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简称肝癌)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发现时已丧失手术机会,系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兴起给肝癌患者带来了希望,尤其是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方案已被国内外多个指南推荐作为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本文从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方案的应用现状、治疗失效后的应对策略、成本-效益分析以及不良反应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癌,肝细胞 阿替利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脾血管瘤是脾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随着仪器的进步,脾血管瘤的检出率日益提升,但其诊断精度仍有待提升,增强MR、超声造影、病理活检等检查手段在病灶鉴别方面具有优势。脾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手段一直存在争议,既往只有开腹脾切除术一种治疗方式。近年来"保脾"、"微创"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并出现了脾部分切除术、脾血管瘤消融术等新的治疗手段,但不同手段的选择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现就脾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血管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0—2017年中国胆囊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治疗与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单病种回顾性登记队列研究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理念,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胆囊癌研究小组(CRGGC)建立的中国胆囊癌多中心回顾性临床资料数据库中42家医院收治的6 159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1)病例来源情况。(2)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3)诊断情况。(4)外科治疗与预后情况。(5)综合治疗与预后情况。随访数据由CRGGC对各协作中心的临床随访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主要结局指标为手术治疗患者手术之日或未手术患者确诊之日起,至结局事件发生或随访截至时间的总体生存时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强迫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将P<0.1的因素引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后退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病例来源情况:42家医院中,三级甲等医院35家,三级乙等医院7家;胆囊癌收治高流量医院16家,非高流量医院26家。42家医院地域分布:中部地区9家,东北地区5家,东部地区22家,西部地区6家。6 159例患者地域分布:2 154例(34.973%)来自中部地区,705例(11.447%)来自东北地区,1 969例(31.969%)来自东部地区,1 331例(21.611%)来自西部地区。6 159例患者总体院均诊断与治疗数为(18.3±4.5)例/年;其中4 974例(80.760%)来源于高流量医院,院均诊断与治疗患者数为(38.8±8.9)例/年;1 185例(19.240%)来源于非高流量医院,院均诊断与治疗患者数为(5.7±1.9)例/年。(2)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6 159例患者确诊年龄为64(56,71)岁;其中男性2 247例(36.483%),确诊年龄为64(58,71)岁;女性3 912例(63.517%),确诊年龄为63(55,71)岁。性别比例为女性:男性=1.74∶1。3 886例(63.095%)患者确诊年龄为56~75岁。不同性别患者确诊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9,P<0.001)。(3)诊断情况:6 159例患者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 503例(40.640%),初步诊断非胆囊癌3 656例(59.360%)。未手术患者2 110例(34.259%),其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00例(9.479%),初步诊断为非胆囊癌1 910例(90.521%)。手术患者4 049例(65.741%),其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 303例(56.878%),初步诊断为非胆囊癌1 746例(43.122%)[术中诊断为胆囊癌774例(19.116%)、术后诊断为胆囊癌972例(24.006%)]。6 159例患者中,初步诊断前行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别为2 521例(40.932%)、2 335例(37.912%)、1 114例(18.087%),行血清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检测分别为3 259例(52.914%)、3 172例(51.502%)、4 016例(65.205%)。同一例患者可行多种检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医院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年龄(≥72岁),收治医院胆囊癌患者流量,初步诊断前超声检查,初步诊断前CT检查,初步诊断前MRI检查,初步诊断前CEA检测,初步诊断前血清CA19-9检测,初步诊断前血清CA125检测均是影响胆囊癌患者初步诊断为胆囊癌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45、1.98,0.69,0.68,2.43,0.41,1.63,0.41,0.39,0.42,95%可信区间为1.21~1.74、1.64~2.40,0.59~0.80,0.60~0.78,2.19~2.70,0.37~0.45,1.43~1.86,0.37~0.45,0.35~0.43,0.38~0.