、可动态观察,对假性静脉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首选检查方法,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提高诊断信心。

  • 标签: 颈静脉 假性静脉瘤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静脉假性静脉瘤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一例颈内静脉假性静脉瘤患者的超声表现和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学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例患者超声显示左侧颈部皮下软组织层一大小为38.6 mm×14.0 mm×29.9 mm无回声区,经宽为3.8 mm破口与左侧颈内静脉相通,内见一大小为12.9 mm×6.6 mm稍高回声团。彩色多普勒显示颈内静脉流经破口处与无回声区相通,稍高回声团内未见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于破口处可探及双向毛刺样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造影剂由颈内静脉经破口处流入无回声区内,无回声边缘及稍高回声团处呈造影剂充盈缺损,余处造影剂充盈良好。超声诊断:左侧颈内静脉假性静脉瘤并血栓形成。最终纳入23篇文献(35例颈部静脉假性静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复习,男12例,女23例,左侧15例,右侧20例,颈内静脉6例,颈外静脉27例,1例仅描述颈静脉,1例为锁骨上静脉。其中34例超声表现为皮下无回声肿块,1例表现为稍高回声,35例均可显示静脉壁破口。结论超声检查方便、快捷、可动态观察,对假性静脉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首选检查方法,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提高诊断信心。

  • 标签: 颈静脉 假性静脉瘤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后围手术期下肢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在临床防治血栓中脉络舒通丸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应用脉络舒通丸和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即开始抗凝治疗,手术前1天停药,术后第2天继续用药。记录入院时、入院后第7天及术后14 d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量、红细胞计数变化量、术后引流管引流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入院后第7天血栓发生率为2例(4.54%),对照组为9例(1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0,P=0.036);观察组术后14 d血栓发生率为3例(6.82%),对照组为11例(22.92%),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4.611,P=0.032)。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前1 d和术后48 h血红蛋白变化量分别为(23.73±6.89) g/L与(22.10±5.18) g/L;红细胞计数变化量分别为(0.67±0.32)×1012/L与(0.56±0.36)×1012/L和术后引流管引流量分别为(100.27±23.73) ml与(102.40±20.90) ml;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防治血栓(OR=10.281,95%CI:1.609~65.689,P=0.014),患者高龄(OR=1.190,95%CI:1.061~1.336,P=0.003),入院时存在血栓(OR=8.346, 95%CI:1.773~39.281,P=0.007)是术后14 d发生下肢静脉的危险因素。结论脉络舒通丸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脉络舒通丸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是术后14 d下肢静脉形成的保护性因素,而高龄、入院时存在血栓是危险因素。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高龄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血栓 脉络舒通丸
  • 作者: 刘翠芳 袁伟 王静 李旭超 董楠 刘伟华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2-15
  • 出处:《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年12月
  • 机构: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妇科三病区  邮编:07100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接受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卵巢肿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研究共纳入198例观察对象,均为研究时段在本医院实施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卵巢肿瘤患者,即2018.11~2021.01,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观察对象均分成两组,即实验组(综合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以心理状态与依从性为观察指标,统计后展开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抑郁情绪评分与焦虑情绪评分进行比对,表明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抑郁情绪评分与焦虑情绪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且相比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降低幅度均更大(P﹤0.05)。两组患者的依从率展开比照,表明实验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接受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卵巢肿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有必要性,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同时可使患者的依从性提高,具有积极应用价值。

  • 标签: 心理状态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卵巢肿瘤 依从性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血栓性浅静脉炎:根据浅表静脉区的红肿和扪及压痛的条索状物特点诊断即可成立。本症常发生于长时间或反复静脉输液,特别是输入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阿魏酸钠注射液目前临床运用较广泛,临床尚未报道其致血栓性浅静脉炎。现报道1例如下。

  • 标签: 血栓性浅静脉炎 阿魏酸钠注射液 临床运用 浅表静脉 静脉输液 条索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静脉输液中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300例患儿纳入观察中,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应用Flacc量表评估患儿穿刺时疼痛度,并掌握患儿依从性、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穿刺时Flac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依从良好率为88.6%,一次穿刺成功率98.8%,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3.2%、86.5%(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穿刺疼痛度,提高患儿依从性和一次穿刺成功率。

