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型挖掘设备被广泛用于露天采矿,以确保煤炭生产。在高强度工作中,电铲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突发故障,当故障发生时,需投入更多时间及成本抢修,从而增加了安全隐患。基于此,本文详细论述了远程监测技术在电铲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 标签: 远程监测 电铲 应用
  • 简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发展成果。露天采矿业借助各种优势,在各行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高科技的不断介入,工程设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为人们从事高难度施工项目提供了强大辅助力量。但高新设备质量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热点,由于现有维修人员难以满足高新设备维护技能要求,许多设备在出现故障时往往无法及时维修,从而延误了工程施工进度。

  • 标签: WK-35电铲 电气 维修 保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口服达比加群酯期间出现心包压塞,穿刺引流后引流管拔除与重启抗凝的时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间接受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期间出现心包压塞的患者共20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导管消融、心包压塞与处理参数,引流管拔除、重启抗凝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行心包穿刺、引流,平均引流量为(427.8±527.4)ml;7例予依达赛珠单抗治疗,其中1例行外科开胸修补术。19例未开胸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1.4±0.7)d,重启抗凝时间为(0.8±0.4)d;无论是否应用依达赛珠单抗,拔管时间、重启抗凝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 d内未发生再出血、栓塞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期间发生心包压塞时,一旦止血确切,无论是否应用特异性拮抗剂,尽早拔管与重启抗凝安全、合理。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包压塞 不间断达比加群酯 引流管拔除 抗凝重启
  • 简介:摘要随着技术进步和图像处理水平提高,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在心力衰竭患者诊疗应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研究。CT不仅可以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解剖结构评价,还可以用于功能学、组织特征、血流动力学等方面评价。本文将从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和其他心力衰竭的CT特征表现出发,对CT在心力衰竭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心力衰竭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拟行射频消融术房颤患者及其家属焦虑、抑郁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 —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收治的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97例房颤患者及其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对其进行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拟行射频消融术房颤患者及其家属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197例拟行射频消融术房颤患者PHQ-9得分为(3.9±3.8)分,GAD-7得分为(2.7±3.1)分;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34.5%(68/197),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20.3%(40/197)。患者家属PHQ-9得分为(1.9±3.0)分,GAD-7得分为(1.8±2.9)分;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15.2%(30/197),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2%(32/197)。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1个月发作次数≥4次、近1个月房颤发作时长≥6 h是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近1个月发作次数≥4次是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的焦虑状态是家属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拟行射频消融术房颤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抑郁现状不容乐观。近期房颤频繁发作是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同时患者的焦虑状态是家属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应同时关注拟行射频消融术房颤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抑郁,并及早给予有效的干预。

  • 标签: 房颤 患者 家属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前期患者行导管消融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接受导管消融术的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前期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结果、药物治疗、房颤导管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LAAO)数据。于术后第3、6和12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患者在院期间及出院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死亡、血栓栓塞、血管穿刺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9例患者,年龄(68.8±10.2)岁,其中男8例。9例均为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3(1,5)年。9例患者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均达到双侧肺静脉电隔离,且消融径线达到完全阻滞。其中5例患者同期行LAAO,术中检查未见残余分流及器械移位。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9例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手术相关死亡、血栓栓塞事件、血管穿刺并发症、心脏压塞、心房食管瘘。1例患者出现心包积液,后自行吸收。结论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前期的患者行导管消融术同期行或不行LAAO可能是安全、可行的。研究结论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血栓前期 导管消融术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中国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发展近30年,房颤消融手术从最初频遇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长,成功率偏低,肺静脉狭窄率高等问题,到如今三维标测系统在国内普遍应用,使得房颤手术消融时间逐渐缩短,X线曝光量减少,并且成功率和有效性有了阶梯式提升。国内电生理专家们不仅对房颤消融治疗术式改良更新,还在积极探索诸如冷冻、超声、激光和脉冲场等不同房颤消融能源应用,技术的发展使得国内更多房颤患者得到救治,手术例数从最初10年共计1万例,增长到现今1年就近10万例,开展医院从少数几家大中心拓展到县级医院。随着医师技术和理念提升、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快速研发,未来30年的中国房颤事业定会登上一个崭新的台阶,让我们携手并进、实现中国房颤发展共赢新局面。