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医院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性别,年龄(≥72岁),收治医院胆囊癌患者流量,初步诊断前超声检查,初步诊断前CT检查,初步诊断前血清CA19-9检测是影响胆囊癌患者初步诊断为胆囊癌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6、1.42,0.89,0.67,1.85,1.56,1.57,0.39,95%可信区间为1.13~1.64、1.16~1.73,0.79~0.99,0.57~0.78,1.60~2.14,1.38~1.77,1.38~1.79,0.35~0.43,P<0.05)。(4)外科治疗与预后情况:4 04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2 447例(60.435%)分期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0期、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Ⅳa期、Ⅳb期分别为85例(3.474%)、201例(8.214%)、71例(2.902%)、890例(36.371%)、382例(15.611%)、33例(1.348%)、785例(32.080%)。2 447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5.75个月(95%可信区间为52.78~58.35),术后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3.46个月(95%可信区间为21.23~25.71)。0期、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Ⅳa期、Ⅳb期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12.47,P<0.001)。4 04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可切除性肿瘤2 988例(73.796%),不可切除性肿瘤177例(4.371%),可切除性无法评估884例(21.833%)。2 988例可切除性肿瘤患者中,根治性切除2 036例(68.139%),非根治性切除504例(16.867%),手术根治性无法评估448例(14.994%)。2 447例分期和随访资料完整的手术治疗患者中,不可切除性肿瘤53例(2.166%),可切除性肿瘤非根治性切除300例(12.260%),可切除性肿瘤根治性切除1 441例(58.888%),无法评估653例(26.686%)。733例未手术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未手术、不可切除性肿瘤手术治疗、可切除性肿瘤非根治性切除、可切除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1.04,P<0.001)。(5)综合治疗与预后情况:6 159例患者中,541例(8.784%)行术后辅助化疗和晚期化疗,76例(1.234%)行放疗。1 170例进展期(Ⅲa期及以上)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126例(10.769%),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1 044例(89.231%),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3,P=0.629)。658例Ⅲa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66例(10.030%),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592例(89.970%),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5,P=0.817)。512例≥Ⅲb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60例(11.719%),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452例(88.281%),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50,P=0.220)。结论我国胆囊癌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超过半数确诊年龄为56~75岁。初步诊断前行超声和CT检查、血清CA19-9检测是初步诊断胆囊癌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可改进治疗决策、改善患者预后。我国胆囊癌辅助化疗尚不规范且比例较低。

  • 标签: 胆道肿瘤 术前诊断 外科治疗 辅助治疗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2月至2018年11月施行胸腔镜辅助微波消融治疗的6例Ⅶ、Ⅷ段膈顶部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胸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无中转开腹手术。5例肿瘤初次达到完全消融,1例肿瘤消融不完全者经补救消融后达到完全消融;1例因合并严重脾功能亢进术后腹腔内渗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时间8~43个月,所有患者局部消融部位病变无进展,3例肝内复发,1例发生胸腰椎转移。我们认为本方法安全可行,是一种治疗Ⅶ、Ⅷ段膈顶部小肝癌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 简介:摘要脾血管瘤是脾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随着仪器的进步,脾血管瘤的检出率日益提升,但其诊断精度仍有待提升,增强MR、超声造影、病理活检等检查手段在病灶鉴别方面具有优势。脾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手段一直存在争议,既往只有开腹脾切除术一种治疗方式。近年来"保脾"、"微创"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并出现了脾部分切除术、脾血管瘤消融术等新的治疗手段,但不同手段的选择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现就脾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血管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微波消融是一种可有效杀灭肿瘤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由于其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现已广泛地应用于肝细胞癌的治疗上,有时也可与其他手段联合应用,与之匹配的新技术、新应用也成为了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门。

