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再力(Thaliadealbata)是近年来在湿地造景中应用较广泛的外来水生植物。为探究该种植物是否对其他植物生长产生影响,采用种子萌发法,测定了再力不同部位浸提液对3种敏感植物萝卜(Raphanussativus)、白菜(Brassicachinensis)和黄瓜(Cucumissativus)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再力各个部位浸提液对3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率、根长、芽长、鲜质量和干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高浓度(50mg/mL)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再力花叶片浸提液浓度为50mg/mL时,对萝卜、黄瓜和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39.51%、10.53%和85.19%;根状茎浸提液浓度为50mg/mL时,对萝卜、黄瓜和白菜幼根长度的抑制率分别为87.4%、71.23%和91.7%,对幼芽长度的抑制率分别为51.21%、45.71%和69.66%。再力各个部位都有化感物质分布,根状茎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最强,其他部位依次为根、叶柄和叶片。

  • 标签: 再力花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率 幼苗生长
  • 简介:采用遥感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3年广西海岸互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的分布现状,并分析其在广西海岸的扩散状况,旨在为全面了解和评价外来物种互米草在广西海岸的入侵状况和生态作用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2013年,广西互米草的分布面积为602.27hm2,以港湾划分,其在丹兜海的分布面积最大,其分布面积在铁山港湾、北海银滩至营盘镇、廉州湾、英罗港、大风江依次减小;2广西从1979年开始引种互米草,1979-2003年互米草的年平均扩散速率约为23.1%,2003-2008年的为15.3%,2009-2013年的约为9.1%,互米草总体扩散速率呈现下降趋势;3近期,铁山港湾、北海东海岸(银滩至营盘镇)和廉州湾的互米草依然在快速扩散,尤其是廉州湾的互米草处于种群扩散的爆发期,未来几年,廉州湾很可能将会被互米草占据;4互米草在广西海岸的扩散总体上呈现出由东往西发展的趋势,并且有扩散进入越南的可能性。

  • 标签: 互花米草 扩散 广西 海岸 廉州湾
  • 简介:“天下茶建为最,建北苑又为最”──建瓯传统茶业的盛况综述赖少波(建瓯市第二中学)建瓯植茶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202-300年的战国末期和秦汉初期。至唐中叶,建瓯已盛产茶叶。陆羽(729-780年)在其所著的(茶经)“八出”中就提到建州(即今建瓯)...

  • 标签: 建瓯市 第一纲 文史资料 欧阳修 团茶 茶叶生产
  • 简介:在福建泉州湾开展了刈割+机耕船方法(机械法)治理互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试验,调查了该法治理互米草的效果,并对互米草治理迹地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了监测,为互米草治理迹地的再利用提供依据。2006年7月初对互米草进行刈割,待其新萌生株生长至10~15cm后,用机耕船对滩涂进行高强度耕作,以充分破坏其根系,其后,如仍有零星新萌生株,则用人工踩踏使其深埋淤泥之中。近一年多的治理效果监测表明,该法治理迹地在第二年以后没有发现新萌生植株,治理效果理想;与未治理互米草的草滩相比,治理一个月后,治理迹地的土壤容重减小了21.2%~23.5%,之后,土壤容重逐渐增大,但在治理后一年时的土壤容重仍小于未治理互米草的滩涂;随着互米草根系的逐渐死亡和分解,治理迹地中根系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在治理后第二年的4月开始明显增大,至10月时残存根系基本分解完毕;在治理后13个月,治理迹地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中水解氮比治理前分别提高了16.2%和11.7%,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1.9%和16.7%,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6.4%和17.5%。由此可见,机械法治理互米草效果十分理想,2006—2007年的治理成本约为7500~9000元/hm^2,该方法为红树林等乡土植被的恢复及滩涂的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 标签: 刈割+机耕船方法 互花米草治理 滩涂性状
  • 简介:对于大多数城里人来说,山在远处,尽管是在远处,但山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山,它是平原地区淡水的供给者,如果水是农业的命脉,大山就是水泵,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心脏。人应该敬畏大山,不仅因为它高大、伟岸,还因为山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框架,其存在对于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陆地生态系统 高山 人类社会 平原地区 生态环境 淡水
  • 简介:于2007年4~9月期间,在泉州湾河口湿地生长互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的滩涂上,采用不同时期对互米草进行齐地面刈割的方法,测定互米草根系生理指标,探讨不同时期刈割对互米草根系生理产生的影响及机制,为利用物理方法治理互米草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5月22日和7月21日的刈割使互米草根系可溶性总糖含量总体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而4月22日、8月20日和9月19日的刈割虽然也造成根系可溶性总糖含量变低,但其比5~7月刈割后根系可溶性总糖含量高很多;4~7月刈割导致互米草根系代谢急剧减缓,尤其6~7月刈割使根系活力同比下降了90.58%~92.17%,而8月和9月的刈割则促进了根系代谢,表现为根系活力提高;各刈割处理都会引起互米草根系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5~7月刈割使根系游离氨基酸增加量最大;5~8月刈割使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而4月22日和9月19日的刈割使根系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减少;4月22日和7月21日刈割使互米草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保护酶活性下降,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功能减弱,而5月22日、6月21日、8月20日和9月19日刈割后,互米草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保护酶活性上升,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功能增强。7月刈割互米草能有效控制互米草的扩散。

