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作者: 杨欣荣 孙惠川 谢青 张万广 荚卫东 赵明 赵海涛 刘秀峰 周乐杜 严盛 徐立 王楠娅 丁元 朱小东 周俭 樊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 肝癌研究所,上海 20003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上海 20002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武汉 43003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脏外科,合肥 230001,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治疗科 华南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北京 100730,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肿瘤科,南京21000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脏外科,长沙 410008,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杭州 310009,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广州 510060,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
  • 简介:摘要甲磺酸仑伐替尼是一种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以及转染重排基因等靶点的口服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该药于2018年9月4日经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截至2023年2月,仑伐替尼已在我国上市4年余,积累了一系列临床研究证据。为了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使用仑伐替尼,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学者,采用德尔菲法,根据仑伐替尼上市前后的临床实践,参考其他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使用经验,经过多次共同讨论,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肝肿瘤 仑伐替尼 肝细胞癌 系统治疗 全程管理 合理应用 安全性
  •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已被临床医务人员广泛地接受并应用,近年来在肝胆胰外科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肝门部胆管癌是肝胆胰外科较为复杂的手术之一,传统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不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相对手术风险及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概率较高。为推进加速康复外科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患者的应用,本文以相关的文献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术后多模式镇痛、早期活动、饮食、引流管管理、出院和随访等方面入手,系统介绍了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加速康复的措施和经验,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并促进其早期康复。

  • 标签: 胆管肿瘤 康复 手术后医护 肝门部胆管癌 加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常因胆道梗阻引起胆道内压力增高从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起病急,疾病进展快,是胆道良性疾病死亡的首要病因,及时的胆道减压和胆汁引流是治疗AOSC及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及微创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以及内镜超声引导下胆道引流术等微创技术手段逐渐成为治疗AOSC的首选治疗方式,在AOSC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文献以及笔者在使用这些技术治疗AOSC过程中的一些个人体会,介绍了上述三种微创技术在治疗AOSC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各项技术的优缺点,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急腹症 胆管炎 治疗应用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微创技术
  • 作者: 朱昱 荚卫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山东大学医学院,济南 250012;浙江省台州医院肝胆胰外科 3170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脏外科,合肥 230001,山东大学医学院,济南 2500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脏外科,合肥 230001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切除术仍是HCC首选的治疗方式,然而其术后复发率高,特别是早期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HCC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可大致归纳为患者自身因素、肿瘤特性、治疗相关等三大原因。本文结合最新的相关研究文献,针对上述三大原因对HCC术后早期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影像组学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它从不同类型的影像学图像中提取高通量的成像数据,建立预测模型,从而以非侵入的方式指导临床治疗和改善疾病预后。虽然该领域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缺乏规范化的流程及评估标准,但仍然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肝细胞癌的影像组学分析将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预后评估等,从而推进临床治疗策略的持续改进,提供精准化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现介绍肝细胞癌的影像组学研究流程,并讨论其在肝细胞癌精准诊治中的应用进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肝细胞癌 人工智能 影像组学 治疗进展
  • 作者: 方驰华 张鹏 周伟平 周俭 戴朝六 刘景丰 荚卫东 梁霄 曾思略 文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 广东省数字医学临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282 ,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上海 20043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上海 200438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沈阳 110004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州 350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脏外科,合肥 23000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通外科,杭州 3100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精准诊治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我国7家医疗中心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精准诊治的1 6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 255例(75.4%),女性410例(24.6%),年龄(52.9±11.9)岁(范围:18~86岁)。采用质控化手段采集高质量亚毫米CT图像数据,使用同质化手段进行三维重建和三维可视化分析。记录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微血管侵犯、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资料等。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根据资料类型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1)三维可视化图像显示,1 665例患者的肿瘤最大径≤2 cm者155例(9.31%),>2~5 cm者551例(33.09%),>5~10 cm者636例(38.20%),>10 cm者323例(19.40%)。(2)肝脏血管的分型:①肝动脉:Ⅰ型(正常型)肝动脉1 494例(89.73%);变异肝动脉171例(10.27%),其中Ⅱ型35例,Ⅲ型38例,其他类型98例;②肝静脉:Ⅰ型(正常型)肝静脉1 195例(71.77%);变异肝静脉470例(28.23%),其中Ⅱ型376例,Ⅲ型94例;③门静脉:正常型门静脉1 315例(78.98%);变异门静脉350例(21.02%),其中Ⅰ型变异189例,Ⅱ型变异103例,Ⅲ型变异50例,Ⅳ型变异8例;④肝动脉并存门静脉变异24例(1.44%);⑤肝静脉并存门静脉变异113例(6.79%);⑥并存3种脉管变异4例(0.24%),其中肝动脉Ⅱ型变异、门静脉Ⅰ型变异并存肝静脉Ⅲ型变异2例;肝动脉Ⅲ型变异、门静脉Ⅲ型变异并存肝静脉Ⅱ型变异2例。(3)术前肝体积计算:总肝体积为1 499.3(514.4)ml[M(QR),范围:641.7~6 637.0 ml],肝切除体积为479.1(460.1)ml(范围:10.5~2 086.8 ml),剩余功能肝体积为959.9(460.4)ml(范围:306.1~5 638.0 ml)。(4)手术方式:解剖性肝切除1 458例(87.57%);非解剖性肝切除207例(12.43%)。(5)手术时间285(165)min(范围:40~720 min)。(6)术中出血量200(250)ml(范围:10~4 200 ml),术中输血346例(20.78%)。(7)病理学诊断:肝细胞肝癌1 371例(82.34%),胆管细胞癌260例(15.62%),混合性细胞癌34例(2.04%);微血管侵犯情况:M0期199例,M1期64例,M2期27例。(8)术后发生并发症207例(12.43%),其中Clavien-Dindo分级Ⅰ或Ⅱ级57例,Ⅲ或Ⅳ级147例,Ⅴ级3例;肝功能衰竭13例(0.78%),围手术期死亡3例(0.18%)。(9)随访时间21.0(17.8)个月(范围:3.0~96.0个月)。3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和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0%和56.5%,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9.7%和30.0%。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可在原发性肝癌解剖和形态精确诊断、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肝肿瘤 诊断 三维可视化 术前规划 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