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国内外学界对'共享发展'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但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域观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社会主义公正、群众史观、共产党领导和人自由全面发展六个层面全面规定了共享丰富内涵,构成了共享发展理念理论基础。共享实质是以社会主义公正为价值导向而进行社会各阶层利益调整,是社会共同利益体现。

  • 标签: 共享发展理念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基础上提出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双重维度。它真理尺度一方面表明中国梦具有科学合理理论来源,另一方面解释了中国梦产生必然性、内涵合理性和未来发展可能性;它价值尺度表明中国梦既要注重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也要重视其实践主体价值需求,满足人对幸福追求,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此外,这一理论还能够科学解释中国道路与中国梦之间辩证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世界历史 中国梦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实现自身和平发展进行了艰辛探索。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正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确立了以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为核心外交方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完整国际战略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回顾这条道路形成历程,深刻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必然性和重要意义。正确把握这条道路发展方向,对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标签: 独立自主 和平发展 道路
  • 简介:本文探讨1921年以前毛泽东问题观形成与发展,并以《问题研究会章程》为界把青年毛泽东问题观形成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为毛泽东问题观萌发阶段,在这一阶段,毛泽东致力于探索问题发现、问题选择、问题解决和组织团队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其二为毛泽东问题观初步形成阶段,毛泽东在《问题研究会章程》中通过对"问题"内涵和外延分析,以及对问题评价和问题解决思考,初步形成了与胡适不同问题观。其三是大约于1920年9月以后,毛泽东对前期问题观发展,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对"主义"与"问题"之间关系作出了科学解答,提出了四类问题统一解决观点,提出并解决了目标问题与方法问题之间关系问题。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问题观 形成 发展
  • 简介:列宁信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一支奇葩,是催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生根、开花、结实精神动力之源,是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主流信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列宁成就其光辉事业内在标尺和根据。通过解析现有资料发现,列宁信仰思想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与他所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是分不开。首先是家庭民主氛围、新教信仰环境对列宁信仰思想影响颇深;父母、姊妹榜样示范对列宁影响巨大,这在其以后革命生涯中表现明显;当时沙皇专制环境及民主革命著作思想塑造,为列宁自身“为民”情怀奠定了深刻信仰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信仰 列宁 原因 社会环境 精神动力 民主氛围
  • 简介:学术界对邓小平理论何时开始形成问题观点各异,至今尚未取得共识。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所具有的特殊性;要么把它看作是个纯学术问题,忽略其政治层面的意义;要么把它看作是个纯理论问题,而与实践割裂开来;要么把它看作是纯个人思想,无视它是集体智慧结晶。其实。邓小平理论不单是个学术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不单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问题;不单是个人理论,而且是集体智慧结晶。所以,只有从政治层面与学理层面、理论创造与实践活动、个人论著与党文献多重结合要求出发,才能确立一个科学衡量邓小平理论形成标准,从而建构起邓小平理论形成立体坐标。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总能够根据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变化,根据革命和建设新要求,不断产生新理论成果,这种创新本质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灵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强劲动力。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都成为实践先导,都在不断破解各个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重大问题。因此,在新历史时期,继续坚持理论创新,是我党应对新挑战,实现科学发展内在要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
  • 简介:列斐伏尔引入“节奏分析”,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以节奏概念为中介,分析了日常生活节奏化组织及其产生根源,并从规训、媒体和资本三个方面阐释了社会时间生产,揭示了现代日常生活日益被模塑为单调乏味线性重复深层机理。

  • 标签: 节奏分析 日常生活 列斐伏尔
  • 简介:平均主义是农民小生产者平等观和价值观,是在中国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影响深广社会思潮。平均主义思潮与东方专制主义思潮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平均主义平等观与社会主义公平观大相径庭。克服平均主义消极影响,消除社会分配不公,是社会主义公平原则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 标签: 平均主义 平等观 农民小生产者 社会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基于总体性概念认识所构造理论框架,分析和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病症及探索人类解放潜能,其核心分别是资本结构与本能结构,讨论了理性与经济生活之问关系,提出迥然不同的人类解放道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关于总体性概念对话表明,重新确立人类解放理论在新世界秩序中位置,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马尔库塞 总体性 人类解放
  • 简介:邓小平理论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很多理论工作者对以邓小平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在1980年代前后围绕着改革开放而形成理论名称问题进行探讨,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才正式将这一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对于邓小平理论发展过程研究应当以事实为原则,不轻易搞定性处理。确立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是关乎中国未来旗帜、方向问题;是对邓小平、也是对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造充分肯定;是对现实和未来发展连续性所作思想理论上保障。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概念 形成过程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恩格斯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又是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杰出贡献者,在他著作中有着丰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比较研究中,有些人就得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结论,在他们看来根本不存在统一马克思主义。这种"对立论"思潮发展到美国学者诺曼、莱文《可悲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