  • 标签: 互花米草 刈割 可溶性总糖含量 游离氨基酸含量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简介:通过对闽江河口湿地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互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群落特征和生物量的调查,结果表明:2种植物株高和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芦苇地上部各构件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其值为1524.8±78.85g·m^-2;互米草最大值出现在秋季,其值为3037.2±248.78g·m^-2互米草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芦苇(P〈0.05),但立枯量无显著差异(P〉0.05)。2种植物地下生物量均为0-15cm〉15-30cm〉30-60cm;芦苇夏季各层生物量极显著大于其他季节(P〈0.05),互米草地下各层生物量在冬季达到最大,生长季节逐渐下降,夏季最小。芦苇和互米草总生物量积累动态呈典型的单峰值曲线,总生物量互米草高于芦苇,但二者差异不显著。随着入侵时间推移,互米草总生物量还要持续增长。

  • 标签: 芦苇 互花米草 生物量 闽江河口湿地
  • 简介:采用不同时期对互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进行齐地面刈割的方法,通过对互米草株高和株数的测定和比较,确定了有效控制互米草扩张的刈割时期。研究结果表明:①4月22日对互米草的刈割处理显著促进了互米草株数的增加,但对其最终平均株高未产生影响。5月22日的刈割处理下,虽然互米草在株高上略高于对照(未刈割)处理,但处理后其株数大大减少,与对照处理相比有明显差异。6月21日和7月21日的刈割处理,不仅使互米草株高降低,也使其株数减少;尤其是7月21日的刈割处理下,互米草的株数和株高都与对照处理有非常明显的差异。8月20日和9月19日的刈割处理,极大促进了互米草的再萌发和再生长。②5~7月的刈割处理,可以有效减少互米草的活根生物量;而4月和8~9月的各刈割处理,增加了互米草的活根生物量,其中4月22日的刈割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显著促进了互米草活根生物量的增加。各刈割处理都会造成互米草死根生物量的增加。③有效控制互米草种群扩张的刈割时期是6~7月互米草的穗分化期、孕穗期至抽穗期。

