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叶式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在修复四肢复杂性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与手术效果。方法回顾2013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治疗的52例四肢复杂性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资料,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6~65岁,平均39岁。缺损原因:交通意外伤17例,机器挤压伤15例,工程意外伤12例,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后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6.0 cm×10.0 cm~35.0 cm×15.0 cm。根据软组织缺损和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设计分叶式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或分叶Flow-through式嵌合穿支皮瓣。术后8个月开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和臂肩功能障碍(DASH)评分表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根据Fugl-Meyer下肢评定量表对下肢功能进行评定。并采用微信视频和门诊预约复查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所有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挤压伤患者因术后深部血肿导致伤口延迟愈合,其余均一期愈合。本组患者均获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外观满意,颜色与受区无显著差异;肿瘤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报告;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1例,良8例,优良率100%。最后一次随访DASH上肢肢功能评分11.5~45.1(25.4±13.7)分;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18.6~31.8(26.2±11.2)分。结论采用分叶式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通过"分解-组合排列"的方法进行移植修复,手术设计灵活,仅吻合一组血管蒂即可获得多样性的组织瓣,是修复四肢复杂性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 四肢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幼儿手部先天性并指畸形术后的瘢痕管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手部先天性皮肤型并指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全身麻醉下给予分指手术,术后采用伸直位分指包扎。切口完全愈合后,配合使用抗瘢痕药物,重建指蹼处使用自粘性软聚硅酮膜,包裹自粘弹力绷带1年,佩戴伸直位分指支具3~6个月。术后随访是否出现并发症、手指外形、外观状态。末次随访时,患儿家属对重建指蹼外形、瘢痕情况及患指屈伸活动进行满意度评价;采用美国手外科学会制定的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估标准评定患指屈伸功能;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进行术后瘢痕评分。结果共纳入28例患儿,男12例,女16例;年龄12~34个月,平均18.3个月。左侧14例,右侧10例,双侧4例;中、环指并指16例,环、小指并指9个,示、中指并指5个,拇、示指并指2个,共32个并指。术后随访13~36个月,平均28.6个月,所有患儿术后早期无感染、血运异常等并发症,手指外形、外观状态较好。自粘性软聚硅酮膜使用过程中有2例患儿局部出现皮疹,经脱敏治疗好转后,继续正常使用。患儿家属对重建指蹼外形、瘢痕情况及患指屈伸活动均满意,满意度100%。TAM评估标准评定患指屈伸功能:优28例,优良率100%。VSS术后瘢痕评分:27例≤4分,1例5分。结论幼儿手部先天性并指畸形术后切口愈合后,采用抗瘢痕药物,包裹自粘弹力绷带,佩戴伸直位分指支具等方法可有效防止术后瘢痕增生,更好地巩固临床治疗效果,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并指症 手畸形,先天性 上肢畸形,先天性 手指 矫形外科手术 瘢痕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扳机拇手术失败的原因,总结翻修术的技术细节并评估治疗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对6例(8指)扳机拇术后症状复发或加重的患儿进行翻修术,术中观察拇长屈肌腱卡压状态及指间关节屈伸活动,术后随访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总结儿童扳机拇手术失败的原因和翻修术的技术细节,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屈肌腱卡压因素解除不彻底、指间关节关节囊挛缩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术后康复锻炼方法不当、瘢痕粘连也是一部分原因,指间关节长期屈曲畸形会导致拇长屈肌腱动力不足。术后经过2年以上的随访,患儿拇指指间关节屈伸活动度较术前改善,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例(1指)、良4例(6指)、可1例(1指)。结论一期手术对指间关节屈伸活动异常矫正不彻底、术后屈伸功能锻炼不合适、瘢痕粘连是儿童扳机拇复发的原因,儿童扳机拇翻修术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一期有效松解、合适的康复锻炼非常重要。

  • 标签: 儿童 治疗结果 扳机拇 手术失败 翻修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联合诊疗在先天性束带综合征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例先天性环形束带综合征患儿,从胎儿期起经妇产科、超声科、骨手外科等联合诊断并跟踪治疗。结果1例在胎儿期监测发现环形束带逐渐加重,影响患肢远端血液循环,及时在胎儿镜下予部分束带切除松解术;5例患儿在出生时均存在PattersonⅠ型环形束带,束带远端肢体无明显畸形,择期行环形束带切除术,术后均获得8~13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6个月,皮肤环形凹陷均消失,外形及功能满意。参照Moses评分标准评定:优4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先天性束带综合征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学科医师的专业优势,早诊断,早治疗,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形束带对肢体的压迫,避免严重的肢体发育畸形,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环形束带,先天性 多学科联合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顶端移位术在镜影手畸形拇指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西京医院收治的5例镜影手畸形患儿,男3例,女2例,年龄1岁8个月至5岁10个月。采用将桡侧外形及功能较好手指的顶端,移位至掌骨位置适中手指近端的手术方式重建拇指。术后对患儿进行随访,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指再造功能评分标准(0~15分)评价再造拇指功能,Kapandji评分(0~10分)评价拇指对掌功能,测量重建拇指的虎口外展角度、拇指长度、对捏功能。采用SPSS 19.0软件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例重建拇指均存活。术后随访1.5~5.0年,平均3.3年。末次随访重建拇指外形及功能满意。术前、后患手虎口外展角度分别为44.80°±4.02°及80.60°±8.02°,拇指长度分别为(9.02 ±1.56) cm及(5.86±0.86) cm,拇指对掌Kapandji评分分别为(3.20±0.84)分及(6.6±1.14)分,手术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指再造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优2指,良3指,优良率100%。结论采用顶端移位术重建镜影手畸形拇指,外形及功能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手部畸形 镜影手 顶端移位术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