  • 标签: 消融技术 肝细胞癌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方驰华 张鹏 周伟平 周俭 戴朝六 刘景丰 荚卫东 梁霄 曾思略 文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 广东省数字医学临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282 ,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上海 20043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上海 200438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沈阳 110004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州 350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脏外科,合肥 23000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通外科,杭州 3100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精准诊治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我国7家医疗中心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精准诊治的1 6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 255例(75.4%),女性410例(24.6%),年龄(52.9±11.9)岁(范围:18~86岁)。采用质控化手段采集高质量亚毫米CT图像数据,使用同质化手段进行三维重建和三维可视化分析。记录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微血管侵犯、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资料等。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根据资料类型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1)三维可视化图像显示,1 665例患者的肿瘤最大径≤2 cm者155例(9.31%),>2~5 cm者551例(33.09%),>5~10 cm者636例(38.20%),>10 cm者323例(19.40%)。(2)肝脏血管的分型:①肝动脉:Ⅰ型(正常型)肝动脉1 494例(89.73%);变异肝动脉171例(10.27%),其中Ⅱ型35例,Ⅲ型38例,其他类型98例;②肝静脉:Ⅰ型(正常型)肝静脉1 195例(71.77%);变异肝静脉470例(28.23%),其中Ⅱ型376例,Ⅲ型94例;③门静脉:正常型门静脉1 315例(78.98%);变异门静脉350例(21.02%),其中Ⅰ型变异189例,Ⅱ型变异103例,Ⅲ型变异50例,Ⅳ型变异8例;④肝动脉并存门静脉变异24例(1.44%);⑤肝静脉并存门静脉变异113例(6.79%);⑥并存3种脉管变异4例(0.24%),其中肝动脉Ⅱ型变异、门静脉Ⅰ型变异并存肝静脉Ⅲ型变异2例;肝动脉Ⅲ型变异、门静脉Ⅲ型变异并存肝静脉Ⅱ型变异2例。(3)术前肝体积计算:总肝体积为1 499.3(514.4)ml[M(QR),范围:641.7~6 637.0 ml],肝切除体积为479.1(460.1)ml(范围:10.5~2 086.8 ml),剩余功能肝体积为959.9(460.4)ml(范围:306.1~5 638.0 ml)。(4)手术方式:解剖性肝切除1 458例(87.57%);非解剖性肝切除207例(12.43%)。(5)手术时间285(165)min(范围:40~720 min)。(6)术中出血量200(250)ml(范围:10~4 200 ml),术中输血346例(20.78%)。(7)病理学诊断:肝细胞肝癌1 371例(82.34%),胆管细胞癌260例(15.62%),混合性细胞癌34例(2.04%);微血管侵犯情况:M0期199例,M1期64例,M2期27例。(8)术后发生并发症207例(12.43%),其中Clavien-Dindo分级Ⅰ或Ⅱ级57例,Ⅲ或Ⅳ级147例,Ⅴ级3例;肝功能衰竭13例(0.78%),围手术期死亡3例(0.18%)。(9)随访时间21.0(17.8)个月(范围:3.0~96.0个月)。3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和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0%和56.5%,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9.7%和30.0%。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可在原发性肝癌解剖和形态精确诊断、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肝肿瘤 诊断 三维可视化 术前规划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根治性手术是胆囊癌(GBC)唯一可能治愈的方式。在精准外科理念的指导下,基于胆囊癌AJCC TNM分期,合理选择手术治疗策略,对改善病人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于0期与T1a期胆囊癌,只要术中胆囊完整无破损、胆囊管切缘阴性,单纯的胆囊切除就可以实现根治切除。对于T1b、T2期胆囊癌,为了实现根治性切除术,需要根据T分期确定肝切除范围,并联合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对于意外胆囊癌,病理证实T1b期以上,需尽早追加根治性手术。然而GBC分期越晚,有关是否手术以及手术方式的争议越多。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手术的逐步推广,GBC腹腔镜手术治疗正逐步摆脱手术技术的限制,治疗效果逐渐被临床医生认可。虽然如此,腹腔镜手术治疗GBC仍不被列入治疗标准,尚需持谨慎态度。

  • 标签: 胆囊肿瘤 腹腔镜手术 根治性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PVST发生率为38.8%(108/278)。Logistic回归-ROC曲线模型显示,手术时间(AUC=0.651,95% CI:0.585~0.716)、术中输血浆量(AUC=0.615,95% CI:0.546~0.684)、术后脾静脉直径(AUC=0.665,95% CI:0.598~0.731)是影响脾切除术后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输红细胞量(AUC=0.583,95% CI:0.514~0.651)和术后第7天TT水平(AUC=0.634,95% CI:0.568~0.699)是独立保护因素,以上指标对术后PVST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且联合以上指标预测效能更高(AUC=0.783,95% CI:0.727~0.839)。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通过围手术期适量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综合考虑术后脾静脉直径和第7天TT水平因素有助于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

  • 标签: 肝硬化 高血压,门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脾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