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对黑格尔思辨逻辑基本观点研究,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研究是:(1)思辨逻辑对象过程里进化退化;(2)在这个过程里理性知性关系。在下篇中研究是:(3)逻辑思维理智直观关系;(4)这个过程里历史东西逻辑东西统一。这些研究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果进行

  • 标签: 辩证逻辑 知性逻辑 进化 退化 理智直观 历史
  • 简介:本文是对黑格尔思辨逻辑基本观点研究,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研究是:(1)思辨逻辑对象过程里进化退化,(2)在这个过程里理性知性关系;在下篇中研究是:(3)逻辑思维理智直观关系,(4)这个过程里历史东西逻辑东西统一。这些研究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果进行

  • 标签: 辩证逻辑 知性逻辑 进化 退化 理智直观 历史东西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即客观精神)是自由意志实现自身历程。思维和意志作为精神不同环节,自由意志历程中不断地相互转化,并在其中实现精神同一。自由意志包含三个环节:第一,普遍性环节即思维,体现为抽象自由;第二,特殊性环节即意志,体现为特定自由;第三,单一性,即前两个环节合题(同一),体现为现实自由。自由概念在抽象法领域中历程,是一场抽象普遍意志自身扬弃运动,是意志历经从抽象规定向自我相关规定发展过程。该过程同样体现三个环节:第一,所有权是对纯粹抽象人格否定,但所有权只是抽象"我东西"规定,尚未在意志内部获得定在,因此它需要过渡到诸意志间关系,即契约;第二,契约以双方意志为中介,形成共同意志,但仍不是普遍意志;第三,不法中,欺诈和犯罪展示了特殊意志之间以及普遍意志特殊意志之间矛盾运动。刑罚(作为普遍意志抽象法)通过否定特殊意志对普遍意志否定,从而实现意志否定之否定,并形成意志自我相关,进而实现向道德过渡。

  • 标签: 黑格尔 意志 思维 自由 抽象法
  • 简介:《法哲学原理》所回应是近代政治哲学中一个根本问题:自由概念如何成为现实?它同时也是追问如何在理论上创造一种启蒙时代公共生活方式(它体现为一种政治生活和制度安排)。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考察了近代以来两种权利学说(自然权利学说、道德权利学说)对这个问题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伦理国家理论。

  • 标签: 自由 自然权利学说 道德权利学说
  • 简介:美德知识关系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也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这一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提升成了一般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性自然世界和具有自由必然性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和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一般哲学意义上把真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为目标)求善(它以美德为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美德区分开来),实现了美德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价值命题之思想进一步发展,它是对美德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也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
  • 简介:康德道德目的论系统不仅是其目的论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实践哲学中一个独立理论。在结构上,这个系统包含两个部分:作为形而上学基础目的王国系统和作为形而上学理论道德目的学说及实用目的学说。在内容上,目的王国系统是一个资格体系,其质料是作为自在目的理性存在者,其形式是定言命令目的公式,其完整规定类比于自然王国系统。虽然人能够目的王国中作为自在目的而实存,但是他毕竟是有限理性存在者,现实中要实现自己道德性必须克服感性欲望按照道德目的去行动。以此为基础,道德目的学说质料是作为德性义务"同时是义务目的",其形式是德性学说至上原则,其系统建构以德性义务系统为基础。从属于道德目的学说实用目的学说以实现幸福为最后目的,以经验性明智原则为形式,并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 标签: 目的王国 自在目的 道德目的 实用目的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一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这一决定性要点解读,是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一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一种“范畴系谱学”或者一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精神成就创造过程中,难免地伴随着是精神力量衰败。这种衰败在哲学领域体现即经验之路展开,以及超拔之思隐遁。嘈杂声音之后,精神救赎路何在?如果连探寻的能力都丧失了,得到答案之途愈发遥远。

  • 标签: 在者 《形而上学导论》
  • 简介:穆勒《逻辑体系》论及了莱布尼茨、康德、兰贝特三位德国学者有关思想,而自这本书被译介到德国之后,也受到了狄尔泰、布伦塔诺、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众多德国学者关注。对穆勒《逻辑体系》和德国哲学之间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考察旨在为德国哲学研究知识背景提供一个有益补充。

  • 标签: 穆勒 《逻辑体系》 德国哲学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康德道德哲学中角色给出一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文艺复兴后德国一直处于欧洲文化边缘,路德宗教改革以后确立了近代德意志民族统一语言,但政治上却是松散乃至分裂,思想、文化十分保守。是莱布尼茨悄然改变了德国哲学庸俗势头,他继承古希腊以来哲学和美学传统,构建了独特单子论哲学体系应对时代精神危机,并率先开启了对16~17世纪以来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整合,开辟了德国近代哲学和美学自我觉醒道路。

  • 标签: 莱布尼茨 美学 单子 前定和谐 理性
  • 简介:康德以其"哥白尼革命"实现了对传统符合论哲学翻转,王阳明则以"龙场悟道"为标志实现了对传统理学翻转。两位哲人均旨在解决知识如何可能问题,并且其思路都是先验唯心论道德哲学中,两人均从主体内部寻求道德行为根据,强调遵法守理重要性。康德以自由定义人尊严,王阳明则以"洒落"作为人生最高境界。