  • 标签: 小儿 静脉输液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综合消肿治疗(CDT)在下肢静脉溃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10月在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伤口门诊收治的88例下肢静脉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伤口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实施改良CDT。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缩小率,随访3个月后记录两组的伤口治愈率和愈合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过程中对照组脱落3例,试验组脱落2例。干预4周后,试验组的伤口缩小率为(64.88±13.51)%,高于对照组的(55.20±1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试验组的愈合时间为(45.54±10.51)d,短于对照组的(53.81±11.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伤口治愈率为88.09%(37/42),高于对照组的60.97%(2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静脉溃疡护理中应用改良CDT,能促进伤口快速愈合,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下肢静脉溃疡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伤口愈合 下肢静脉溃疡 综合消肿治疗 淋巴水肿
  • 简介:摘要笔者报道1例76岁女性糖尿病足患者,因慢性肾脏病经右侧颈内静脉皮下隧道CUFF导管置管行规律血液透析。行超声心动图、CT心脏三维重建增强扫描及MRI心脏功能增强扫描示右心房占位,诊断为血液透析导管相关右心房血栓(CRAT)。给予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4.5个月,血栓明显减小,更换CUFF导管。术后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对于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行CUFF导管置管、规律血液透析的足病患者,应该警惕CRAT的发生。

  • 标签: 血液透析 导管 右心房 血栓 糖尿病足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IG)临床治疗儿童癫痫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至2011年期间患儿童癫痫的患者74例,设为治疗组。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以及患者疾病治疗的耐受性、安全性等免疫指标的改变进行了解,并且进行分析。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通过使用免疫比浊法对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检测。同时,取53例健康体质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应的免疫指标的对比。结果患者在进行免疫球蛋白的静脉注射的治疗后,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并且与正常儿童的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B淋巴细胞亚群指数相比较,在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有改善的趋势,并且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儿童癫痫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的静脉注射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疾病得到相对有效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积极意义。

  • 标签: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IG) 儿童癫痫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超声诊断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超声诊断的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患者的超声图像,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超声图像等临床资料。结果共完成左肾静脉超声检查3 519例,其中16例(0.45%)诊断为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其中男5例,女11例。所有患者均因尿常规隐血阳性就诊,其中合并左腰部不适等其他症状者共7例。超声均为首选检查方法。16例患者中,15例为完全腹主动脉后型即Ⅰ型,其中左肾静脉受压共13例,另有2例完全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未见受压。16例中1例为环主动脉型即Ⅲ型,两支均有受压。结论当临床怀疑"胡桃夹"现象,要求对左肾静脉做相应评估时,超声可作为左肾静脉检查的首选方法。超声可较清楚显示大部分患者左肾静脉走行,判断左肾静脉有无变异、有无受压。超声对Ⅰ型的敏感性最高,不易漏、误诊;Ⅲ型易漏诊,而Ⅱ型及Ⅳ型超声不易检出,可能与超声显像的局限性有关。

  • 标签: 主动脉,腹 肾静脉,左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超声诊断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超声诊断的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患者的超声图像,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超声图像等临床资料。结果共完成左肾静脉超声检查3 519例,其中16例(0.45%)诊断为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其中男5例,女11例。所有患者均因尿常规隐血阳性就诊,其中合并左腰部不适等其他症状者共7例。超声均为首选检查方法。16例患者中,15例为完全腹主动脉后型即Ⅰ型,其中左肾静脉受压共13例,另有2例完全腹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未见受压。16例中1例为环主动脉型即Ⅲ型,两支均有受压。结论当临床怀疑"胡桃夹"现象,要求对左肾静脉做相应评估时,超声可作为左肾静脉检查的首选方法。超声可较清楚显示大部分患者左肾静脉走行,判断左肾静脉有无变异、有无受压。超声对Ⅰ型的敏感性最高,不易漏、误诊;Ⅲ型易漏诊,而Ⅱ型及Ⅳ型超声不易检出,可能与超声显像的局限性有关。

  • 标签: 主动脉,腹 肾静脉,左 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