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使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PCI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ACS患者,依据患者术后服用的P2Y12受体抑制剂种类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PCI术后2年的缺血事件,即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2年的全因死亡和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BARC 2、3、5型出血事件。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探讨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4 022例行PCI治疗的老年ACS患者,年龄为(71.5±5.3)岁,其中氯吡格雷组3 201例,替格瑞洛组821例。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2年的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3.2%(26/821)比5.6%(179/3 201),P=0.005]。两组在2年BARC 2、3、5型出血事件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4/821)比1.6%(52/3 201),P=0.818]。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较使用氯吡格雷者低[1.5%(12/821)比4.1%(132/3 201),P=0.005]。在校正了组间差异后发现,相比于氯吡格雷组,服用替格瑞洛的患者2年缺血事件(HR=0.637,95%CI 0.409~0.991,P=0.046)及全因死亡(HR=0.402,95%CI 0.213~0.758,P=0.005)发生风险更低,BARC 2、3、5型出血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57,95%CI 0.496~1.848,P=0.897)。结论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与氯吡格雷相比,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与长期缺血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老年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冠心病与抗栓临床研究创新网络平台(CardiaCare)的标准化数据字段定义,以期促进国内外数据平台的互认互通,增强平台对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支持,进而保证平台数据得以规范化的使用。方法通过对国内外重要指南、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库、标准术语集等进行回顾和分析,结合我国特色的临床诊疗实践信息及本平台主要研究方向,制定CardiaCare标准字段集及定义,并根据患者住院诊治、转归直至进行长期随访的时间顺序进行数据类别划分。结果CardiaCare字段集涵盖了冠心病患者从入院之时起整个诊疗过程产生的常见字段以及随访期间相关的字段共计864个。字段集共由8个部分组成,分别为人口学和入院信息、病史和风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检验和检查、介入诊疗信息、用药信息、临床结局、特殊人群。其中,人口学和入院信息23个字段;病史和风险因素102个字段;临床表现及诊断22个字段;检验和检查111个字段;介入诊疗信息118个字段;用药信息213个字段;临床结局161个字段;特殊人群114个字段(其中经导管瓣膜置换术人群87个字段、心脏康复人群27个字段)。结论基于CardiaCare多中心临床科研创新平台建立的冠心病患者诊疗过程及临床结局中关键数据标准字段集可为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连续数据采集和深度利用提供支持。该字段集在更多场景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 标签: 冠心病 标准化字段集 临床研究 信息化数据平台
  • 简介: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心血管领域迎来了革命性突破的契机,但目前该技术的实际应用尚未完全融入临床工作流程中。本期内容分享了我国心血管医生在人工智能辅助心血管疾病诊治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良好尝试和初步成效,以期推动人工智能与心血管领域的深度融合,造福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

  • 标签: 人工智能 心血管疾病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二代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应用二代冷冻球囊行肺静脉电隔离(PVI)的房颤患者共760例,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记录各年龄人群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房颤复发率。对其中≥75岁的老年组患者与年龄<75岁的按1∶2倾向评分相匹配的对照组患者进行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的进一步比较。结果将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48例房颤患者按年龄分组。各年龄组复发率:中青年组(年龄≤44岁)34.7%(25/72),中年组(年龄45~59岁)29.2%(78/267),年轻老年组(年龄60~74岁)32.2%(119/369),老年组(年龄≥75岁)32.5%(13/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老年组患者进行1∶2倾向性评分匹配对照组进行分析,其中老年组37例,对照组74例。70.3%(26/37)的老年组患者术后无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复发,67.6%(50/74)的对照组患者无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老年组中7例(18.9%,7/37)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应,对照组中20例(27.0%,20/74)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代冷冻球囊行房颤PVI治疗老年患者(年龄≥75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复发率、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曝光量等与75岁以下人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二代冷冻球囊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索术者经验积累对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行TAVR的AS患者。记录患者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严重并发症包括全因死亡、转外科开胸、冠状动脉闭塞、外周血管入路并发症、严重脑血管事件、中度及以上瓣周漏、瓣膜移位(植入瓣中瓣)、起搏器置入等。为观察术者经验累积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依据实施手术的先后顺序,以每30例患者为一个区间,分别统计各区间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并绘制柱形图。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其中男性64例,年龄(73.9±6.9)岁。在119例患者中,瓣膜植入不成功3例(2.5%)。围术期发生严重并发症共39人次,其中全因死亡1例(0.8%),转外科开胸2例(1.7%),冠状动脉闭塞2例(1.7%),外周血管入路并发症8例(6.7%),新发严重脑血管事件1例(0.8%),术后中度及以上瓣周漏3例(2.5%),因瓣膜移位植入瓣中瓣8例(6.7%),因新发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置入14例(11.8%)。柱形图显示,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瓣中瓣的发生率随术者经验积累未见明显下降,其余并发症在30例之后发生频次呈下降趋势。