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对于悲剧本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所谓"过失说",近代黑格尔"伦理冲突论"、叔本华"意志原罪"、尼采"酒神精神"说,都曾经盛极一时,还有的人对悲剧必然从命运观外在偶然来解释,但这些都经不起具体悲剧作品检验。本文在对所有上述观点质疑之后,从几部典型悲剧作品出发,尝试将悲剧主角行为分为被动悲剧行为主动悲剧行为,从中归纳出悲剧普遍规律,并指出,被动悲剧行为在更高层次上被归结为主动悲剧行为,悲剧必然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外在于人神秘力量,更不在于人自身过失或弱点,而恰恰是人身上有价值东西由于人自由意志而导致自我毁灭,这种必然是一种最高级必然即自由本身必然。悲剧人物处在特定"悲剧困境"中,由于执着于自己意志而导致不幸结局。本文最后澄清了对悲剧必然常见几种误解,并探讨了各种悲剧学说对苦难意义理解。

  • 标签: 悲剧理论 必然性 被动性和主动性 自由意志 悲剧行为
  • 简介: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可谓20世纪初期西方哲学发展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可以把它核心观点看作一种"知识论"观点:什么样知识是有效?逻辑经验主义者把对这个问题回答建立在一种"意义理论"基础之上:一种有效知识就是那些有意义命题组成知识体系。那么,有意义命题标准是什么呢?他们回答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意义证实原则。本文认为,从石里克对证实原则阐述出发来分析,一个非常流行对"证实原则"反驳并没有人们原来想象那么有力,因为该反驳在论证形式上是有问题

  • 标签: 石里克 意义 证实原则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一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这一决定性要点解读,是极具批判。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时间解释,最后是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一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一种“范畴系谱学”或者一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机械"有机",它们是目的论批判所借助一种重要思考媒介,是参照目的原因"远距离类比"。目的原因是倚赖目的论判断力这一认识机能,归根到底是不考虑任何经验自然规律而只通过理性才可能。由于整个现象界都可通过机械作用而生成出来可能是不能排除,康德只有假定或引入物自体并配以智性直观可能世界,才能给有机体目的因果性提供彻底可能。合目的原则作为一种理性批判原则,对于辨别合目的或者目的论滥用弃用形态仍然有借鉴意义;但康德把自然最终目的定位于人主观性状形式方面,可能也错过了以感性为出发点一种目的论方向。

  • 标签: 康德 目的论批判 有机物 机械 合目的性
  • 简介:本文致力于分析《实践理性批判》中“敬重感”《判断力批判》中“崇高感”,指出它们作为心灵智性情感,在现象学意义上已然揭示出了“理念”在实践范围内显现。进一步分析来看,这又涉及想象力综合能力。正是想象力提供了一个感性一知性二元和解可能路径。因而“情感”“理性”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矛盾,重要在于心灵诸官能和解,而正是通过对心灵智性情感现象捕捉观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实践可能

  • 标签: 敬重感 崇高感 想象力 心灵的理念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一致。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一致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一致;其次,在私有财产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一致;最后,在私有财产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一致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路·德·福斯彼得·琼格斯在本文中分别讨论了黑格尔“理性”概念“信仰”概念。福斯认为,黑格尔“理性”概念是耶拿时期在谢林影响之下开始提出并成为哲学主题,他后来逻辑学哲学都是关于理性科学,只不过前者陈述是理性本身,而后者陈述是理性现实。琼格斯认为,黑格尔“信仰”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一种否定性含义,指的是一种直接、主观认其为真,它与间接、客观知性认知相对立;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它开始获得一种中性含义,即指精神见证,它是信徒与信仰根据之间中介。

  • 标签: 黑格尔 理性 信仰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是实践,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对分析论批判阐明”、“结语”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事实看作康德实践理性实验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第二批判目的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一个人实践理性判断区分了纯粹道德法则经验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前提。本文还将通过《纯粹理性批判》里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具体含义实践理性实验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是跨此岸彼岸、跨越现象界本体界,是身体灵魂结合;人格(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或“理知世界”。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中来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跨两界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尊严高度,甚至凭借人格上帝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是使一般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本源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主观目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理知世界中绝对价值;人格是使人性提升到人格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在把人性当作手段同时记住有一个最高限制条件,就是把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所谓人“本性”(Natur),一个是指人自然、自然本能,一个是人性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一般目的能力,人格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或人格,人与动物区别仍然只在于人是“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崇高。目的公式中“人格中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者本体设立道德目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是一种从两界统一来看的人性,或者说,是一种具有完善化可能的人性。所以有限理性存在者有两类目的,第一类目的是一般目的,即主观目的或相对目的;另一类目的是单凭理性给予目的,即客观目的或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一类客观目的是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人格中的人性一方面具有设定道德目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约纳斯认为,有三个特征把动物生命与植物生命区分开来:运动、知觉、情感。动物生命最大奥秘就在于它在直接关注间接满足之间所能够维持缺口。出于这一居间状态原则,动物运动、知觉情感都涉及主体-客体分裂。这一分裂处于整个动物性现象根基处,也处于动物离开生命植物模式根基处。约纳斯在这里所做就是理解这一分道扬镳性质。

  • 标签: 运动 感知 动物灵魂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在第一批判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其他道德哲学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道德哲学中仍然以一种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一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康德在论及纯粹理性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德行(德性)与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德福相称或统一("圆善"意义上至善),而在于由人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道德法则或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一"最高目的"确保了人理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直接"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要求(出于对法则义务而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做、不是配不上幸福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做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幸福,即给人德行(作为原因)以幸福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实践提供普遍道德法则。

