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首次全面精准分析新疆喀什地区脑瘫儿童青少年的视觉障碍特征和治疗情况,促进其视觉康复和全身康复的早期开展。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18年10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某综合医院集中行眼部筛查的脑瘫儿童青少年,对其进行眼科检查,包括屈光状态、眼位、眼前节和眼底检查,并调查其眼科治疗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76例脑瘫儿童青少年,年龄0.8~12(6.4±2.7)岁,其中0.8~6岁有97例(55.1%),维吾尔族169例(96.0%),男性104例(59.1%)。存在视觉障碍人数105例(59.7%),3例(1.7%)同时伴有2种视觉障碍,视觉障碍的发生率为108例(61.7%),包括屈光不正(48例,27.3%)、斜视(43例,24.4%)和其他眼部疾病(17例,9.7%)。所有脑瘫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以远视为主(20例,11.4%),斜视以外斜视最常见(25例,14.2%),占比最高的前3种其他眼部疾病是视神经萎缩、先天性白内障和先天性青光眼,均为4例(2.3%)。仅27例(15.3%)脑瘫儿童青少年以往接受过眼科检查,剩余149例(84.7%)均为第1次接受眼科检查;105例视觉障碍者中仅6例(5.7%)以往接受过眼科检查。所有脑瘫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为9.7%(17例),不同性别、年龄段、民族以及是否斜视之间近视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瘫儿童青少年视觉障碍发生率高于同年龄段儿童,且斜视发生率非常高。这也提示在脑瘫儿童青少年中普及眼健康筛查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可作为今后开展脑瘫患者康复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 标签: 脑瘫 视觉障碍 屈光不正 斜视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巩膜镜初戴者戴镜前、后的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观察配戴巩膜镜对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共纳入温州医科大学从未配戴过巩膜镜的在校健康学生22名,所有被检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一眼进行数据采集,配戴巩膜镜。使用功能性裂隙灯生物显微镜(FSLB)分别于戴镜前,戴镜0、1、2、3 h拍摄颞侧巩膜镜镜下和镜外区域的球结膜获得球结膜微循环和微血管影像,并使用自行编写的软件测量获得微循环及微血管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戴镜前/后、镜下/镜外的球结膜微循环及微血管参数之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22名被检者的22只眼(13只右眼,9只左眼),在眼表微血管形态方面,镜外区域戴镜0 h时血管密度(1.482±0.100)较戴镜前血管密度(1.408±0.124)明显升高(P=0.019)。在眼表微循环方面,镜外区域戴镜前血流量[(104.5±28.4)pl/s]高于戴镜1 h时血流量[(86.1±20.9)pl/s] (P=0.027);镜下区域血管直径在戴镜3 h时[(18.39±1.90)μm]与戴镜前[(17.71±1.49)μm]、戴镜0 h[(17.63±2.11)μm]、戴镜1 h[(17.85±1.86)μm]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0 h较戴镜前降低,戴镜1~3 h血管直径逐渐升高;血流量在戴镜1 h[(61.6±22.8)pl/s]时与戴镜前[(77.4±27.0)pl/s)、戴镜3 h[(76.9±22.3)p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1 h较戴镜前明显降低,戴镜3 h较戴镜1 h时明显升高。结论:配戴巩膜镜初期,结膜受巩膜镜压力出现一过性循环障碍,之后因眼表逐渐适应巩膜镜以及巩膜镜对眼表的炎性刺激使球结膜的微循环升高。这提示使用FSLB量化获得的球结膜的微循环参数或许可以作为巩膜镜适配的客观准确的可视化工具,并可用于监测巩膜镜长期配戴者的球结膜血管系统,为巩膜镜配戴的安全性及配戴者的眼表健康提供线索。

  • 标签: 巩膜镜 球结膜 血流速度 微血管 微循环 显微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内5所特殊教育学校视障学生的视觉损伤及康复现状,了解这些学校视障学生的眼健康状况,探讨影响视障学生视觉康复相关因素及今后工作重点。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WHO盲及低视力眼检查记录表,对5所特殊教育学校视障班学生进行病史采集、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医学验光及助视器验配。采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视觉损伤分级诊断标准。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筛查视障学生330例(660眼),其中可避免盲及低视力有170例(51.5%),难避免盲及低视力有115例(34.8%),因筛查条件受限不能确定45例(13.7%)。324例视障学生中(除去6例不配合视力检查),93例(28.7%)学生屈光矫正后视力有所提高,双眼中较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由1.44升至1.19,屈光矫正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23,P<0.001)。17例(5.2%)屈光矫正后视觉损伤等级有所下降。122例(37.7%)可验配使用中远助视器提高远视力,128例(39.5%)可验配使用近用助视器提高近视力。在1级、2级及3级视觉损伤的视障学生中,远用助视器验配比例分别达到83.7%、83.3%、65.3%,脱盲率达到17.8%,脱残率达到72.2%;近用助视器验配比例分别达到77.6%、81.3%、77.6%,脱盲率达到22.8%,脱残率达到81.4%。结论: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视障学生尚缺乏系统的眼健康筛查及视觉康复服务,部分视障学生通过屈光矫正及助视器的使用即可有效脱盲、脱残。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普及眼健康筛查及助视器的康复使用,可作为今后开展视障学生康复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 标签: 特殊教育学校 视障学生 视觉损伤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能够量化视疲劳严重程度并辅助诊断病因的视疲劳量表。方法通过检索视疲劳相关量表或问卷的文献及相关共识中对视疲劳的定义,筛选出视疲劳相关条目组成第1版视疲劳量表。综合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门诊就诊的97例视疲劳患者[男性47例,女性50例,年龄(34.42±14.62)岁]和20名健康人[男性9名,女性11名,年龄(33.50±7.31)岁]的采访结果,以及3轮德尔菲法综合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的17位相关专家的意见,增减或修改条目形成第2版视疲劳量表。再根据2轮共275例视疲劳患者[男性97例,女性186例,年龄(34.42±14.62)岁]和49名健康人[男性17名,女性32名,年龄(35.79±8.88)岁]的采访结果进行条目调整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终版视疲劳量表。通过克龙巴赫(Cronbach)ɑ系数、折半信度、再测信度评估终版视疲劳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量表可重复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由视疲劳在专家共识中的定义拟定2个自评条目,与通过文献回顾筛选出的52个视疲劳症状条目组合,形成第1版视疲劳量表。再根据2轮受访者调查结果和3轮德尔菲法征询专家意见的结果,调整并删减条目,形成包含2个自评条目(“你是否有视物疲劳症状”“用眼疲劳是否影响你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和19个症状条目(“你是否感觉眼周不适”等)的终版视疲劳量表。通过因子分析将量表中的19个条目分为3个维度:眼部症状、视觉症状和全身及精神症状,Cronbach ɑ系数分别为0.79、0.84、0.85;量表总体Cronbach ɑ系数为0.90,折半信度为0.80,再测信度系数为0.965。因子分析表明,3个维度的特征值均>3,累计解释变异量为54.3%。结论本研究设计的视疲劳量表经初步验证,在量化视疲劳严重程度方面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辅助临床医师诊断视疲劳及疗效评估。(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84-291)

  • 标签: 视疲劳 调查和问卷 德尔菲技术 结果可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