  • 标签: 房颤 导管消融
  • 简介:摘要分析 2019年3至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的室间隔射频消融术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测量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均>50 mmHg(1 mmHg=0.133 kPa),且药物控制效果不佳,经腔内超声重建相关结构后,应用盐水灌注压力导管在超声指导下放电消融。本研究共纳入HOCM患者9例,其中男6例,平均年龄(51.7±12.2)岁,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间隔射频消融术,手术时间为(152.2±31.9)min,放电时间(838.4±227.3)s;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复测LVOTG较术前有所下降(P=0.001),且均<50 mmHg;所有患者术后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消失,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患者LVOTG保持稳定。本研究发现心腔内超声指导的室间隔射频消融可安全有效地降低HOCM患者的LVOTG,并可产生较持久的效果。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导管消融术 心腔内超声 三维标测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房食管瘘是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如何预防心房食管瘘的发生,对心房食管瘘进行早期识别与处理,是心房颤动导管消融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食管损伤 心房食管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数据来自多中心、前瞻性中国房颤注册队列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31家医院的NVAF患者18 703例,根据患者入院时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其空腹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患者入组后每6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随访终点为血栓栓塞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次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空腹血糖水平与终点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8 703例NVAF患者年龄(63.8±12.0)岁,男性11 503例(61.5%)。其中血糖正常组11 877例(63.5%)、糖尿病前期组2 023例(10.8%)、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1 131例(6.0%)、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811例(4.3%),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2 861例(15.3%)。已经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4 803例患者中,严格控制血糖达标的患者共1 131例(23.5%),其中血糖过低(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4.4 mmol/L)的患者有328例(29.0%)。随访(51±23)个月,最长82个月,随访结束时984例(5.3%)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0/100、1.41/100、2.09/100、1.46/100和1.71/100人年(χ²=53.0,log-rank P<0.001);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6/100、2.17/100、4.08/100、2.58/100、3.16/100人年(χ²=72.3,log-rank P<0.001);血栓栓塞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其余4组均较血糖正常组高(P均<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血糖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前期组(HR=1.23,95%CI 1.00~1.51,P=0.049)、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HR=1.32,95%CI 1.06~1.65,P=0.013)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HR=1.26,95%CI 1.01~1.58,P=0.044)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结论空腹血糖升高或者过低可能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空腹血糖升高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环肺静脉隔离(PVI)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作为阵发性房颤的消融策略被广泛接受。对于持续性房颤,单纯PVI疗效欠佳,常需要对心房基质进行改良。目前常见的基质改良策略主要包括腔内指导的消融策略(如转子消融、碎裂电位消融)和解剖消融策略(如线性消融)等。目前尚无临床证据表明任何一种基质改良策略能够在PVI的基础上进一步带来获益。然而,随着消融技术的进步和消融术式的创新,持续性房颤的经导管诊疗迎来了新的曙光。本文将就目前持续性房颤主要的消融策略进行简要述评。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腔内电图指导的消融 解剖消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我国心房颤动患者致死及致残的首要病因,及时开通血管可以改善预后。对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突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溶栓治疗会极大增加出血风险。该文报道1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突发脑梗死,及时进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开通血管的病例,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心房颤动 卒中 血管内机械取栓
  • 作者: 王靖荣 杜昕 何柳 董建增 张海滨 郭金成 马长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10110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1011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新发脑卒中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现状和影响抗凝药物使用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参加中国房颤注册研究且在随访过程中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访日期截止到2019年12月。根据患者脑卒中后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合并疾病、用药史等基础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与卒中后抗凝药使用有关的因素的优势比(OR)分析房颤合并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人群抗凝药物治疗的应用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57例在随访过程中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OAC)治疗率39.4%(377/957)。多因素分析表明较高医保报销比例(OR:1.91,95%CI:1.28~2.86,P=0.002)、围卒中期房颤复发(OR:3.34,95%CI:2.34~4.76,P<0.001)、合并用药种类(1~2种OR:2.10,95%CI:1.36~3.23,P=0.001;≥3种OR:2.31,95%CI:1.37~3.91,P=0.002)是患者在卒中后3个月内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保护性因素;相反,卒中前抗小板药物使用(OR:0.29,95%CI:0.20~0.43,P<0.001)和较高的HASBLED评分(OR:0.49,95%CI:0.40~0.60,P<0.001)则是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国房颤合并急性脑卒中后3个月内患者口服抗凝治疗率较低。围卒中期的房颤复发、较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合并用药种类是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保护性因素;卒中前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和较高的HASBLED评分则是影响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AS和CHA2DS2-VASc评分两种卒中风险评估模型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发生方面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从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AFR)中,选取年龄>18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AS评分组和CHA2DS2-VASc评分组,并根据基线和随访过程中抗凝状态筛选出2组中依从评分规范抗凝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是否接受抗凝治疗以及终点事件。