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马里翁认为,胡塞尔还原引向了绝对(被)给予性,但胡塞尔还原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对象性上;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还原也引向了给予性,但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存在上。在这两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了第还原,力图通过深度无聊悬置,引回到纯粹形式呼唤,从而使给予性摆脱外在限制,实现其真正绝对性或无条件性。总体来看,马里翁还原目的在于使还原服务于给予性,其视角既非认识论也非存在论,而是绝对或无条件,其价值在于赋予那些既非对象性也非存在性现象现象学上权利。

  • 标签: 马里翁 第三个还原 给予性 绝对性
  • 简介:有关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他前期与后期思想上。但他哲学在前后转型时,中间曾经历了思想剧烈变化过程。1929年,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并提出与他前期哲学思想不同思想——现象思想。维特根斯坦将我们感觉的当下经验视作"现象",用来描述这种现象就是他提出现象语言"。现象语言作为描述现象工具以及现象显示场域,在对现象描述中尤为重要,所以阐释现象语言过程就是展开维特根斯坦现象思考过程。维特根斯坦将我们实体描述划分为两描述方法,将它当作物理对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另根据我们感觉直接经验得来现象现象背后逻辑形式要用现象语言才能描述。维特根斯坦对于现象语言描述现象选取典型例子就是他多次提到"颜色不相容"现象。颜色不相容就是说"同地方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颜色"。颜色不相可能性不是事实可能性而是逻辑上可能性,因为颜色不相由于颜色系统自身逻辑形式决定,表达它命题,也受到命题内在句法规定。所以现象语言先验性研究。但是现象作为"似是而非的当下"与在时间中现象语言矛盾,并且现象语言由于自身描述个体感觉经验,它与私人语言样,旦存在就会造成语言表述与交流功能丧失,所以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共同体中。由于外在与内在原因,现象语言在1929年底被维特根斯坦放弃了,同时维特根斯坦将目光聚集在了日常语言上,渐渐展开了他后期哲学。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 现象学语言 日常语言
  • 简介:现象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中对象。近代认识论中对象都是不言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认识论中对象是构造意识对象,意识体验中被给予东西,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和纯粹意识。现象认识论中对象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最为基本意识构造,另部分时间意识构造。意识自身构造共分为四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和前摄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
  • 简介:马克思提示了现实与文本关系,现实往往被语言和文本所切割、渗透,当文本作为主题加以谈论之时乃是物质生活升华之时,文本在此时体现为现实剩余。现实和文本距离,马克思通过把握到现实与本质相切瞬间才加以克服。在今天文本性和现实性可能在信息这换喻以及现实层面上完成了变形。

  • 标签: 马克思 文本 现实
  • 简介:本文通过《精神现象》中相关内容分析与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批判、启蒙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局限性走向自己否定。绝对自由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自律,只是停留在自由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能够保障所有人最大自由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笛卡尔哲学开端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笛卡尔前提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中“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在”有限且不完满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开端有限性,“我在”和由此构建表象世界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自我发现及这发现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表象世界真实性海德格尔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在词源和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法哲学原理》所回应近代政治哲学中根本问题:自由概念如何成为现实?它同时也是在追问如何在理论上创造启蒙时代公共生活方式(它体现为政治生活和制度安排)。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考察了近代以来权利学说(自然权利学说、道德权利学说)这个问题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伦理国家理论。

  • 标签: 自由 自然权利学说 道德权利学说
  • 简介:黑格尔在本文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对于上帝存有的本体论证明观点。首先,他表明启示宗教考察有环节,上帝抽象概念、概念定在,以及概念与定在性。然后,他回顾了上帝存有的证明,其中着重回顾了安瑟尔谟式本体论证明以及康德批判,并表明该证明虽然由于坚持从概念出发原则而有其合理之处,但其论证过程由于主张概念知性式理解而无法令人满意。最后,黑格尔从正面阐述了他自己概念观,认为概念并非如传统所认为单纯主观东西,而是自我区别、建立存在又扬弃这种区别的主客统绝对活动,它自在自为地拥有存在于自身中,上帝概念正是这样概念,因而上帝存有就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了证明,黑格尔由此以其思辨哲学改造了传统本体论证明,阐发了新型本体论证明,从而呼应了本文开头。