  • 标签: 康德 最高目的 最后目的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角色给出一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道德情感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前期维特根斯坦对于意义意谓概念非常关注,该对概念正确理解对于把握其语言哲学具有至关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围绕学界对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该对概念翻译问题出发,分析比较弗雷格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之间差异,并同时勾勒出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思想变化过程,分析清楚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命题具有意义,只有名字具有意谓原因,最后阐明揭示前期维特根斯坦意义图像论中命题如何具有意义逻辑语义根据。

  • 标签: 前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 意谓 弗雷格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国家其政治计划是由洛克给定,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是由亚当·斯密给定,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自由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对自然权利学说“形式自由”批判及对当时英国现实五个问题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在词源学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在福柯看来,康德真正天才地方在于,他通过将有限性奠基于先验层次而翻转了先前在有限性中所包含否定性意义。但福柯却将先验主体置于生活、语言和劳动这一经验背景中。跟福柯一样,海德格尔也将康德通过转移到先验层面来克服经验有限性尝试看作是康德之批判(失败)核心。他们都认为,康德在《人类学》中将对人有限性问题三个批判考察重新置于中心,这是十分重要;但在失败原因何在这一点上却大相径庭:福柯认为基于人解决办法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海德格尔则认为是康德在人此在面前退缩。于是他们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补救策略:或者寻找一个对先验有限性进行重新诠释并使其相对化非人类学方式,同时保留其基础视角,这是作为历史先验研究考古学目标;抑或重新定义人有限性自身,从而避免那种困扰着后康德哲学经验一先验混乱,并因而提出一种对生存全新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有限性?福柯认为,康德的人类学有限性是一种经验限制,但是也可以放到先验立场上来了解,但这就与起源概念相矛盾,导致先验有限性反过来取决于人种种经验限制。这就是理性“盲点”,它能够使认知成为可能,但是无法从本质上被认识。关于起源的人类学悖论就是由于人自身矛盾:起源只能通过经验时间来发生,但是时间自身存在又必须被归因于先验主体。生命、语言和劳动不只是知识对象,它们在人先验有限性这一基础背景下被如此这般地给予,哥白尼式逻辑被人类学转向所击败。是否可以认为福柯对海德格尔是一个暗示,即基础存在论能够在有限性分解之外提供给我们一个选择?通过基础存在论克服胡塞尔先验现�

  • 标签: 福柯 海德格尔 康德 先验的有限性 哥白尼转向 人类学悖论
  • 简介:康德历史哲学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与三大批判同样重要"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思想,康德历史哲学受到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康德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兴趣而对其进行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普遍法权道德在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的人类中是如何可能,这一以法权道德为目的先验历史观是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建筑术构想、最终统一自由与必然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
  • 简介: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以隐喻方式提出了两种国家政治模式,即机械模式有机体模式,这种隐喻并非单纯着眼于修辞学上效果,而是着眼于其哲学上造型功能,甚至是哲学思考言说本质。后世哲学中"概念隐喻"在康德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帮助建构他自己全新哲学思考。类比思维不只是达到语言效果一种辅助手段,而且是正规哲学思维方式,它表达是无法用逻辑规则来限定哲学思想。图型法象征论在康德那里是把概念直观联结起来两种不同方式,虽然后者被当作前者补充,为是在涉及理性概念(理念)时补知性范畴(概念)图型之不足,但它本身也成为建构一个超越于认识论之上哲学领域(实践哲学和美学及目的论)所必不可少枢纽,它在理知世界原则无法使自己显现为直观情况下,以现象上可了解方式得到了描述。类比法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已被采用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以类比"模型"代替了"图型"作用;而在《判断力批判》中,有机体自组织概念为政治哲学中那些理念提供了实在证据理论支持。康德在自然机械产物、人工制品(艺术品)有机体之间所做区别使政治实体在等级上凌驾于自然物之上,并通过将有机生命合目的原理转用于政治体制方面,而论证了民主共和体制对于专制独裁体制优越,而这种优越并不在于那种外在表面的政治形式,而在于内在精神实质。康德身体政治学也不同于古代由一部分(头脑或心灵)支配其他部分(肢体)身体政治学,而是主张每个平等成员都先于国家,而国家同时也先于每个成员,它既不是回归古代整体主义,也不是后现代极端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而是指向现代共和主义进步方向

  • 标签: 图型法 象征论 隐喻 有机体 国家 政治体制
  • 简介: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对法权义务德性义务做了明确划分:法权义务是可以外在立法或外在强制义务,德性义务是不可以外在立法或外在强制义务,而是一种自由自我强制义务。在本真的法权义务本真的德性义务之间,有一种把法权义务本身当作内在动机"有德性行为",康德有时称之为"伦理义务"。但中义伦理义务同时包含了这种居间伦理义务本真的德性义务,广义伦理义务甚至包括了作为间接伦理义务法权义务。对自己不完全义务(自我完善)对他人不完全义务(他人幸福)属于德性义务(本真的);对他人完全义务(不得害人)属于法权义务(本真的);对自己完全义务(不得自杀)难以简单归类:作为与意志规定目的或质料无关、只涉及纯粹形式义务属于法权义务,但作为一种自我强制义务又属于德性义务,它似乎既属于又不属于法权义务,既属于又不属于德性义务,但康德最终还是把它放在德性论中阐释。在本真的法权义务本真的德性义务之间,有两种义务难以简单归类:一是把外在法权义务变成内在动机"有德性行为",二是对自己完全义务。

  • 标签: 法权义务 德性义务 伦理义务 《道德形而上学》