  • 标签: 互花米草 刈割 株数 株高 生物量
  • 简介:海阶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海阶研究不仅可据以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对全盘了解大地构造具有基本的重要性.本文研究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地带,地壳活动频繁,海阶的分布、规模等,除了受到海平面变动影响之外,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以及近期火山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淡水河两岸的海阶阶序,分别为北岸9阶,由低至高为第Ⅰ阶0~10m、第Ⅱ阶30~50m、第Ⅲ阶55~95m、第Ⅳ阶100~130m、第V阶135~173m、第Ⅵ阶190~275m、第Ⅶ阶285~310m、第Ⅷ阶320~365m、第Ⅸ阶375~405m.南岸有7阶,第Ⅰ阶0~10m、第Ⅱ阶25~50m、第Ⅲ阶65~95m、第Ⅳ阶115~138m、第V阶150~200m、第Ⅵ阶230~275m、第Ⅶ阶285~350m.利用海阶对比基图,得到各段阶地生成年代分别为北岸6kaBP(Ⅰ)、40kaBP(Ⅱ)、57kaBP(Ⅲ)、77.5kaBP(Ⅳ)、88.5kaBP(Ⅴ)、126.5kaBP(Ⅵ)、148.5kaBP(Ⅶ)、183kaBP(Ⅷ)、202kaBP(Ⅸ).淡水河口南岸分别为6kaBP(Ⅰ)、40kaBP(Ⅱ)、57kaBP(Ⅲ)、79kaBP(Ⅳ)、100kaBP(Ⅴ)、126.5kaBP(Ⅵ)、173.4kaBP(Ⅶ).淡水河两岸仅一水之隔,区域性地壳变动及海平面变动大致相同,但大屯火山活动年代较观音火山之年代早,因而大屯山地势较高,经过比对,隆升速率影响地势高低与海阶发育特征,两岸平均隆升速率分别是北岸的2.2mm/a和南岸的2.15mm/a,北岸略较南岸活跃,阶数多,地势高.

  • 标签: 海阶 地壳变动 大屯火山 观音山
  • 简介:编制县(市)政区图浅见郭晓红(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在各类地图中,县(市)政区图是非常重要的图种之一。它的用途广泛、政治性强、现势性要求高。县(市)政区图是以反映行政区划、政治、行政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地图。在经济改革中,行政体制也有了很大的改革,比如福建...

  • 标签: 行政区划界线 地形图 现势资料 比例尺 居民地 平面图形
  • 简介: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自然状态(对照)、外源铵态氮(NH4Cl)和硝态氮(KNO3)的3种浓度输入(1g/m^2、2g/m^2和4g/m^2氮)和互米草入侵下,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结果表明,与自然状态下相比,总体上,氨态氮输入促进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甲烷氧化,且随着氮输入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而硝态氮输入却抑制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输入的硝态氮浓度越高,甲烷氧化速率越小;氮输入对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无显著影响。互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高于短叶茳芏潮滩,互米草入侵使潮滩土壤的甲烷氧化速率增加了22.66%。低、高浓度氮输入与互米草入侵共同作用促进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而中浓度氮输入与互米草入侵共同作用却抑制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输入氮的类型、浓度、培养时间和土壤类型等有关。

  • 标签: 土壤甲烷氧化速率 氮输入 互花米草入侵 潮滩 闽江河口
  • 简介:针对台湾海峡东岸台湾北部的海岸阶地进行调查研究,并与西岸福建东北部的海岸阶地进行分析比较;着重阐述台湾西北部4个海岸区域阶地的特性(阶序、分布、高度、崖差、构成等)及其变动情况(阶地抬升、变窄、延伸等);通过推断形成年代、测算隆升速率等,探讨研究区域的海岸线变化与构造升降运动,结果发现: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福建沿海地区受蓬莱造山运动的影响极小,海岸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数次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福建沿海的隆升速率由北向南逐渐减少,总体上低于海峡东岸台湾岛的隆升率(平均2mm/a).该研究印证了:相对于台湾岛地区,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其海阶发育可能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