  • 标签: 上帝存有 本体论证明 概念存在
  • 简介:在雅斯贝尔斯哲学中,存在大全。在大全思维中,雅斯贝尔斯构思了幅存在图像。在思维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幅图像,因为这个非对象性东西本身当作思维被想象对象。在这幅图像中,同时编入个别单词图像。就此而言,这是来自图像和无图像图像,但是,这不可能来自隐喻和其他标志聚集体,相反,这是存在构成性改写。在自身改写中,存在球形地、飘忽不定地显现出来;它是动态地,然而严格地被整理过,它成梯级形状并编织状地联系在起,按类别归类并相互交错地联合起来。它被分离并相互统摄着,它可以览无遗,但它不是封闭、突破和联合。不过,它总是轻微、透明,就像在某种巨大维丝网里样,到处都被截获在自身关系之中。

  • 标签: 哲学逻辑学 存在 存在图像 大全 大全样式
  • 简介:康德批判哲学蕴含了先验人类意向,其要义追求自然与自由在主体中。但是,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由于他现象和物自体区分,从而导致了自然和自由割裂。尽管在前两大批判中,康德已经试图二者关系进行调和,但康德认为,直到《判断力批判》,他才真正解决这问题。然而,康德问题思考却倒向了道德神学怀抱。因而,他批判哲学并未真正解决自然与自由之间矛盾,也未真正结出成熟先验人类果实。

  • 标签: 批判哲学 先验人类学 自然 自由 “第三者”
  • 简介:黑格尔《逻辑》“量关系”概念基本含义,它(们)当时数学化自然科学规律内容纯粹、理想绝对理解把握。从概念上讲,“量关系”诸概念有质意义内涵量领域本质东西,这与数学化自然科学规律那些可量化自然现象本质这。“量关系”诸概念具体规定性来自黑格尔借其量概念当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数学化自然科学成就理解消化,同时也与整部《逻辑结构相呼应;具体说来就是:“量关系”诸概念在量水平上映现了整部《逻辑》从存在论经本质论到概念论发展运动。这发现我们深入理解“量关系”概念及整部《逻辑》都颇有意义。此外,本文还澄清了《逻辑》在“量关系”概念论述中某些不足和失误。

  • 标签: 黑格尔《逻辑学》 量的关系 内涵量 牛顿力学 "量的关系"与《逻辑学》全体的映现关系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者问题康德先验哲学中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者问题同样康德先验哲学中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和谓词者,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基础性,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施莱尔马赫现代新教神学之父和著名古典语文学家,他创造性地综合了新教神学解释传统与古典学界修辞和语文学传统,使解释从特殊解释转变为般解释(hermeneuticageneralis),由此成为门专门学科,他也因此被称作"现代解释之父"。他在1805-1833年围绕解释做了近10次学术报告和演讲课。可惜,与他辩证法和哲学伦理学样,他始终没有公开出版他全面深入论述其解释体系专著。不过,他解释基本理论框架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保持了连续性和贯性。他在1805年首先以格言形式陈述了他解释些随想,接着在1809-1810年以草稿形式描述了他理论设想,最终在1819年以更具体纲要阐述了他解释比较成熟看法,他1828年和1832-1833年演讲都以此纲要为基础,并增加了些边注和评论。在这个纲要导言中,施莱尔马赫解释本质、目标、种类和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论述,基本上呈现了他般解释理论框架。

  • 标签: 特殊解释学 一般解释学 艺术 语法解释 心理解释重构 解释学的循环
  • 简介:康德在般判断力下区分了规定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然而,受黑格尔影响,伽达默尔认为,在现实认识和实践中,二者很难分开,伽达默尔不仅意识到了这点,而且将反思判断力与实践智慧联系起来了,这既具有解释意义,也具有般哲学意义。它可视为伽达默尔哲学重要贡献。

  • 标签: 判断力 规定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 实践哲学 实践智慧 解释学
  • 简介:解神话纲领20世纪德国著名神学家布尔特曼提出针对圣经新约中神话叙述解释方案。解神话作为圣经解释方法具有丰富解释内涵。首先,解神话不是简单地去除神话,而是悬隔神话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具有解释之去蔽意义。其次,解神话不是把生存哲学强行套在圣经上,使之哲学化、现代化,而是借用其术语圣经进行生存论分析,将去蔽后呈现出来意义阐明出来,具有解释之建构意义。最后,解神话任务在具有实践色彩宣道活动中得以实现,通过人在宣道中信仰实践活动来解开圣经意义,体现为解释实践智慧。