结论多数并发症发生在开展TAVR治疗的前期;处于学习阶段中的TAVR中心,通过一定经验的积累,可以降低TAVR围术期全因死亡、冠状动脉闭塞、外周血管入路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起搏器置入及植入瓣中瓣的发生率未见明显下降。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病变复杂高危且有介入治疗指征患者(CHIP)的治疗对于全世界心血管医生仍然是最具挑战性的难题。充分细致的风险评估和术前准备、合理的治疗策略和器械选择,以及术后的优化管理是顺利完成CHIP介入治疗的关键。同时,该领域需要高质量、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帮助临床心血管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 标签: 冠心病 复杂高危且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作为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学科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主要探究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以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 标签: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教学效率
  • 简介:摘要自1984年我国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来,经过几代心血管医生的探索、学习、借鉴和创新,冠心病介入事业不断开启新的篇章。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笔者全面回顾了我国PCI技术的开创与发展、治疗策略的创新与应用,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向党的百岁诞辰献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远程随访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具备CareLink远程随访设备的ICD和CRT-D患者,按规定时间点进行诊室随访或远程随访,异常临床事件随时传输。按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红色事件、黄色事件、白色事件。分析远程随访对事件监测和判定干预疗效的能力。在远程随访发现异常事件并进行临床干预后的3个月内,通过观察异常事件的分级变化来判定临床干预的有效性。结果165例患者随访(779.2±421.2) d,892次数据传输中红色、黄色、白色事件和无事件比例分别为6.6%、14.8%、49.7%、28.9%。远程随访较常规诊室随访提前发现临床事件69(28~132) d。通过远程指导(86.4%,548/634)及提前诊室随访(13.6%,86/634),事件干预的总体有效率高达97.8%(620/634),避免91.5%(54/59)红色事件以及93.2%(123/132)黄色事件再次发生。结论在ICD/CRT-D术后患者中,应用远程随访可以安全有效处理临床事件,减少非必要诊室随访。

  • 标签: 随访研究 远程随访 诊室随访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 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 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 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 324)比1.1%(14//1 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 324)比46.5%(616/1 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 324)比16.8%(222/1 324),P<0.001]及ACEI/ARB[19.4%(257/1 324)比10.0%(133/1 324),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 324)比6.2%(82/1 324),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 324)比4.0%(53/1 324),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性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地域 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二级预防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第二代生物可降解涂层钴铬合金西罗莫司洗脱支架EXCROSSAL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CREDIT Ⅱ研究和CREDIT Ⅲ研究中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冠心病患者,CREDIT Ⅱ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CREDIT Ⅲ研究是一项单臂研究。本研究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于全国33个中心共成功入选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33例。主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5年靶病变失败(TLF),即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5年患者相关的心血管复合终点(PoCE,包含全因死亡、所有心肌梗死及任何临床症状驱动的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和依据美国学术研究联合会定义的支架内血栓。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5年TLF及PoCE发生率。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糖尿病、小血管病变(血管直径≤2.74 mm)、病变长度≥16.7 mm和多支病变对术后5年TLF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33例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年龄为(59.3±9.1)岁,其中男性579例(69.5%)。811例(97.4%)患者完成了5年随访。EXCROSSAL支架置入5年TLF发生率为10.6%(86/811),PoCE发生率为15.5%(126/811),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为1.0%(8/81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直径≤2.74 mm(HR=3.20,95%CI 1.90~5.39,P<0.001),病变长度≥16.7 mm(HR=1.88,95%CI 1.18~2.99,P=0.007)和多支病变(HR=2.44,95%CI 1.60~3.72,P<0.001)是术后5年TLF的相关因素。结论EXCROSSAL支架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较好,术后5年TLF及PoCE的发生率均较低。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洗脱支架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
  • 简介:摘要近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抗栓领域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的进展。以TWILIGHT等研究为代表的降阶治疗探索是目前PCI术后抗血小板策略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而在合并心房颤动PCI患者中,联合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双联或短程三联抗栓方案的有效和安全性已获多项新研究的印证。比伐芦定新的研究结果将更新直接PCI抗凝的循证证据。新的缺血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使抗栓降阶策略的选择更加有章可依。相信更多有益的抗栓治疗探索必将造福国内PCI患者。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 抗栓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