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司马迁所述孔子"删诗"很可能出自《鲁诗》。《史记》多采《鲁诗》;《孔子世家》先述孔子"删诗",紧接着述《鲁诗》"四始"之义;《孔子世家》述孔子"删诗"前后矛盾,都显示出孔子"删诗"与《鲁诗》间关联。据魏源说法,也有学者认为孔子"删诗"源于《鲁诗》。司马迁不仅认为孔子"删诗",而且认为《诗经》篇次也是孔子安排,《毛诗》则认为是国史安排,但《鲁诗》、《毛诗》篇第绝大多数相同。由《仪礼》、《左传》、《国语》记载典礼用乐看,《诗经》篇次不是孔子排定。汉儒孔子安排了《诗经》篇次,是为了便于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方面阐释。同样,孔子"删诗",也是为了增加《诗经》神圣性。在《诗》经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其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联系,另一方面是把其与圣人联系起来。所以,到了汉代,儒生就认为《诗经》是孔子编选,诗篇、诗次都包含着孔子关于治国理家微言大义。

  • 标签: 《诗经》 删订 来源 产生背景
  • 简介:《荀子·性恶》篇是苟学派作品,未必是荀子作。该篇提出“性恶”,可是在政教问题论述中,却相信人易于教化,愿意向善,与儒家主流人性观一致。“性恶”其实只是立说.并非思想。《性恶》篇来源,有墨家《尚同》篇到秦法家初始人性判断,儒家传统教化乐观主义,以及荀子性、为相分说和情欲界定人性,在诸子人性思想脉络流变中,可看出“性恶”特点。《性恶》篇是古代唯一“性恶”论,却不是对人性恶真有认知学说。墨、法、道、儒诸家对人性之内在问题和危险各有洞见。

  • 标签: 性恶 荀子 墨子 法家 庄子 幽暗意识
  • 简介:对董仲舒只讲阴阳不讲五行、而《春秋繁露》大讲五行,所以《春秋繁露》并非董仲舒所作,至少《春秋繁露》中“五行诸篇”有问题说法在哲学上和逻辑上进行了辩论,认为在讨论《春秋繁露》文献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以思想理路论真伪,以逻辑推断代替文本考证倾向.单纯文献考证也存在自己问题.

  • 标签: 董仲舒 《春秋繁露》 五行 阴阳 伪篇 真篇
  • 简介:“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生理,力求从仁“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 标签: 四德 五常 偏言 专言
  • 简介:在经历了元明以来“理”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转向以后,理学思想家大都走向了理气一元论。这显然已经偏离了朱子原有的理论形态。陆世仪站在申明朱子之说立场,坚定地维护朱子理气二元存在论之架构以及理先于气。陆世仪论证依据,虽不外朱子之既有观念,但充分反映了复兴朱子学这一时代需求,也表现了其个人对朱子理学之体认心得。其理先于气之特色及其效果,在对抗诸儒异说之目的下;显示了清初朱子学发展之一重要侧面。

  • 标签: 陆世仪 理先于气 理气动静 时代意义
  • 简介:文章在文献梳理基础上,以CEO领导风格、TMT行为整合和企业创新绩效理论为依据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利用有效样本数据展开实证分析,探究CEO领导风格、TMT行为整合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EO放任型领导风格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CEO交易型领导风格和CEO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TMT行为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CEO放任型领导风格对TMT行为整合中决策参与和团队合作具有显著负向影响,CEO交易型领导风格和CEO变革型领导风格对TMT行为整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TMT行为整合在CEO领导风格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CEO领导风格 TMT行为整合 企业创新绩效
  • 简介:在以公害等现代型诉讼为代表存在证据偏在情形诉讼中,当事人往往因证据收集能力不足在文书特定之落实上存在显著困难。而文书特定作为申请人向法院申请文书提出命令时重要申请要件之一,将进而导致文书提出命令制度适用上困难。为实现武器平等原则及发现真实,我国台湾地区立法课以文书持有人之文书特定协力义务以缓和申请人文书特定责任。应当以我国台湾地区立法为借鉴,从文书特定协力义务理论基础、适用标准以及具体程序运作方面进行体系化构建以实现其适用具体化,为其与我国民事诉讼体系契合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实现其制度设置目的。