  • 标签: 海平面 海平面变化 海阶 隆升率
  • 简介:外来种互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已经成功入侵崇明东滩,正在大量取代潮间带的优势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采用圆筒取样比较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不包含蟹类)的密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这两种植物群落的变化差异.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密度在互米草群落和海三棱藨草群落中分别为3119个/m2和3459个/m2,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一些常见种的密度在两种植物群落中存在显著差异.从物种的相对多度看,两种植物群落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种都是堇拟沼螺(Assimineaviolacea)和丝异须虫(Heteromastusfiliforms).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互米草群落中,平均每一个圆筒取样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都显著低于海三棱藨草群落中,而优势度则相反.互米草群落中,食碎屑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大于海三棱藨草群落中,食悬浮物者和食植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小于海三棱藨草群落中.这表明互米草入侵东滩海三棱藨草群落,竞争取代土著植物后,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同时显著改变了营养类群的结构.互米草入侵所引起的植物群落高度、密度、盖度、生物量的变化可能是造成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无脊椎动物群落 互花米草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入侵 海三棱蔗草 物种多样性
  • 简介:海岸阶地的形成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海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同时,小规模的海阶变动,常与地震活动伴生,研究海阶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所以,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于海阶的形态与演育过程均作详细的调查及研究.位于台湾海峡北部两侧的台湾西北部以及马祖、金门等海岸地区,都有海阶的分布.透过阶地分布、地形特征与阶序对比,同时,利用世界海阶对比基图找出该地区的地壳隆升率与海阶可能形成的年代,并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前述地区的海阶大致上可分成高位与低位2群,高位海阶分布的高度在15~275m之间,上覆红壤层,为晚更新世时期产物;低位海阶分布的范围较小,高度较矮,大部分分布于海滩与高位阶地末端阶崖问,沿着海岸呈带状分布,阶面大多无红壤层覆盖,海拔在10m以下.组成的物质多以砾石及砂为主,属于全新世时期的产物,即近1万年以来全球高海水位时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所形成.利用海阶对比基图与已有的定年数据,辅以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特征比较,获得各段阶地平均隆升率,台湾西北部观音山北部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3个地区,分别是2.1mm/a、2.2mm/a、2.15mm/a,数值相近,显示该区之地盘隆升率及海平面变动状况大致相同;仅新竹山子顶沿海地盘隆升率较小,为1.4mm/a.此表示,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马祖与金门地区的隆升率则分别为1.6mm/a、1.3mm/a,由于该区仅受新华夏断裂构造的控制,因此,其活动的幅度相对而言较�

  • 标签: 海阶 海平面变动 地壳变动 地盘隆升率
  • 简介:生物入侵的生态影响是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是,目前对于外来植物入侵造成的生态后果评价多集中在对于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的影响,对于地下生态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研究则相对较少。利用平衡式孔隙水采样器采集闽江河口鳝鱼滩土著种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沼泽和入侵种互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沼泽高分辨率的原位土壤间隙水样,测定其营养盐含量。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沼泽和互米草沼泽土壤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尤其是夏季与秋季的差异较大。短叶茳芏沼泽土壤间隙水中,PO43-—P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最为明显;溶解无机氮以NH4+—N为主,含量范围为35~200μmol/L;NO2-—N和NO3-—N含量总和在3~10μmol/L之间,其中NO3-—N含量占绝对优势。与短叶茳芏沼泽相比,互米草沼泽间隙水中铵盐比例较高,氮磷比值较低。以上结果表明,互米草入侵已对闽江河口鳝鱼滩土著种短叶茳芏沼泽土壤间隙水营养盐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间隙水 营养盐 垂直分布 潮汐沼泽 闽江河口
  • 简介:为了揭示沙质海岸带天然植被中潺槁树种群生命过程,对福建东山岛沙质海岸带不同风水林的潺槁树群落进行调查和数据统计,通过编制种群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了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山只村潺槁树种群具8个龄级,黄山村具7个龄级,两者年龄结构皆呈反J分布型,而后姚村具6个龄级,不呈反J分布型,但三者都属于增长型种群;山只村和后姚村潺槁树种群存活曲线都属于Deevey-Ⅱ型,前者呈现2个死亡高峰,后者呈现3个死亡高峰。而黄山村属于Deevey-Ⅲ型,呈现2个死亡高峰;4个生存函数值(生存率、积累死亡率、死亡密度、危险率)均说明3片风水林潺槁树种群具有前期增长、后期稳定的特点.

  • 标签: 潺槁树 种群 生命表 存活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