  • 标签: 先验 良知 自由
  • 简介:黑格尔国家学说之所以屡遭非议和曲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扬弃了近代以来主流政治学说所依据自然法传统。黑格尔看来,古典自由主义者从契约论出发把国家看作是个人权利消极保卫者,其内涵等同于处于应急状态中市民社会,黑格尔因而称其为外部国家;它不但保留着自然状态残余,甚至还会产生和加剧诸如腐化赤贫相伴现代性危机。之相对照,黑格尔所神化内部国家或理性国家以实体化条件和制度化机制来整合和保障市民社会中个体性自由,并将其扩展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范围和高度。黑格尔对于自然法传统这一创造性转化不但用主体性自由取代了现代权利观念与国家制度自然基础,而且为建构当代正义规范理论、超越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争论提供了不可替代理论范本和思想准则。

  • 标签: 国家 市民社会 自然法 自由
  • 简介:康德关于经验可能性普遍必然条件绝对主义论断,应放在其批判哲学目标的更宽泛语境中加以理解。可以看到,相关语境中,康德论断相当大程度上并非如传统观点所认为那样是非常有害。康德强调他对于"常识"深深敬重,就哲学能够提供什么,或至少重要是,哲学不能提供什么方面,康德维特根斯坦所持目标惊人地相似。

  • 标签: 康德 常识 形而上学的谦逊 维特根斯坦
  • 简介:海德格尔和福柯时常被责难为伦理-政治终结者,认为他们不愿意或无能于为合理道德或政治判断提供基础。对海德格尔责难一般都针对他思想高度抽象哲学化形式,他存在论至高无上优越地位以及他对"常人"蔑视,因为这三者破坏了道德原则和政治责任。而谱系学研究则使福柯相信规训母体无处不在,所以并不存在最终自由。静止、规训化力量网络是不可逃离,一种"怀疑式诠释学"取消了任何获得崇高伦理政治地基希望。本文试图表明海德格尔和福柯确实为我们审慎行为和思想,为我们实践智慧提供了资源。通过规定一种引人注目的关于教养之培育叙事,他们都含蓄地突出了道德政治判断重要性。

  • 标签: 海德格尔 福柯 叙事 伦理 政治
  • 简介: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这三位思想家以其各自独有的方式揭示了现代世界虚无主义本质,他们三人都在现代文化之中看到了某种走向毁灭和衰落趋势。将尼采、海德格尔福柯不同观念联结线索是这样一个信念:虚无主义是现代性自身结果,更是内在于西方历史之中各种不同遮蔽和遗忘结果。这些遮蔽或遗忘尼采那里被表达为我们道德化解释模式背后被压抑了谱系,而在海德格尔那里则表现为西方形而上学中对"存在"问题取消。福柯和海德格尔都在尼采著作中发现了超越虚无主义最有效早期表达,尽管他们三人路径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强调解蔽"治疗"属性,并立志通过揭露被西方哲学传统掩盖起来了原始经验来克服虚无主义危机。

  • 标签: 尼采 海德格尔 福柯 虚无主义 现代性 形而上学
  • 简介:这次对谈主题是对康德和黑格尔哲学进行比较,两人一致认为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上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但对于中国当代思想文化来说,我们既要康德,也要黑格尔;但在究竟如何评价他们各自优点和缺点方面,两人抱有不同意见并展开了一些深入讨论。由此涉及康德和黑格尔对伪善理解问题,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批判问题,战争永久和平问题,历史文化、政治哲学形而上学关系问题,德国哲学卢梭和法国大革命关系问题。提问和回答时还谈到了对卢梭整体把握、中西语言文字差别和中西文化比较、德国古典哲学对中国当代哲学意义和影响以及启蒙作用;等等。

  • 标签: 康德 黑格尔 中西文化比较
  • 简介:哈贝马斯早期著作《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分析了17至20世纪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产生、发展和衰落历史,并提出理性-批判性辩论是这一公共领域核心要素。本文首先回顾了《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一书特别是其前半部分主要论点;其次,指出正是因为哈贝马斯认为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公共领域衰落不可避免,才导致他在其后期著作中转向交往行为理论;最后,本文提出了《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存在一些内在问题,如缺乏对当代资本主义公共领域深入分析,忽略了文化、身份、宗教、科学等因素对公共领域影响,以及对多重公共领域忽视。作者相信,对于这些问题解决正是哈贝马斯理论继续发展可能路径。

  • 标签: 公共领域 理性-批判性 意识形态
  • 简介:康德一般判断力下区分了规定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然而,受黑格尔影响,伽达默尔认为,现实认识和实践中,二者是很难分开,伽达默尔不仅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将反思判断力实践智慧联系起来了,这既具有解释学意义,也具有一般哲学意义。它可视为伽达默尔对哲学一个重要贡献。

  • 标签: 判断力 规定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 实践哲学 实践智慧 解释学
  • 简介:通过质疑语言和规则之间存在强力联系假定,该文认为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遵守规则讨论中并不能得出标准解读观点,即认为私人语言是不可能。该文从区分语言和规则以及私人规则和公共规则之间不同角度,为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行为存在作了辩护。该文指出,我们并不是通过遵守规则而理解语言,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202节中说个体间公共规则不可能私自地遵守或许是对,但是如果存在私人规则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当然可以被人们私自地遵守。我们推理过程和实际生活中存在这样私人规则。该文得出结论认为,私人规则遵守不是不可能,只不过不同于公共规则遵守而已。维特根斯坦需要在一种特殊限定公共意义上来使用"规则"。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遵守规则 私人语言 私自地 公共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