  • 标签: 文书特定协力义务 文书提出义务 证据偏在 文书
  • 简介:战国时期齐国大型墓葬中多皆设陪葬墓,与同时期其他列国殉人墓相比,具有数量多、随葬品丰富特点,其中以陪葬墓中随葬石佩饰尤具特色。石佩饰可依其管珠石牌组合方式分成A、B、C三型。A、B型不具地域色彩,女性专用;C型为齐国独有形式,男女不拘,兼可使用。A型石佩使用无身份等级限制,B、C型石佩使用具身份等级约束与限制。齐国石佩源于西周用玉、佩玉习俗,逐渐发展成独具齐国特色随葬品。

  • 标签: 战国时期 齐国 陪葬墓 石佩组饰
  • 简介:一、六经知识类型中国最有权威典籍是六经,中国古代知识大量地保存在六经中。但六部经典各自性质不例,它们包含、承载知识类型也不同。《庄子》:“《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 标签: 六经 熊十力 量论 禅宗 知识类型 《庄子》
  • 简介:孟子仁义观源自孔子,受曾子和子思学派启发,因而对孔子之道做出了相应发展和推进.孟子之仁义观把仁、义组合为仁义,实现仁礼、仁智到仁义转变.仁、义到仁义组合弥补仁义分割而各自膨胀流弊;仁礼到仁义和仁智到仁义转变,为解决礼制丧乱殆尽而权谋术智大兴时代问题指明了方向.另外,孟子把孔子畏天知命天命观发展为以仁义立命天命观,主张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能够主宰领域即属于人性东西(比如仁义),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属于人性东西(比如富贵名利),从而化解人们在现实中不得志时烦恼.

  • 标签: 孟子 仁义观 孔子之道 发展
  • 简介:《鬼谷子》作为先秦纵横家唯一一部子书,许多教育思想在其中鲜活存在。研究《鬼谷子》教育思想和他对“生命自觉”重视,这既是服务教育学研究中国性需要,也有益于在教育实践中“育生命自觉”之人。其育“生命自觉”之“圣人”教育目标、育“生命自觉”教育内容、育“生命自觉”教育方式,对理解“教育关系”中生命自觉、《鬼谷子》教育思想核心:生命自觉价值取向、教育要满足个体生命自觉正当需求具有重要启示。

  • 标签: 鬼谷子 教育 生命自觉
  • 简介: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个体对自我生命体悟和自觉,具有个体性。天命体现社会历史文化核心价值,具有普遍性。理论上,仁发生个体性与人格评价社会性之间存在张力,如果一个人一味本着良善初心做事而忽视社会价值追求可能最终成为不了君子仁人。在孔子,仁心发生后由天命引导,使个体仁心能够与社会良知结合,形成完整道德成长机制。但是,孔子之后不少儒者虽然对仁道德主体性大加弘扬,却忽视了天命在仁实现中所产生引导与规范作用。所产生后果是,仁独自承担起自我做主道德责任,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道德意志任意性。因此,天命作为社会道德普遍原则能够也应该为仁发展与成就提供保证。

  • 标签: 天命 普遍性 个体性
  • 简介:朱彦民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全书263页,37万字。该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跨学科视野下易学丛书》(第一辑)中一部。该书旨在以史学为视角,对易学发展史进行综括式探究。

  • 标签: 易学 史学 大学出版社 简介 学科视野 基金项目
  • 简介:一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弘扬儒家,不太涉及“公平”、“平等”这类权利观念。《论语·季氏篇》有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按,孔子这段话,是就季氏已占有鲁国二分之一领土,还想伐取属于鲁国辅臣颛臾一小块土地而提出批评。