  • 标签: 恩格斯晚年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关系
  • 简介:马克思价值理论形成主要发生在《资本论》及其手稿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价值理论经历了几次重要逻辑推进。马克思将"一般劳动"从交换领域推进到生产领域,形成了价值实体概念,又从这一"抽象同一"实体性范畴推进到具有矛盾性内涵"价值形式"概念,以辩证法方式表征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历史矛盾。价值本质既不能仅仅理解为交换所建构抽象同一性(交换价值),也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所建构抽象同一性(价值实体),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性。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史过程,对于我们澄清和批判诸多针对马克思价值理论误解和曲解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价值 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
  • 简介:本文认为遵义会议只是使毛泽东重新进入红军最高决策层开始;而其红军统帅地位则是在石厢子会议与鸭溪会议上得到完善,最终完成于苟坝会议,新“三人团”成立标志着毛泽东在军内最高领导地位正式确立;通过会理会议,毛泽东在红军中统帅地位不仅在组织上,更在思想上得到了公认;而沙窝会议则最终完成了从组织上被任命为党最高军事负责人这一重要程序。

  • 标签: 毛泽东 红军统帅地位 形成与确立
  • 简介:周恩来高尚品德已成为做人楷模,是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周恩来高尚品德具有深厚思想文化渊源,它既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受到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越文化对周恩来高尚品德形成影响甚大,其主要渠道有五个方面:家庭、家族、学校教师、绍兴名人以及绍兴民风习俗。

  • 标签: 周恩来 品德 越文化 儒家文化
  • 简介:<正>长期以来,人们把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问世,视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标志。然而在1939年1月给何干之信中,毛泽东自己却说:“我工具不够,今年还只能作工具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马列主义,而以哲学为主。’(《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36页)“两论”问世以后一年多,毛泽东还认为自己“工具”不够,还要重点研究哲学问题,这不能不发人深省。如果我们仔细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还有许多类似的难以解释问题。例如,毛泽东哲学思想作为我们党哲学,如果它在1937年就已经形成了,那么为什么还要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才被全党所接受呢?而一个理论在它为全党接受之前究竟可不可以称为党哲学呢?再如,实事求是,它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实质和核心,也是在延安整风运动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思想形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新哲学 实践论 矛盾论
  • 简介:从1982年踏入政坛以来,习近平对信息科技、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作了诸多思考与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由此形成发展,并大体上经历了萌芽、初具轮廓、基本形成、深化发展四个阶段。系统把握这一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

  • 标签: 习近平 网络强国 形成发展
  • 简介:集体无意识是一种自在自发无意识形式,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集体所具有却又未曾主动发觉非理性意识,它具有客观性、潜在性、非理性和整体性特征。心理学家荣格将集体无意识产生根源归于原始人类社会中"原型",这种理论虽然有僵化封闭神秘主义倾向,但也揭示出了集体无意识现象历史根源。此外,集体成员认同感、从众性、感染、暗示作用以及责任模糊心理又构成了集体无意识得以出现现实机制,由此可见,集体无意识虽然与理性相悖,但是究其起源和产生机制来说,它出现又有必然性和规律性。集体无意识与社会环境互动能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作用,我们应在唯物史观视野下考察集体无意识并通过对社会历史规律和集体无意识发生机制合理利用避免其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 标签: 集体无意识 非理性 原型 发生机制 规律性
  • 简介:谭献民、文斌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精神产生和发展规律。它集中体现为中国革命精神两次重大历史转折:一次是从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先驱精神”和“红船精神”,艰难地转向在“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中形成“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

  • 标签: 长征精神 历史贡献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