  • 标签: 解神话 去蔽 生存论分析 宣道
  • 简介: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语言批判”,“语言”之所以需要“批判”,是因为它再地诱导我们提出些同样,但却是错误“哲学问题”——这样观点,从宗教角度看,即可视语言为“原罪”,“语言批判”工作摆脱诱惑过程。“生活形式”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重要概念,“语言游戏”生活形式”部分;宗教信仰在某生活形式中生长出来具体样式,宗教语言在特定生活形式中获得意义。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命要求与生活方式之间错位心灵苦恼产生根源,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改变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宗教 语言批判 生活形式 生命
  • 简介:尊严这研究领域,方面学者们康德推崇备至,另方面许多学者康德引证乃至研究都充斥着误解。本文首先简述了学术界关于康德尊严观对立诠释:观点认为,在康德看来,尊严就是内在价值,它是尊重基础,每个人都有尊严,所以人人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人尊严也是人权基础。另观点则认为,在康德那里,根本没有作为形而上学属性内在价值概念,尊严也不可能尊重基础,尊重义务出自理性绝对命令;康德尊严观基本上属于传统范式,康德用尊严只是表达了物比另物高关系,其中并不包含平等含义,因此尊严也不可能人权基础。本文结合康德文本,康德关于尊严和价值、尊严和尊重、尊严和平等这重关系做了阐释,分析了以上这两对立诠释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康德所谓尊严,首先是指有理性的人自在目的,不是工具,这表达了人格高于物品思想。康德所谓内在价值或绝对价值,不是形而上学属性,而是指自在目的。如此理解内在价值,则以上两解释之间对立就能得以部分消除。第二,康德谈论尊严,其重点强调道德目的王国由理想变成现实关键,也就是说,道德让配享尊严。第,康德而言,尊严有两层次:因具有理性而有道德能力从而具有尊严,和履行了道德义务配享尊严。与此相对应,尊重也有两层面: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义务和因履行了道德义务从而配享尊重。第四,康德尊严观在有尊严不同于物这基本层面上包含平等含义,但在其重视因道德配享尊严这层面上则是不平等。比起他谈尊严文本来,康德其他文本也许能对当代捍卫人权理论提供更大支撑。

  • 标签: 康德 尊严 价值 尊重 人权
  • 简介:在黑格尔早期作品中出现"总体性"倾向只是其应对主题冲突过渡性策略,更具根本意义在对现代社会问题思考中逐步孕育中介化方法。基于主题、方法和目标的多重转变,《伦理体系》所打造中介化承认理论黑格尔早期思想发展重要转折点。耶拿后期出现意识哲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中介化思路步完善。

  • 标签: 总体性 中介化 承认
  • 简介:黑格尔《逻辑》从本质论向概念论过渡历来黑格尔哲学中最困难问题,其实质从必然到自由过渡问题。以往人们(莱布尼茨、康德)都是从充足理由律来看待这问题,但黑格尔认为这中间还缺少目的论环节,因而必须先阐明从现实性到概念过渡问题,而这是在《小逻辑》本质论章"现实"中展开。这里关键在于"现实性"(Wirklichkeit)这个词理解,它不同于存在(Sein),也不同于"实在性"(Realitt)或"实存"(Existenz),而是包含有"工作"、"活动"、"创造"wirken意思。当我们从它后果直接存在去理解它时,它里面的自由创造含义就被遮蔽了,而显得只是偶然、与必然性相对立;只有当我们深入到它本质中,将它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都理解为绝对实体自身反思或"自因",并把这种自因理解为现实自否定,这才能揭示出自由与客观必然性。这种现实本质向内反思在基督新教中获得了启示,上帝就在心中,必然性不再外在命运,而是自身自由意志体现,超越切偶然性之上而对自身命运把握(begreifen),这就是概念(Begriff)。概念"自为地就是必然性威力和现实自由",存在和本质都是它自身环节并处于它整体性中。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组成黑格尔《逻辑》因此便成为包含自身激活机制有生命范畴体系,高度抽象思辨生命哲学。

  • 标签: 存在 本质 概念 现实性 自由 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