  • 标签: 平等 道家 先秦时期 “公平” 权利观念 孔子
  • 简介:李材心性论是对阳明良知修正,奠定了中晚明重性思想理论基础。然而论者大多只关注李材心性之辨,而对其统合心性所作努力缺少注意。本文在“回归性体”这条线索下,从“心性之辨”和“统合心性”两个方面探讨李材心性论,力求更为全面对其心性论和意义予以定位。尽管李材心性论离开王学,但与朱子学尚有距离,其学说在融合朱王基础上发展出自身特点,足以成为晚明哲学天地一个重要资源。

  • 标签: 李材 心性论 性体 定位
  • 简介:本文通过与朱熹理气论进行对比考察,确认了林罗山理气论思想特色。即:元和六年(1620)以前林罗山曾在朱子学式思想和阳明学式思想之间摇摆不定,自元和七、八年以后,林氏在原理层面上接受了朱熹理气学说并大力加以宣扬,而在应对现实问题即在应用层面上林罗山没有充分贯彻朱子学理气论。

  • 标签: 林罗山 朱子学 理气论 排佛论
  • 简介:学术界关于道家与荀子关系研究颇多,对其中荀子“道法自然”观研究则相对匮乏。“道法自然”观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对荀子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子“道法自然”观由他“道”论和“自然观”组成,体现出“道法本身自然”特点,并以此来指导他的人性论和政治思想。荀子“道法自然”观突出人为因素,并用儒家修养方法和“礼法并举”思想改造自然人性和“无为”政治,是一种以道释儒过程。荀子“以道释儒”使“道法自然”观与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契合,对汉代儒道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荀子 道法自然 以道释儒
  • 简介:在学术界畅行不衰“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率先提出.该“二重证据法”在古史研究领域迄今仍然颇具影响.实际上“二重证据法”既包括狭义历史学者用考古资料来补正历史文献,亦包括考古学者通过运用历史典籍来解读和印证考古发掘资料.例如:久负盛名临淄齐国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年代是春秋晚期,关于该墓墓主认定便是借助了传世历史文献.伴随着各学科不断发展和相互渗透,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出现了“多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合成作战,联合攻关,形成多重证据,是在新时代对“二重证据法”新发展.通过对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中殉马数量研究及骨骼等鉴定,不仅能识别这些殉马马龄并发现体质变化,甚至能够揭示出其品种来源和饲养方式及养马业发展规模等多方面的情况,而这就得通过兽医学、生物学乃至统计学等多学科介入以获得多重证据、进行全方位研究.运用由“二重证据法”发展而来“多重证据法”,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就能够深入揭示东周时期齐文化,对东周齐文化深入探讨应该是由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多学科来共同进行.

  • 标签: 二重证据法 多重证据法 东周齐国殉马坑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历史考察,来揭示中华传统美德历史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反映历史和社会需要。同时,本文特别想揭示是,1840年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西方文明碰撞,梁启超、孙中山、张岱年等人是如何思考道德中公私、古今、常变、继承与创新等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出新美德体系,以适应新时代要求。这些宝贵思想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滋养和借鉴。

  • 标签: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 道德
  • 简介:杨简认为"易本占筮之书",而"易"本质上为一,"易"所言万事万物及其变化、以及变化之道均是通而为"一",从彻底方面而言乾坤之道也为一,这涉及到一多关系问题;而卦爻辞在于"明人之道心",并以"人之本心或道心"来界定"己",性形不二,道心本质上就是道自身。故"易者,己也"另一深层表达是"人心即道"和"天人本一",其核心是以易为己、以心释易,蕴含着心物关系问题。他以"意"作为区分道心和人心标准,善恶之分与心意关系有内在性关联。笃信孔子毋意论,杨简提出了与《大学》诚意论不同以"不起意"为主旨工夫论路径。

  • 标签: 杨简 《己易》 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