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和大出血事件,复合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血栓栓塞事件。分析CAS评分组和CHA2DS2-VASc评分组相关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两组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5 206例房颤患者,年龄(63.6±12.2)岁,女性2 092例(40.2%)。其中CAS评分组2 447例(47.0%),CHA2DS2-VASc评分组2 759例(53.0%)。CAS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5%、非阵发性房颤、口服华法林比例以及HAS-BLED评分低于CHA2DS2-VASC组,而既往糖尿病病史和抗血小板药物服药史比例高于CHA2DS2-VASC组,其余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82.8±40.8)个月,CAS评分组中有225例(9.2%)发生全因死亡,186例(7.6%)发生血栓栓塞事件,81例(3.3%)发生大出血事件,368例(15.0%)发生复合终点事件。CHA2DS2-VASc评分组有261例(9.5%)发生全因死亡,209例(7.6%)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12例(4.1%)发生大出血事件,424例(15.4%)发生复合终点事件。两组患者在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值分别为0.643、0.904、0.126、0.59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两组患者在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发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R值(95%CI)分别为0.95(0.80~1.14)、1.00(0.82~1.22)、0.83(0.62~1.10)、0.96(0.84~1.11),P均>0.05。结论在中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CAS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在预测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大出血事件方面效价相同。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CAS评分 CHA2DS2-VASc评分
  • 简介:摘要决奈达隆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种脱碘的苯并呋喃衍生物,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与胺碘酮类似,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决奈达隆主要用于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患者的节律控制,减少房颤/房扑的复发,并降低再住院风险。不建议决奈达隆用于长程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以及射血分数减低的房扑或房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规律监测心电图、电解质和肝肾功能,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决奈达隆 节律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长期透析的终末期肾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地选取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房颤合并终末期肾病长期透析并接受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患者6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卒中及出血评分、持续透析时间等基线临床数据。4例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2例患者同期行房颤导管消融。记录围术期治疗情况及严重并发症。术后45或60 d复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术后3、6、12个月进行常规电话或门诊随访,此后每6个月随访1次,分析随访期间患者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纳入的6例患者年龄(66.7±17.0)岁,男性5例(5/6),阵发性房颤4例(4/6),持续性房颤2例(2/6),CHA2DS2-VASc评分为(4.8±1.5)分,HAS-BLED评分为(3.5±1.4)分,持续透析2.6(1.1,8.3)年。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Watchman封堵器,围术期均未发生血栓栓塞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45或60 d复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封堵器相关血栓形成及残余分流。随访22.0(12.0,32.0)个月,无血栓栓塞或大出血事件发生,1例患者出现皮下出血。2例患者死亡,1例术后32个月猝死,1例术后32个月死于心力衰竭。结论长期透析的终末期肾病合并房颤的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可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该结论尚需进一步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透析 出血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应用"起搏患者在线"微信公众号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管理的可行性。方法2020年1月30日至2020年3月29日应用"起搏患者在线"微信公众号对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行CIED治疗的部分患者进行线上随访管理,完善"起搏患者在线"应用体会的问卷调查,分析公众号应用情况、患者对公众号的具体使用需求及应用满意度。结果共入选1 623例患者,通过"起搏患者在线"接收图文咨询160个,96.9%(155/160)的问题可以线上处理。接收非预期远程传输数据71次,公众号解决有效率100%(71/71)。723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8%(649/723)患者愿意选择"起搏患者在线"进行随访及疾病咨询,94.7%(685/723)患者认为该公众号操作便利,77.5%(560/723)患者认可"起搏患者在线"解决问题的效力,患者利用公众号进行图文咨询(82.7%,598/723)是主要目的。相比于诊室随访,患者认为应用"起搏患者在线"具有节约就医时间(587/723,81.2%)、专业性较强(444/723,61.4%)等优势。结论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应用"起搏患者在线"微信公众号对CIED患者进行术后管理有效可行。

  • 标签: 随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微信公众号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 简介:摘要评价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成功接受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82例房颤患者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与非高龄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围术期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大出血等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高龄组与非高龄组围术期手术相关缺血性卒中(0比1.6%,P=0.768)及大出血发生率(0比1.6%,P=0.7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死亡、心包填塞等并发症。随访(25.9±15.9)个月,高龄组与非高龄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6/100人年和4.9/100人年,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100人年和0/100人年。与预期风险相比,高龄组发生卒中的相对风险较非高龄组降低更多(32.0%比25.0%);而非高龄组大出血相对风险下降更多(100%比56.9%)。左心耳封堵术可能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合理选择。

  • 标签: 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颤动 老年 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